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原起義

島原起義

日本江戶幕府初期,九州島原半島和天草島農民與天主教徒反對幕藩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的大起義。天草起義。爆發於1637年,次年失敗。

基本介紹

  • 名稱:島原起義
  • 地點:島原半島和天草島
  • 時間:寬永十四年(1637年)至次年初
  • 參戰方:江戶幕府;島原半島和天草島農民與天主教徒
  • 結果:起義被江戶幕府鎮壓
  • 主要指揮官:天草四郎
歷史背景,直接原因,起義經過,歷史評價,歷史影響,

歷史背景

先後領有該地的大名天草種元、小西行長和有馬睛信都是天主教徒。從1612年起,江戶幕府在實行鎖國政策同時,加強了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松倉重政繼有馬直純領有島原後,用灌涼水、火烤、烙印、針扎、竹鋸鋸首、滾開的硫黃水澆頭等毒刑強迫信徒改宗。他還在領地內大興土木,為了討好幕府,主動承擔巨額軍賦,支援修築江戶城,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其子松倉勝家襲封后,巧立名目,盤剝尤為苛酷。寬永十一年(1634年)後,連年歉收,農民無力完納年貢和各項雜稅,松倉勝家對農民施加各種酷刑。與島原一水之隔的天草島領主寺澤氏,也採取同樣手段迫害農民與天主教徒。

直接原因

島原、天草兩地自寬永十一年(1634年)以來,天災不斷,農民吃樹皮革根充飢,多次向藩府借米,兩家領主毫不過問,只用嚴刑逼租。寬永十四年(1637年)10月,島原南端津村的農民與三右衛門請求緩付沒有交齊的一部分租谷,松倉的家臣田中宗夫立刻將右衛門的懷孕的妻子囚入水牢,她已到臨產期,泡在水裡6晝夜,嬰兒出生便斷了氣。右衛門和親友民眾為這種暴行逼得忍無可忍,匯合了七、八百人包圍並放火燒了田中的邱宅。田中逃進城堡,百姓迫到城堡外,燒了市街。右衛門妻家就在對岸天草島上,天草的農民也憤而參加起義。

起義經過

民眾推舉了一位勇敢而有才智的16歲青年天草時貞(四郎)作首領。他到全島各地宣傳,農民們和被殺教民的遺族都聚集山中、海島開會,宣誓起義。這些多年受苦的莊屋(村長)、舊藩浪人武士,在起義中發揮了核心作用。10月22日,島原藩2名捕吏帶兵25人到有馬村,逮捕2個教徒家屬。有馬村代官(藩吏)林兵有衛門探悉該村農民佐志木左衛門禮拜天主像,大怒,破門而入,澆掉畫像,同時將他因拖欠年貢捕去抵押的女兒,脫下衣服,用火把拷問。在場的四、五個農民,憤而用農具殺死了林兵右衛門。於是浪人武士善右衛門宣告,“立刻殺掉各村藩吏”。島原南部各鄉紛紛回響,殺藩吏,燒寺廟,10月25日開始了武裝暴動。
10月26日,起義軍2000多人粉碎了藩署派來鎮壓的軍隊,包圍了富岡城,在天草四郎的領導下,兩地大部分地區已為起義軍所控制。參加起義的民眾十分廣泛,島原南部13鄉全人口的80%參加。其中6鄉不論男女老幼一齊參加起義軍。從階級成分看,除農民外,還有手工業者和藩主的奴僕,有天主教徒,也有佛教徒。一些上層農民,如上述的莊屋(村吏)、因失去舊藩主而淪為農民的浪人武士,擔任了起義軍的指揮。當時被圍困在島原城內的藩吏,飛報幕府和正在江戶的藩主松倉勝家,並向鄰藩求救。但各藩都觀望不前,將軍德川家光接報,驚呼這次起義“如昔之一向宗”,忙令正在江戶的一些西南藩主趕回本藩,防止蔓延,並調兵遣將前往鎮壓。
天草四郎天草四郎
11月中旬,天草的起義軍3.7萬人(包括婦女兒童)正在攻打富岡城,得悉幕方大軍就到,退入島原南端的舊城堡——原城。12月9日幕軍包圍原城,3次發動總攻擊。起義軍用火槍木石反擊,當時特產的“有馬步槍”命中率很高,幕軍傷亡很大,幕府專使板倉重昌在1638年元旦的總攻中校擊斃。正月初三,幕府宰臣松平信綱趕到島原,調集各藩軍12萬餘人,加緊圍攻原城,同時勾結荷蘭軍艦,從海上炮轟原城,但始終沒有攻克。
由於起義軍長期困守孤城,終於糧彈告竭,只能吃草根樹皮。2月21日,起義軍實行反攻,因雙方力量懸殊,沒有成功。2月17日幕軍全面總攻,起義軍一邊祈禱進入天國,一邊拚死抵抗。28日幕藩軍隊付出了死1700人、傷萬餘人的代價才攻陷原城,時貞以下主要人員全部戰死,被俘義軍包括嬰兒母子全部被殘酷殺害。
島原起義使江戶幕府受到巨大衝擊,為緩和農民的反抗,松倉勝家以失敗罪被處斬,寺澤氏領地被沒收。此後,幕府嚴厲推行禁教政策,促進鎖國體制的最後完成。

歷史評價

島原起義是幕藩體制確立時期發生的大規模農民武裝起義。它是由幕藩領主妄圖把農業先進地區業已大量存在的小自耕農重新淪為農奴的倒行逆施引起的,是以備受封建壓榨的農民和浪人武士為骨幹,藉助天主教組織,反對幕藩統治的一次大起義。這次起義展動了幕藩領主的統治,幕府動員18個藩十幾方人的兵力,僅幕府就耗損40萬兩軍費。
島原起義是被著宗教外衣的農民革命。農民據棄過去天主教宣揚的忍從、殉教等不抵抗思想,努力傳播通過武裝鬥爭,建立地上“神國”的思想。這是對封建制度的一次巨大衝擊,是有鮮明的反封建性質的革命鬥爭。

歷史影響

通過島原起義,德川幕府不單認識到對外貿易對封建經濟的威脅,而且更理解到外來宗教對幕藩統治的威脅,由此實行持續200多年的鎖國體制。寬水十六年(1639年)幕府發布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鎖國令。全面禁止外船來日,命各藩檢查航行船隻,提高密告外船走私入境者以3倍的獎金,並禁絕國外教會對日本教民的一切聯繫與影響。寬永十八年(1641年),將同基督教傳教無關的荷蘭人一律轉移到長崎的出島),限制外文書籍進口,連朱印船貿易也禁止了。日商受重大損失而破產。鎖國後,幕府只限長崎一港,準許中國、荷蘭船舶通航,獨占了與日本的的貿易。由此日本的外交和貿易全部被置於幕府統制下。輸入品中占重要位置的生絲交易則被持有生絲特許證的豪商集團(“絲割符仲間”)獨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