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後村

峨山後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于姓自文登大水泊來此定居,後劉姓自外地遷入。因村處峨山之後而得名。隸屬朱吳鎮。

西距鎮政府18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峨山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面積:約4.5平方公里
  • 人口:856人
  •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24.00℃
  • 耕地:93.3公頃
概況,經濟作物,人口,社會發展,生活提高,組織建設,基層行政組織,

概況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于姓自文登大水泊來此定居,後劉姓自外地遷入。因村處峨山之後而得名。
峨山後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57′。東與乳山市山嵐相連,西南與河西村相交,南與下尹家村相接,北與前寨山溝村相連。隸屬朱吳鎮

經濟作物

西距鎮政府18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等。

人口

2002年,全村有301戶,856人,自然增長率2‰。有於、劉2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于姓

社會發展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峨山後國小。1978年,建新校舍15間,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90公斤左右,多靠吃糠咽菜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

生活提高

1975年,人均糧食200公斤,全村收入3萬多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72輛,機車48輛,電話80部,彩電200台,電冰櫃30台,洗衣機3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街道修理整齊,草房全部改修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5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7月,成立黨支部,於之臣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5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30餘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7年,全村有黨員16名。
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41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之臣、於永剛、於之芳、於佐京、於湘德、於從亭、於天付、於模文、劉學倫、於模見、劉化國、劉從波、於從樂。

基層行政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天保、於天付、劉化洲、於湘仙、於之堂、於從亭、於英進、劉從見、劉化國、於天軍、劉從波、於奎福、於從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