崇賢中學(永春崇賢中學)

崇賢中學(永春崇賢中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春崇賢中學位於著名僑鄉---閩南重鎮五里街,金峰山麓,桃水溪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所歷史悠久、蜚聲海內外的老僑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賢中學
  • 創辦時間:1898
  • 所屬地區:五里街
  • 學校類型:老僑校
  • 現任校長:陳明哲
  • 學生:1530人
  • 教職工:114人
歷史沿革,辦學規模,辦學方針,學校管理,所授榮譽,優秀校友,素質教育,

歷史沿革

清末,基督教傳人永春,英國的長老會和美國的美以美會都曾創辦義學或私塾。清光緒廿四年(1898),長老會和永春旅外僑胞捐資創辦育賢國小堂於街尾真武殿邊,是為育賢中學之前身。翌年,美以美會的王多瑪牧師(美籍)得美人夏學理(J.B.Hardy)捐資千元,在五里街尾購地建築校舍,創辦學理學堂,此即原崇賢中學之前身。隨著社會的進步,此後兩校繼續發展,成長壯大。
舊校門舊校門
光緒廿八年(1902),長老會創辦育賢女學堂。民國十年(1921)改辦為育德女子學校。民國十七年(1928),育賢增辦國中。民國十九年(1930),增辦高中,並將育德女子學校並人。民國廿二年(1933)年終,育賢中學停辦,翌年兩校合併。學校增招貧寒學生入校工讀。光緒卅年(1904),學校鑒於學生程度不齊,乃甄別而分為中學,國小,師範、道學等部,並設工藝課,聘請技師教習手藝,有製鞋、織布諸科,使學生受到職業訓練,法善意美,頗受歡迎,並改校名為華美學堂。光緒卅四年 (1908),因學生染鼠疫而停課一學期。
宣統元年(1909),因經費困難,師範部道學部停辦,是年更改校名為永春崇實西學堂,以別於泛義的學堂和私塾。
民國成立,學校繼續維持,三年(1914),改名為永春崇實中西學堂。學校原只收男生,不收女生。美以美會撥款並得地方人士捐助,乃建築校舍,開辦崇德女學,崇正婦學和崇真幼稚園。這是永春開辦婦學和幼兒教育的開端。
民國十年(1921),附設師範簡易科一班,培養國小教學人材。十二年,增辦國中和高中,實行教育部制定的新學制,即中學高國中各三年,國小高小二年,初小四年。
民國十三年(1924),因美以美會撥給的經費減少,高中部停辦。民國十四年(1925)成立校董會,全校行政由教會轉交校董會管理。
校雕校雕
民國二十年,崇德女學併入崇實,男女合校(崇正婦校已先合併於崇德),崇真幼稚園亦於是年改為崇實幼稚園。至此,崇實學校由中學、國小,幼稚園三部份組成。
民國廿一年(1932),學校得到福建省教育廳批准立案,定名為私立崇實初級中學,附設國小部和幼稚園。
民國廿三年(1934),育賢中學合併於崇實。五月十日,為崇實初級中學35周年校慶,盛況空前。
“七七”抗日戰爭發生,日寇對我內地城市狂轟濫炸,永春縣城及五里街附近一帶亦多次被炸。為確保師生安全,1939年秋,遷校蘇坑, 1942年8月遷回原址。經過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學校師生艱辛奮鬥,熱心教育人士多方支持,校舍擴建,生數增加,1948年秋季,增辦高中,改名為私立崇賢中學。國中7班,學生400多人,高中二班,學生100人,任教者亦多為一時之俊,不少是中學界的名 師。
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人民政府的關懷,學校繼續發展。為專一辦好國中,高中部劃歸永春中學。1952年秋,收歸公辦,改名為永春第二中學,國小改名為華岩國小。1954年,派幹部進校。1958年,合併於永春一中,永春這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私立中學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後,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海內外校友和地方各界熱心教育人士提議復辦崇賢中學。1991年,永春第12屆人代會通過恢復崇賢中學的議案,梁披雲、梁良斗校友捐資建築校舍,縣人民政府決定復辦崇賢中學,並將五里街中學併入。
五里街中學也有過一段不平凡的辦學歷史。1965年秋,五里街農業中學在五里街埔頭創辦。學校提出“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培養能文能武建設人才”的辦學方針,學生除了學習文化知識,還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實踐,許多學生後來成為農村基層幹部和技術骨幹。
“文革”期間,五里街農中改辦國中,成為永春一中的國中分校,一中的許多名老教師曾在這所分校執教,因此儘管在那動盪的年代,分校的教育質量也相當可觀。
1981年秋,分校成為獨立國中校,命名為五里街中學。當時駐軍部隊子女也就近在此就讀,五里街中學的教師大多是年青人,朝氣蓬勃,學校因而頗有生氣。
1992年秋,復辦的崇賢中學在原址新建校舍國基樓開學,1992年9月25日正式掛牌(命為校慶日)。
1998年10月23日,崇賢中學舉行建校一百周年慶典,盛況空前,百年老校,青春重發,燦爛前程,如日方升。

