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口鎮

峨口鎮

峨口鎮位於代縣城東南部,五台山北麓,距縣城25公里。東鄰繁峙,南界五台,西與聶營鎮接壤,北靠棗林。繁五公路、京原鐵路橫穿全境,交通便利。滹沱河、峨河貫穿東西、南北。

峨口鎮總面積42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總戶數8935戶,總人口23265人(其中農業人口21095人),總耕地面積22064畝,峨口鎮共設黨支部25個(其中農村黨支部20個,機關支部5個),黨員595名。

峨口鎮概況共有各類企業25家(其中涉鐵企業6家)。201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8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862元,鄉鎮企業總產值 9100萬元,糧食總產1.1萬噸。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峨口撓閣就發源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峨口
  • 外文名稱:Ekou,High col,High col town.
  • 別名:峩口
  • 行政區類別:城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忻州市
  • 下轄地區:峨西,郝街,樓街
  • 政府駐地:峨口郝街
  • 電話區號:0350
  • 郵政區碼:034207
  • 地理位置:山西東北部
  • 面積:42平方公里
  • 人口:23265人 
  • 方言:晉北方言 國語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白雲寺 萬佛塔 峨峰公園
  • 機場:太原機場
  • 火車站:下社站 繁峙站 代縣站
  • 車牌代碼:晉H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民俗文化,文化古蹟,

歷史沿革

峨口鎮,位於代縣縣城東南28公里,東、南界繁峙,西接聶營鎮,北隔滹沱河,與棗林鎮為鄰,因駐峨口,故名。
峨口鎮地圖峨口鎮地圖
1937年抗日初期為代縣縣政府駐地。解放初,屬五區管轄,1953年建峨口鄉,1958年屬聶營公社,1961年成立公社,2002年改峨口鎮,住峨口郝街。
峨口屬代縣轄鎮。1958年屬聶營公社,1961年析置峨口公社,1984年置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83.1平方公里,總人口4.17萬,農業人口2.13萬。流動人口1萬餘人.
京原鐵路、太鋼峨口鐵礦專用鐵路及通往五台山的公路過境。水資源豐富,峨河全年有水。省重點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已竣工。
管轄峨口鎮居委會和郝街、樓街、峨西村、興聖、富村下前街、富村麻黃街、富村下園街、富村下街、正下社、東下社、西下社、東灘上、上高陵、下高陵、南留屬舊村、南留屬新村、佛光莊、上木角、下木角、溝子、南井溝21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採礦、冶煉、商貿、建築、運輸、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主產玉米、水稻、蔬菜,特產辣椒、菸葉。古蹟有文革中拆毀,正在重修的東西寺和佛光寺、普照寺。
2011年峨口成功入選山西首批“百鎮建設” ,2014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科技部批准為重點鎮為峨口的今後奠定了堅實基礎,被譽為東方明珠.

行政區劃

郝街、樓街,峨西村、興聖、富村下前街、富村麻黃村、富村下園村、富村下街、正下社、東下社、西下社、東灘上、上高陵、下高陵、南留屬舊村、南留屬新村、佛光莊、上木角,下木角、溝子、南井溝21個村委 會。
現在,峨口居委會和峨礦居委會,同屬峨口社區,由縣級直接管轄。

民俗文化

峨口撓閣以規模、行頭、色彩及優美的舞姿而聞名。峨口撓閣不僅有各種古裝戲劇人物的裝扮,還有珍禽異獸、瓜果梨桃、高梁玉米、大紅辣椒擁簇身周。峨口的郝街、西村、樓街為代縣撓閣發源地,據當地老人介紹,明朝末年已開始流行,後發展到聶營、陽明堡等地。舊時還有轉閣、抬閣、車閣,近年已少見。
峨口撓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歷了原始社會有巢氏到秦代模仿樹源生態的孕育期,漢代至南北朝時期無伴奏到器樂和鳴的轉型期,隨唐至民國的表演、服飾、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期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以及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後的弘揚、振興期。峨口撓閣曾在中國五台山國際旅遊月開幕式、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中國青島秧歌節開幕式頻頻亮相,使這門傳統民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盡顯民俗文化的風采。
峨口撓閣被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是鑲嵌在代縣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盛開在中國民間藝苑裡的一枝瑰麗奇葩。峨口撓閣自漢代形成以來,經過1700多年的風風雨雨,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伴隨民間社火活動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在長期參加文娛表演和其他禮俗活動中形成的渲泄豐收喜悅的娛樂性特徵;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廣泛參與、積極配合的互動性特徵;既堅持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傳統,又不斷使歷史的傳統賦予新的時代氣息,滿足現代人審美情趣的與時俱進性特徵;峨口撓閣的伴奏不像某些樂曲那么複雜華麗,而顯示出一種特殊的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調式、板式的簡樸性特徵;峨口撓閣融表演、舞蹈、音樂、體育、美術於一體,形成了其他表演活動無與倫比的綜合性特徵。
目前,該縣在實施峨口撓閣的保護計畫中,逐步建立健全了持續發展的五大保護機制:即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內“定人”,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老藝人傳幫帶,職教班培養輸送,現有藝人與專家學者互動互補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原生態保護與不斷提高技藝,發展創新的動態持續保護機制,打造峨口撓閣品牌效應與日常表演相結合的活動開展機制;發展撓閣藝術與開展撓閣產業相結合的市場營運機制。

