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崇福寺是我國現存著名的遼金佛寺之一,是鑲嵌在朔州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古代文化藝術明珠。 步入崇福寺,梵天淨地,格外清幽,遊人至此頓生心曠神怡之感。山門建於臨街1米的高台之上,紅牆碧瓦,石獅雄峙,豎匾高懸,古剎顯得格外醒目。登級進入寺院,金剛殿正對山門,千佛閣、大雄殿、彌陀殿、觀音殿依次位於中軸線上,鐘樓、鼓樓、文殊堂、地藏堂對稱布列東西兩側。五進院落結構嚴謹,布局舒朗。前三進院落為明代於唐代基址上重建,基本保留了唐代前樓後殿式寺廟建築風範。後兩進院落為崇福寺的精華,均為金代建,距今已有86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 外文名稱:Repository of Cultural Relics in Chongfu Temple
  • 類別:古建綜合類博物館
  • 地點: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6號
  • 竣工時間:建於唐麟德二年(665年)
  • 開放時間:1991年,對外開放
  • 館藏精品:風土人情以及民族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所址位置,管轄隸屬,所舍介紹,歷史沿革,藏品作品,

所址位置

崇福寺文物保管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大街6號。郵編:038500
崇福寺文物保管所

管轄隸屬

保管所成立於1951年。隸屬朔城區政府。

所舍介紹

崇福寺建於唐麟德二年(665年)。遼代曾一度為林牙太師府署,至統和年間(985-1002)復改宅為寺,名曰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改名為崇福禪寺,至清乾隆年間始稱今名。解放後,崇福寺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機構,專事保護工作。國家於1952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撥巨款對該寺內的彌陀殿和觀音殿進行了落架大修,使其建築、壁畫、塑像得到較好的保護。1982年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彌陀殿雄冠全寺,被譽為“金代文化藝術殿堂”。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6米,總面積23520平方米。當我們置身於寺內古樸恢宏的寺廟建築群、精妙華麗的彩塑壁畫、眾多珍貴的文物藏品以及精湛的石、木雕藝術之林時,誰能不被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高超技藝所傾倒、所折服!誰能不為中華民族擁有這樣的藝術瑰寶而自豪!彌陀殿全景
崇福寺創建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初名將尉遲敬德奉唐王敕命建造。遼時曾為林太師府邸,相傳因府內祥光屢現,居人不安,於統和年間復為僧居。金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安遠大將軍朔州順義軍節度使翟昭度特建彌陀殿。至金代晚期,又建觀音殿。在元末戰亂中,崇福寺成為屯放糧食的倉庫,除彌陀殿以外,其它建築遭到毀滅性破壞。經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大修重建,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十六年(公元1480年)兩次重修,又經清代數次補修,這一千年古剎得以完整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全國解放後,崇福寺以其特有的文化藝術價值,贏得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2年,成立崇福寺文物保管所,專事文物保護管理工作,1954年對觀音殿予以落架大修。從1985年開始,國家又撥巨款對彌陀殿進行了歷時五年的落架大修,這處金代藝術佳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固保護。彌陀殿是崇福寺的精華所在,高達21.98米,至今已有866年歷史。面寬七間,東西長41.32米,進深四間,南北深22.7米,計937平方米。若以台基算起,東西寬48.72米,南北深29.84米,台基面積為1453.8平方米。月台東西寬34.42米,南北深11.2米,面積達385.5平方米。整個建築面積為1839.3平方米,是我國現存的遼金三大佛殿之一。更為可貴的是,它的脊飾琉璃、梁架斗拱、塑像壁畫、門窗匾額等均為金代原物,尤以琉璃脊飾、雕花門窗、大定二十四年巨匾以及彩塑、壁畫共“五絕”著稱於世。

藏品作品

保管所現有藏品25,000餘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漢代文物。1982年以來,配合平朔露天煤礦的建設,由山西省平朔考古隊主持進行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漢墓發掘,發掘漢墓二千餘座,以及古代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墓葬近百座,出土文物兩萬餘件,大部分為陶器,銅器次之。朔州地區地處雁門關外,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的交融地帶,這一大批文物珍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風土人情以及民族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91年,對外開放。曾出版《崇福寺》、《崇福寺大事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