辦學規模

學校規模不斷壯大,現有30個教學班,學生1530人,教職工114人,專任教師87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一級教師60人,本科學歷61人,大專學歷25人,專任教師合格率99%。校園面積22155m2,生均占地14.48 m2;校舍總建築面積12788 m2,生均面積8.36 m2;綠化面積2020 m2,,生均1.32㎡。學校現有教學大樓三座,綜合樓、實驗樓、禮堂、宿舍樓、校門樓各一座。教學、運動、生活區域分片合理。各種設施不斷完善,有計算機專用教室兩間,配學生學習專用電腦80台;多媒體教室8間;標準語音室1間,配備ZEC6900型語音教學設備一套64座;音樂教室2間,電子琴專用教室1間,配卡西歐電子琴30台,教師用電子琴1台,手風琴1台,音響設備1套;設定專用桌球訓練館,面積300多m2,標準桌球桌10張;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等的教學儀器配備達省級Ⅱ類標準;圖書館藏書38880多冊,生均20冊以上,工具書100多種、報刊80多種,並於2000年3月通過省級達標圖書館驗收,成為全縣國中校第一所省級達標圖書館。
綜合樓綜合樓

辦學方針

“科學、民主、創新、勤懇、踏實、高效”是我校管理方針,也是學校工作六大原則,即管理科學、決策民主、思路創新、工作勤懇、作風踏實、追求高效。學校規章制度齊全,教育教學工作目標明確。堅持依法辦學,實行校務公開,形成制度管人,目標激人,事事有章可循,人人圍繞目標努力,工作緊張,關係寬鬆,上下和諧、師生同步的大好局面。

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機構設定合理,校級三處一室、工會、團隊人員配備齊全,校級領導年齡、學科搭配合理,經驗豐富,年富力強,開拓進取,在師生中享有較高威信。在上級黨政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團結、奮發、崇實、育賢”的優良校風和“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勤以補拙、學有所長”的優良教風、學風。
學校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注意加強師德教育和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引導教師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崗位培訓和提高學歷層次的進修,目前尚未取得本科學歷的專任教師大部分正在參加“專升本”的學習;學校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加強教師現代技術培訓;通過優質課活動、教學技能比賽和課題實驗活動,努力培養創新型、科教研型優秀教師。一個團結奮發、愛崗敬業、熱愛學生、認真學習、努力工作、開拓進取的教師群體已經形成。

所授榮譽

1995年永春縣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六督’先進單位”,並被評為“永春縣‘文明學校’”;
1998年被評為“泉州市創建安全活動合格單位”;
1999年泉州市教委授予“‘五無’學校”光榮稱號;
1999年2月被泉州市教育委員會授予“示範學校” 光榮稱號;
2002年率先成為永春縣第一所“市級達標國中校”;
2005年元月被命名為“泉州市綠色學校”;
2005年元月、2006年6月被評為縣“網路教學資源建設與套用先進單位”;
2006年3月被評為縣“平安校園”;
2006年8月被評為“泉州市第十屆文明學校”,今年又成為“泉州市第十一屆文明學校”的推薦對象;
2006年12月被評為泉州市創“五好”先進單位;

優秀校友

該校校友人才濟濟,英才輩出,曾培養出梁披雲、梁良斗、王超英等傑出的教育家、愛國僑領,李劍光、李素明、林伯祥、吳國清、曾紹舜等革命烈士,康金章、鄭國綺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級體育健將林木傑和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七名部、省級優秀專家,十九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建校一百一十年來,學校為國家、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校友遍布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省部級以上及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近30人,博士、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高級建築師、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高級農藝師及中學高級教師等獲高級職稱者數百人,各行各業優秀人才成千上萬,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素質教育

積極推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迎接21世紀新挑戰,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大戰略舉措。近兩年來,該校以創建市級達標學校為龍頭,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認真制訂學校近期目標、遠景規劃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規劃,逐步建立起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常規,進行最佳化課堂結構並重視加強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組織了園藝、書法、繪畫、文學社、記記者、桌球、籃球、電子琴、英語、數學、生物、勞技等十幾個項目的課外興趣小組,並於每周日進行小組活動,每個興趣小組由一位教師擔任主指導,負責組織實施。開展素質教育活動,有利於發揮特長,開闊視野,發展愛好與興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素質教育”這朵鮮花已在校園盛開、結果。
教學樓教學樓
經過多方的努力,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教學教學質量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綜合校力已具有較好的基礎。目前,全校教職工目標明確,凝聚力強,正為創業績、上檔次、辦名校,實現“示範性、實驗性、高質量、有特色”的國中視窗學校而努力奮鬥。
注意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積極構建德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家長學校和共建單位,形成以學校為主導的“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網路,經常開展符合青少年特點、富有時代精神、貼近社會實際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效果十分顯著。
學校高度重視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每年舉行一次校運會,每年舉辦一次校園藝術節,把開展經常性的民眾性的文體活動同選拔性的競技比賽相結合,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學校保持生動活潑、朝氣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學校被評為市“五無”學校、“創安合格單位”、縣“文明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