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寧寺

崇寧寺

崇寧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八年(公元509年)。由於梁武帝蕭衍虔信佛教,曾花費大量錢財廣建寺塔,塑造佛像。梁武帝後來聲言連皇帝也不做,四次皈依佛教,出家為僧,都被朝廷以巨款贖回,因此被稱為“皇帝菩薩”。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當時佛教之盛。崇寧寺即由梁武帝敕建而成,距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寧寺
  • 建造時間: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八年
  • 建在者:梁武帝
  • 歷史:近1500年歷史
地理位置,歷史變遷,旅遊價值,

地理位置

崇寧寺,本在巴城鎮北,今國小東部,占地六畝,歷代屢有興廢。該寺初以庵名,明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僧存鼎重新擴建,改為崇寧寺。前有山門,置四天王與石彌勒佛,後隔園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鐘,正殿設兩廡廊廂,座羅漢五百尊。後殿石級石柱。寺北偏西有佛樓斗姆閣,東為僧舍神殿20餘間。整個寺剎高大恢弘,氣勢非凡。

歷史變遷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又得以重修,是當時崑山著名的佛教叢林之一,法事活動頻繁,在信徒中有著較高的地位。《巴溪志》載:“夫十朝古剎,一方香火,福國佑民”。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又重建山門,並立碑記之,稱“重建山門記”。
千百年來,滄海桑田,崇寧寺歷經兵燹。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侵華,崑山城鄉均遭慘酷蹂躪,巴城崇寧寺也毀於日寇炮火,僅存山門、後殿與斗姆閣。1983年8月巴城國小建教學大樓時,將最後所剩的後殿拆除,至此,殿宇全部毀之無存,唯留碑石保存至今,碑文因年代久遠,略有風化。攝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的舊照圖片依稀可辨古寺當年風貌。

旅遊價值

崇寧寺“山形環抱,竹樹繁蔚,實幽勝之地也”。(《巴溪志》載)該寺西臨巴城湖,北望古虞山,風光獨秀。古詩《禪寺鐘聲》云:“古寺白雲封,紅塵隔幾重。一僧清早起,敲動景陽鐘”。描繪了寺僧晨起敲鐘的日常生活情景,此為“巴溪八景”之一。
明代吳門畫派著名畫家沈周《夜宿崇寧寺》有詩:“渚田漠漠水程通,落景蕭蕭野寺空。佛座莊嚴苔借碧,僧窗點綴葉留紅。燈臨濁酒三更月,棹倚重湖疊浪風。舊舍故人今獨少,相思一一不眠中”。描繪出了古寺深夜人天俱靜的景致。
1992年,巴城鎮人民政府本著發展旅遊業,改善投資環境,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的發展需要,向崑山市人民政府提交了《關於恢復文物古蹟和重建“巴王廟”的報告》,計畫以分期實施、逐步完善的辦法,恢復已被毀壞的文物古蹟,其中即有崇寧寺。在崑山市委、市政府及市宗教局的關懷領導下,歷經風雨,幾度滄桑的千年古剎崇寧寺,於2002年春易地重建。
經過精心修復的崇寧古寺,矗立在碧波蕩漾,風景秀麗的陽澄湖畔。這座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寺,占地一萬餘平方米,恢復了“一閣兩廂三殿”的格局,該工程歷時三載有餘,於2005年9月25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暨玉佛開光儀式,近千人出席慶典活動。古剎重生,風景、格局大勝於昔。“崇寧古寺”之匾,為現任中國佛協會長一誠長老所題。寺前的覺悟橋及飛檐斗拱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雄踞守寺大院的中軸線。玉佛閣的建造是近代古典建築的精品,是古代建築藝術在新時期的生動展示。在總高度15.8米,寬約10米,進深有9米的建築中,四根名貴的巴西紅木立柱高擎,其間供奉近兩米高的緬玉玉佛。上方屋頂是一個呈螺旋形盤旋的佛像圖,層層疊疊的佛像造型共有396尊,這不但是當代工匠精湛手藝和聰明智慧的展示,也表現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江南寺院中實屬罕見。全寺東、西各主要建築,或梁或門,都雕刻或彩繪有佛教故事,共達千餘幅之多,這在全國寺院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寺西側臨湖岸處,建有“佛光山莊”,裝修素朗、雅致而大氣。這裡水天一色,梵唄相聞,既顯佛地悠遠清韻,也便遊人休神怡情。
崇寧寺
如今信眾和遊人進入古寺,仰看牌坊題刻“欲植淨因莫問他處,思歸下道且入此門”,定會令人頓生參佛之心。走出古寺時,拜讀牌坊楹聯:“娑婆有盡蓮台在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韻味無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