文化古蹟

東西寺
峨口鎮
東西寺,位於峨口鎮南峨峰頂上。占地數十畝,是代縣最大寺院,也是五台山佛教建築群之北邊門戶。
寺分東寺、西寺。東寺稱白雲寺,西寺稱文殊寺。二寺東西毗鄰,依山面水,氣勢雄偉。
白雲寺分內外兩院。內院北大殿五間,進深三間,五殿有廊。東西配殿各五間,有廊。外院有過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三間。整個建築,用材粗大,建造精細,是一處建築布局宏偉,彩繪較細的古典建築群。
崇慶寺鐘樓
崇慶寺,位於峨口鎮西留屬村,鐘樓為崇慶寺很有價值的建築,公元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經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代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慶寺,創建年代不詳。主要建築有元代建築特點。寺廟東西長六十七米,南北寬八十米,內有戲台五間,東配房五間,西配房五間,二層二檐鐘樓一座,戲台兩側為東西山門。其餘為民國年間建的房子。
鐘樓,二層二檐,十字歇山頂四鋪作單下昂斗拱,耍頭為螞蚱形,襯方頭為雲形,下檐椽部分有卷剎。二層檐柱直立向內收,四周圍柵欄。灰色筒板瓦蓋頂。
鐘樓上懸有“金大定二十二年”鑄的鐵鐘一口,重達萬斤。銘文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現為西留屬學校占用。
普 照 寺
文殊寺,前有山門三間,左右設鐘鼓樓二樓均為二層重檐,山門設屏風,入門建有東西配殿各四間。正北為大雄寶殿五間,歇山頂、有廊。東西均有傍門。後院東西三面各有一二層單檐樓房五間,後檐有抱廈一間。
普照寺
位於峨口鎮正下社村堡子中,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經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座北向南,總體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四十米,南北八十五米。
廟內有正殿三間,懸山頂、有廊子。正殿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硬山頂,磚木結構。堡外有古戲台三間,雕工精細,美觀大方。西配殿是老爺殿,殿內有關公的塑像,還有關公一生的故事壁畫。正殿內是如來佛、彌勒佛。屋頂均以青灰筒板瓦蓋板。正殿屋脊上有走獸、仙人。
寺院內保存有石碑七通。殿屋較完整。
重修普照寺碑文中有:“至正四年……”、“皇明嘉靖七年歲在戊子應鐘月中瀚吉旦刻銘立石”“大明萬曆二十二年歲次甲午冬孟月上旬立”等字樣。
寺院內還有大柏樹一株。古老參天。此寺廟是代縣重點古建之一,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洪 濟 寺
洪濟寺,位於峨口鎮下木角村東,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經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濟寺,座北向南,有東西山門,中間為座南向北的舞台三間。寺為一進二院,中設過殿。後院正殿為三間,硬山頂,五鋪作雙下昂,殿內新塑三世佛,有阿難、加葉、韋陀、護法,大殿東西兩璧滿畫三國演義壁畫。正殿西側有“純陽宮”三間,硬山頂,頂棚、門窗玻璃嵌裝,透明華麗,內塑呂洞賓像。正殿東側是東配殿三間,新塑伽藍,達摩祖師。
正殿前有經幢一通,高一米,直徑四十五厘米,棱形直立,上刻“嘉靖三十四年立”字樣。底座為伏蓮花瓣,蓋頂為仰蓮座。
中殿為關帝廟,地藏王。殿為前後,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殿前有石碑二通。
關帝廟東側有龍王廟三間,並有近代壁畫,殿內新塑雨師爺、龍母、大龍王、二龍王、三龍王、四龍王、五龍王、還有鳳凰龍王。龍王廟東側有禪房四間。寺院西側有禪房九間。
關帝廟前原有大柏樹、大松樹。
洪濟寺創建於北魏,明清都有較大重修。後院正殿為明代建築,其餘清代都做過重修。
.洪濟寺
洪濟寺,位於峨口鎮下木角村東。
座北向南,有東西山門,中間為座南向北的舞台三間。寺為一進二院,中設過殿。後院正殿為三間,硬山頂,五鋪作雙下昂,殿內新塑三世佛,有阿難、加葉、韋陀、護法,大殿東西兩璧滿畫三國演義壁畫。正殿西側有“純陽宮”三間,硬山頂,頂棚、門窗玻璃嵌裝,透明華麗,內塑呂洞賓像。正殿東側是東配殿三間,新塑伽藍,達摩祖師。
正殿前有經幢一通,高一米,直徑四十五厘米,棱形直立,上刻“嘉靖三十四年立”字樣。底座為伏蓮花瓣,蓋頂為仰蓮座。
中殿為關帝廟,地藏王。殿為前後,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殿前有石碑二通。
關帝廟東側有龍王廟三間,並有近代壁畫,殿內新塑雨師爺、龍母、大龍王、二龍王、三龍王、四龍王、五龍王、還有鳳凰龍王。龍王廟東側有禪房四間。寺院西側有禪房九間。
關帝廟前原有大柏樹、大松樹。
洪濟寺創建於北魏,明清都有較大重修。後院正殿為明代建築,其餘清代都做過重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