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山村(2、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福全鎮下轄村)

峽山村,村東南沿海一帶長山,由南向北延伸到下攔頭,其西北與西山間原有一寬約150米之下攔港,稱峽口。 峽口東、西各一小島,西稱西山,東稱峽山,村坐峽山,即以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峽山村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福全鎮
  • 所屬地區:寧海縣
  • 下轄地區:分為4個大隊
  • 地理位置:地處象山港尾,黃墩港與獅子口的交匯點,距縣城30公里
  • 面積:25.22平方公里
  • 人口:5180人
地理環境,文化建設,歷史沿革,漁業發展,現代工業,運輸業,生活狀況,

地理環境

峽山位於寧海縣北部,地處象山港尾,黃墩港與獅子口的交匯點,距縣城30公里。隸屬強蛟鎮,為鎮人民政府駐地。北、東臨象山港,海域與奉化、象山兩縣接界;南瀕黃墩港,與大佳何鄉隔海相望。三面環海,一面與陸地連線。交通方便,海運出象山港可直達寧波、上海;陸運有公路通橋頭胡接省道象西線。村民以明洪武年間從南田遷入的尤姓為主,還有周、陳、王、李等多姓。全村總面積25.2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0.88平方公里。人民公社時期分為4個大隊,1983年合為峽山村。1992年分為6個行政村,計1589戶、5180人。距村東北8公里的中央山島,1981年農牧漁業部於此建動物隔離飼養場。離村北2.5公里之橫山島,松竹掩映,風景秀麗,有小普陀之稱,為旅遊勝地。
峽山村村貌峽山村村貌

文化建設

村黨支部村委會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舊村改造和生態環境建設,把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村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內容之一。以人為本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逐步形成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居團結,敬老愛幼,愛護環境,安居樂業的好風氣。活躍民眾文化娛樂生活。建立了閱報欄,閱覽室、桌球室、檯球室、棋牌室、電視室籃球場、羽毛球場等活動中心。同時,反對封建迷信,反對聚眾賭博,提倡科學文化,使村民樹立生態保護意識,自覺養成文明衛生、環境保護的習慣。

歷史沿革

村民歷來從事漁業為主,長期在海上作業,每與驚濤駭浪為伴,屢與海上盜匪鬥爭,民性強悍,不畏艱險,富有反侵略鬥爭的光榮傳統。1941年8月30日下午,日本侵略軍軍艦一艘駛入峽山洋面,日、偽軍50餘人改乘大釣船一艘,企圖在峽山登入。村民緊急攜械集合,會同鄉鎮自衛隊英勇抗擊,斃傷日本侵略軍數人,迫使日本侵略軍竄回艦上。翌晨,日本侵略軍瘋狂地向峽山發炮36發,村民亦以豬娘炮回擊。第三日,日本侵略軍軍艦駛離峽山洋面,從此不敢再來侵擾。 1951年6月16日,峽山村護洋民兵,在隊長尤小根帶領下,於南孝順洋面與海匪遭遇,激戰2小時,斃匪大隊長1名,俘4名,繳獲步槍1支,手槍3支,子彈202發,受到華東軍區通令嘉獎。尤小根於1953年10月以民兵代表參加赴朝慰問團,出訪朝鮮。1960年4月出席中國首次民兵代表大會,獲獎步槍1支。
福全鎮峽山村福全鎮峽山村

