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角蟾

峨眉角蟾

Megophrys omeimontis Liu,分布於四川(峨眉山)。體中等大,雄蟾平均體長57毫米,雌蟾平均71毫米。頭頂平坦;吻端突出下頜;頰部垂直;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小於鼻間距;鼓膜卵圓形,位於眼的後下方。前肢較粗,指略扁,指端球狀;後肢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峨眉角蟾
  • 拉丁學名:Megophrys omeimont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角蟾科
  • :異角蟾屬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雲南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物學資料,棲息環境,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峨眉角蟾,體中等大,雄蟾平均體長57毫米,雌蟾平均71毫米。頭頂平坦;吻端突出下頜;頰部垂直;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小於鼻間距;鼓膜卵圓形,位於眼的後下方。前肢較粗,指略扁,指端球狀;後肢較長。皮膚光滑。背部及四肢有細膚棱和痣粒;體側有分散圓疣;眼後方有 “V” 形膚棱;胸側及股後方有一對淺色圓痣。生活時背面灰綠色,斑紋為灰棕色;眼間有三角形棕色斑;咽部灰棕色;胸、腹部有不規則的深色斑點。
峨眉角蟾峨眉角蟾
雄蟾體長56~60 mm,雌蟾體長68~73 mm。頭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 吻部呈盾形,顯著突出於下唇; 眼球上半部橘紅色或橘黃色,下半部略淺或為深棕色,瞳孔縱置;鼓膜呈卵圓形,有耳柱骨; 上頜有齒,犁骨棱末端具小齒。背麵皮膚較光滑,有細膚棱和細疣粒,兩眼間具三角斑膚棱,其後有 “∨” 或 “” 形細膚棱, 背兩側各有一條縱膚棱, 上眼瞼外緣有一個小突起; 體腹面光滑,腋腺位於胸側,有股後腺,均小而圓。第一、二指基部有關節下瘤; 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重疊,內跖突小呈卵圓形,無外跖突; 指、趾端圓,趾側緣膜窄,基部相連成蹼跡。體背面顏色變異較大,多為棕褐色或暗橄欖色,兩眼間三角斑和背部 “∨” 形深色斑鑲有淺色邊; 頭腹面和胸部為灰棕色或深灰色,其上有鑲淺色邊的棕黑色斑塊; 腹後部肉色,股部腹面紅棕色。雄性第一、二指有細密婚刺,有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卵徑2.5 mm,乳黃色。第29~33期蝌蚪全長47 mm,頭體長14 mm,尾長為頭體長的243%左右; 口部漏斗狀; 尾肌發達,尾鰭低厚,末端鈍尖; 體背面和尾肌棕褐色,有灰黑色麻斑,尾鰭幾乎無斑。
峨眉角蟾峨眉角蟾

地理分布

中國雲南、四川有分布。
峨眉角蟾分布圖峨眉角蟾分布圖

生活習性

4-8月間常可聽見鳴叫,黃昏時在流溪石下能聞到陣陣蛙聲。繁殖季節為4-6月,雌性產卵300一400粒左右。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700~1 500 m的山區。4~8月成蟾常棲於流溪及其附近的密林中,白天多隱蔽在流溪邊大石塊下; 夜間常蹲於溪邊石頭、草叢或落葉間,以鱗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和蜘蛛等小動物為食。雄蟾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的下午和夜間發出 “呷、呷、呷” 的連續鳴聲。交配時雄蟾前肢抱在雌蟾的胯部,產卵282~429粒,卵群呈團狀,黏附在石塊底面。蝌蚪多在溪邊碎石間活動。
峨眉角蟾峨眉角蟾

棲息環境

生活在滇中及海拔1650~2400 m的亞熱帶綠闊葉林中小山溪旁,環境鬱閉而潮濕。

保護級別

該蟾數量不多,是我國特有珍稀蛙類之一。能捕食多種林業害蟲,應加強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