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白塔

岳池白塔

岳池白塔,位於廣安市岳池縣城南郊靈溪河與洗馬河匯合處東岸的小丘上,系廣安市境內唯一的一座清代白塔,原名“文明塔”,因其表面由石灰裱糊,通體潔白,故俗呼“白塔”。1982年,岳池縣人民政府公布白塔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白塔鐘曉”曾是岳池一道著名風景,清風送晨鐘,曠響十餘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塔
  • 外文名:White tower
  • 原名:文明塔
  • 地理位置:岳池縣白塔村
  • 修建年代:清代
  • 塔高:41.3m
簡要介紹,相關保護,

簡要介紹

岳池白塔,又名文明塔。該塔於公元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 冬由時任縣知事董淳始建,繼由進士出身的知縣杜湘、陶運和續建, 公元1821(清道光元年)竣工。白塔位於縣城南郊靈溪河與岳池水匯合處。白塔為六角形磚石結構樓閣式,形呈密檐式6棱椎體,共11層,通高41.3米。塔基四周長42米,二層以下均為石料砌成,3到11層為青磚,基為須彌座,高約2.8米,六角均雕刻有暴牙裂眥的夔首。
白塔位於縣城南郊靈溪河與岳池水匯合處。塔高30餘米,共9層,形呈密檐式6棱椎體。
塔底為須彌座,青石砌成,周長42米,高2.5米,六角刻有暴牙裂眥的夔首。邊緣有石欄合圍,形成環形走廊。第一層,石門面對鳳山。門柱上對聯云:“珠龕夜貯靈溪月,香界晴開亮壩春。”柱下各有一個半跪狀金剛力士,一手叉腰一手托柱,怒目突睛,酷似真人。門楣上鐫有二龍戲珠浮雕,龍身宛轉騰越,雲彩護體,極為生動。門內有一米見方的石室,室內三面壁上刻有《新建文明塔記》。左邊有一道螺旋式石梯,繞行至頂。每環行一周為一層。層層辟有石門和神龕,龕內有神像。最上一層為一木雕金的魁星點斗神像。六角塔頂有脊,脊端吊有鋼鈴。頂端用光滑合金盔鑄成,呈圓椎形。建造材料除第一層用青石砌成外,第二層以上為青磚。層檐皆砌有花邊。塔身用石灰塗抹,潔白如玉。白塔造型精美,匠心獨運,古樸凝重,又不失精巧細緻。歷經百多年風霜雨露未風化和毀損,也未見傾斜,可見建築技術之高超。
“白塔鐘曉”是岳池當年一道著名風景,清風送晨鐘,曠響十餘里。
登上塔座,便是塔的底層。基座上有石欄合圍,形成環形走道,石欄與塔身間距約一米。底層的石門正對鳳山,門柱上刻有楷書楹聯:“珠龕夜貯靈溪月,香界晴開亮壩春。”力渾厚雋逸、工整。旁書:“賜進士出身,署岳池縣事粵東宋廷禎題。”底層塔盤全系石料,檐口有造型生動的石刻花邊,二方連續浮雕圖案,十分清晰;門柱下各有一個半跪狀金剛力士,一手叉腰,一手托柱,暴睛怒目,栩栩如生,酷似真人;門楣上鐫有二龍戲珠浮雕,龍身宛轉騰越,雲朵護體, 極其生動。門內有一米見方的石室,室內三面壁上刻有《新建文明塔記》。石室左側是一道螺旋式石梯,繞行至頂,共138步,每步高0.18米,沿石梯外璧有透光小窗,有的作古羅錢狀。拾級環行一周為一層,層層皆辟有石門和神龕,均用特製方形青磚疊塞而成,使塔檐向外延長八十厘米左右,龕內有神像。塔的最上面一層,原供有一木雕“鰲頭獨占”魁星點斗神像,全身貼金, 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塔頂裝金屬塔剎,剎基為盔頂式,有六檐,角樑上原系有銅鈴。塔身全用石灰裱糊,通體潔白,故俗呼“白塔”。白塔造型精美,匠心獨運,古樸凝重,又不失精巧細緻。歷經百多年風霜雨露未風化和毀損,也未見傾斜,可見建築技術之高超。
文明塔文明塔

相關保護

岳池白塔造型精美,風格獨特,歷經近二百年滄桑,雖塔檐青磚失於粘結性自然鬆動,塔基、護欄遭風雨侵蝕,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塔身裱糊石灰部分脫落,雕刻文字、紋飾遭損毀等,但仍具有岳池十景之一的美稱。特別是1985年後,文物部門幾經維修,基本恢復昔日風采。九龍鎮文化中心站設立白塔一側,並建休閒山莊,有公路與岳(池)武(勝)公路相連。休閒山莊四季花香宜人,集休閒、餐飲、娛樂一條龍服務設施,是旅遊的好去處。
岳池白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