漁業發展

古時,峽山漁業生產單一從事漁洋捕撈,以流網作業為主。據傳,明代以竹筏在象山港沿海捕撈,清時改用木帆船,才赴三門灣蛇盤洋生產,至民國時擴大到韭山洋、岱巨洋一帶作業。1949年後,峽山漁業不斷發展。海洋捕撈由近海單一流網和沿岸遊絲、拉釣等作業,逐步發展為流網、張網、對網、拖網以及70年代出現的燈光圍網等多種作業;近海漁船由載重8~10噸木帆船,從1958年始陸續改為載重40~120噸、120~250馬力的機動船;網具由傳統苧麻織制,自1964年起逐漸改為聚乙烯、尼龍錦綸製作;捕撈區域由原來在韭山洋、岱巨洋,70年代開始擴大到北至黃海、渤海,南達閩東,東及水深100餘米的漁外、台外漁場;助航助漁設備由原僅有簡單的羅盤(指南針),從60年代起發展到普遍使用磁羅經、報話機、對講機、定位儀、魚探儀等。捕撈魚類,原以黃魚、鰳魚、帶魚、馬鮫、鯧魚、墨魚等為大宗,至70年代大黃魚資源枯竭,鰳魚減少,除繼續捕帶魚、鯧魚、黑魚等外,燈光圍捕的青鮎魚、黃鮎魚、沙丁魚、馬面魚等中上層魚類增多。70年代,峽山被列為中國重點民眾漁港之一。1979年和1985年,峽山機帆船燈光誘圍技術分別獲省和農牧漁業部技術進步三等獎。
峽山海水養殖始於1958年的海帶生產。當年試養,次年從大連運來種海帶在峽山自然人工育苗成功。1960年放養200畝,1970年增至2700畝。隨後通過技術革新,海帶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使每個勞力從管理24畝提高到40畝。70年代,海帶收入一度超過海洋捕撈收入。1980年海帶發展至3825畝,創最高紀錄。此後海帶滯銷,價格下降,加之1985年遇赤潮危害,所養1444畝海帶棵株無收,導致1986年暫停生產。1987年恢復海帶生產330畝,同時養蟶子51畝、牡蠣32畝、蚶子30畝。1992年,養海帶550畝、牡蠣315畝、蚶子126畝、蟶子22畝。
漁業產量逐步提高。1952年,全村有漁船126艘,水產品總產量532噸,並捕獲體重3噸大鯊魚一條,受寧波專署獎勵。1957年有漁船178艘,總產量首次突破千噸關,為1105噸。1970年海帶養殖面積擴大,水產總產量增至1922噸,其中捕撈1111噸,養殖(海帶)811噸。此後,近海捕撈向遠海深海擴展,並實行對、拖、網結合,1979年尤全根單位產魚528噸,領先突破萬擔關。1980年,全村總產達4921.9噸,其中捕撈3582.4噸,養殖(海帶)1339.5噸,均為歷史最高紀錄。1992年,全村有漁業機動船73艘,2447噸位,6132馬力;非機動船14艘,40噸位。從事漁業勞動力597人。捕撈產量2472噸,養殖產量316噸,全年總產量2788噸,總產值935.8萬元。

現代工業

峽山圍繞漁業辦工業,由支漁手工業逐漸發展為現代工業。1949年前,僅有修造小型木質漁船、織網打繩、加工漁釘、縫製船帆和滷製鹹鰳魚等為漁業服務的手工業。其中峽山三抱鰳魚,質優味美,聞名遐邇。1950年辦起織網廠,職工20餘人,仍以手工操作。隨著1958年峽山村漁業機動船的出現,1966年峽山人民公社在峽山創辦漁業機械廠,從事漁機修理安裝,也生產船用螺旋槳,後改稱精工機械廠。1979年,人民公社新辦船舶修造廠、織網繩索加工廠、水產食品廠等。80年代,改革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現代工業崛起。鄉(鎮)辦企業迅速發展,先後在峽山改辦和新辦冷凍食品、罐頭食品、海味加工、魚粉電器儀表機械、軋鋼、紡織、塑膠製品等工業企業。其中船舶修造廠能生產1000噸以下的鐵、木殼運輸船和漁船。探傷機廠生產的錄磁探傷儀,1986年獲電力部科技二等獎。精工機械廠生產的無碳複寫塗布機填補國內空白,束線機和大型汽缸套為出口產品。村聯戶和家庭工業也迎頭趕上,陸續辦起漁網繩索塑膠廠、網線加工廠、塑膠彩印包裝廠、層壓軸瓦廠、絕緣鑄壓廠等一批企業。1992年,共有工廠34家,職工1496人,總產值5259萬元,稅利728萬元。其中村聯戶和家庭辦16家,職工136人,產值243萬元,稅利42萬元。
福全鎮峽山村福全鎮峽山村

運輸業

峽山村歷來四季靠一春,即靠春季從事海洋捕撈,其餘時間均搞海上運輸,主要為商賈運竹木柴炭至寧波、舟山、上海。50年代初,全村有專業運輸木帆船7艘,總噸位700噸左右。至1979年全部改為機動運輸船。1987年,有專業機動運輸船33艘,計2104噸位,2209馬
力,裝運貨物有農副產品、工交物資、建築材料等,加上部分陸運收入,運輸總產值182.5萬元。此後,運輸船數量減少,但船體增大,裝載能力提高,運輸地點北至遼寧,南及廣東。1992年,共有專業機動運輸船22艘,計3001噸位,4320馬力,船員191人,總產值424.5萬元。其中鎮辦運輸公司運輸船4艘,770噸位,879馬力,職工47人,產值127萬元。距峽山北3公里的3000噸級的強蛟碼頭已建成,一旦投入運行,峽山的運輸業必將更為興旺。峽山於1975年圍墾海塗800畝,從此增加了一項新產業--種植業。80年代,新圍海塘種上柑桔。1992年,全村種植水果752畝,總產1561噸。其中柑桔717畝,投產580畝,產桔1549噸,產值162萬元。
福全鎮峽山村福全鎮峽山村

生活狀況

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886元,1992年達1285元。90%左右的居民蓋了新房,高樓聳立,設施配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1982年,浙江電視台曾來峽山拍攝了電視新聞紀錄片《海島新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