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黃虎威創作小提琴曲)

峨眉山月歌(黃虎威創作小提琴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峨眉山月歌》是黃虎威在1981年創作的小提琴曲。此曲根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七絕詩《峨眉山月歌》而作,描寫了峨眉山的月、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表現了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旋律柔美動聽,充滿詩情畫意,樂思波瀾起伏,恰似流不盡的滔滔江水,綿延不斷地訴說著詩人的思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眉山月歌
  • 作者:黃虎威
  • 創作時間:1981
  • 演奏樂器:小提琴
樂曲賞析,社會評價,作者簡介,

樂曲賞析

作品以A-B-C-B'-A'的拱形結構寫成。創作的時候正是現代創作技法開始被中國作曲家所認識,三度疊置結構的和弦開始被多種和聲手法衝擊的初期。在該作品中,作曲家在和聲的縱橫兩個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新的嘗試,力求從縱向上打破調性功能和聲體系的三度疊置原則,從橫向上打破傳統的和聲連線方式,使作品中和聲的色彩性成分更加濃重。
在作品中,作曲家將五聲性的多聲方式與以三度疊置為基礎的多聲方式相結合,主要使用了3種和聲手法:純五度音程構成和弦、帶附加音的三度結構和弦、複合功能的雙層寫法。雖然這3種手法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也都有所使用,但是,作曲家在這部作品中的運用,卻又讓我們看到了他的獨到之處,讓我們在學習傳統與現代的創作手法時,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這部作品中,這3種和聲手法截然不同。它們在作品中先後出現,既形成對比,又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為全曲縱向音高結構的變化發展提供依據,同時也為音樂情緒的渲染和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社會評價

“民族音樂現代化、現代技法民族化”,這是中國作曲家們長期努力實踐的一個創作理念。《峨眉山月歌》的和聲體系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巧妙設計與成功的嘗試,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閃現出耀眼的火花。雖然樂曲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並不是黃先生所獨有,但是這些方法在眾多細節上恰到好處的精巧運用,展現出作曲家所追求的嚴密邏輯與美妙音響的完美結合,更體現出作曲家精益求精、探索進取、求變求新的創作精神。作為巴蜀樂派老一輩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作者用這樣的精神感染了大批相對年輕的巴蜀作曲家,培養出何訓田宋名築等優秀作曲家,同時,也使這種精神成為巴蜀樂派作曲家們所共有的品質。

作者簡介

黃虎威(1932~ ),作曲家。四川內江人。1954年畢業於西南音樂專科學校(今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並留校任教。曾任作曲系主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蘇聯作曲專家鮑里斯·阿拉波夫教授進修。後歷任四川音樂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作曲系主任。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理事,四川省音樂家協會理論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音樂學院教授。
黃虎威黃虎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