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清涼山

岫巖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岫巖湯溝鎮境內,是國家A級風景區,也是省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山因山深林密、氣候濕潤涼爽而得名。它的核心景區總面積9.8平方公里,共分為頭道溝、二道溝、帽盔山、石湖瀑布和鞭桿溝5大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岫巖清涼山
  • 地理位置:岫巖湯溝鎮
  • 占地面積:9.8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A級景區
簡介,詳情,

簡介

岫巖清涼山
白雲谷
“白雲谷”,俗稱“頭道溝”。人們把這個景區又稱為“上院”。為什麼叫“上院”呢?因為在古代,清涼山的山上和山下各有一座較大的道觀,山腳下的一座叫“下院”,山上白雲谷中的一座叫“上院”,又叫白雲觀,所以習慣上稱白雲谷為“上院”。“上院”是清涼山“看點”較多、也是最主要的一個景區,不可不游。
清涼仙子 在白雲谷的溝口向東遙望可見一座山峰,山勢陡峭而起伏,岩石裸露而秀美。如果把這座山峰比作一個美男,那岩石就是美男身上健美的骨胳。最讓人稱奇的是無論早晨還是傍晚,無論晴天還是陰天,即使山下雲霧繚繞,能見度很低,但是我們仍然能遙望到那裡秀美起伏的山峰,極象是一個仰臥熟睡的美女,輪廓清晰,睡姿優美。於是人們就把這位“睡美人”叫做“清涼仙子”。
攔馬牆 在白雲谷溝口,地勢比較開闊的地方,自南向北,由許多自然巨石壘成的一道石牆,跨過小河,橫亘在那裡。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所謂“攔馬牆”。相傳是唐王李世民征東時,在這裡築就此牆,以屯兵圈馬。“攔馬牆”過去很高、很厚,也很有氣勢。據20世紀70年代實測數據記載,那時“攔馬牆”的底寬約6米,殘高2米,長約130米,但從70年代後開始,由於連續多次的山洪暴發和土石流的破壞,它的輪廓和規模已經越來越小了。
“葬馬石”和“箭眼” 從“攔馬牆”開始,沿著小河向上遊走出大約200米,就可以看到遠近聞名的“葬馬石”。“葬馬石”是怎么來的呢? 在當地流傳著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相傳唐王李世民征東時,以薛禮為元帥。薛禮和敵方大將蓋蘇文在清涼山下激戰,蓋蘇文不敵薛禮,落荒而逃。薛禮快馬加鞭追至清涼山下,見蓋蘇文要逃進深山,急忙搭弓射箭,誰知此時戰馬失了前蹄,薛禮一箭射空,讓蓋蘇文逃掉了,箭射在了清涼山白雲谷的懸崖上,雖然沒有將懸崖射透,但是卻在懸崖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方形窟窿,這就是所謂的“箭眼”。這個箭眼今天我們站在山下仍然清晰可見。多少年來一直陪伴著薛禮南征北戰的戰馬見自己有負主人,心中十分愧疚,乘主人不備,一頭撞向山中的一塊巨石,自己葬身於巨石之中。後來人們就把這塊石頭稱作“葬馬石”。
另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時,“老罕王”,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為爭奪遼東,與明軍大戰於清涼山下,努爾哈赤心愛的戰馬中箭死去,老罕王十分悲傷,便將其厚葬在水草豐厚的小河邊,並在葬馬處置此石為碑,故稱為“葬馬石”。
傳說雖不可信,但它多多少少帶有歷史的影子。這些傳說也從側面證明了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的清涼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20世紀80年代末,當地的一位石匠見河邊這塊巨石石質極佳,便想將其劈開用來砌牆造屋。誰知石開之時,發出一聲巨響,飛出一道紅光,石匠當場嚇暈,大病一場。後來村民們發現被劈開的巨石兩個剖面上各有一匹“奔馬”。“奔馬”頭部高揚,馬尾翹起,四蹄騰空。於是人們便說這就是當年薛禮的“葬馬石”,也有人說是“老罕王”的葬馬處。 現在這塊被劈成兩半的巨石,一半仍矗立在小河邊,另一半則倒臥在河中。看過“葬馬石”的人,無不為這匹忠於主人的烈馬而惋惜和慨嘆。
臥象石”和“獅子崖” ”臥象石”就是路邊這個象是一頭臥躺著的大象的巨石;“獅子崖”就是“臥象石”右側上方象是一匹雄踞的獅子的山峰。
按照佛家的說法,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那末,它們又為何會落腳於此呢?這在當地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說古時候清涼山里盤踞著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危害地方。有一天,觀音、普賢和文殊三位菩薩經過清涼山,見山中有一股惡氣升騰,知是惡龍興妖作怪。於是,文殊菩薩先降下坐騎鎮住惡龍龍頭;接著普賢菩薩降下坐騎鎮住惡龍身子;最後觀音降下蓮花鎮住惡龍尾巴。從此清涼山物阜民豐,成為太平世界,因為惡龍的尾巴一直延伸到溝里的“白雲觀”,所以觀音菩薩降下的“蓮花”就在那裡的“觀音閣”下,也是岩石天然形成的。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地村民要擴展進山道路,想把“臥象石”用炸藥炸開,誰知鑿好了炮眼放進炸藥之後,接連點火3次,結果都是“啞炮”,於是再也沒有人敢去點炮了。所以“臥象石”至今還是完整無損地躺臥在這裡,在它身上留下的“炮眼”仍然清晰可見。
劉宗國遺址
地處路途中比較開闊的地方,原來住著一戶人家,有3間茅草屋。這座茅草屋前些年才被拆掉,現在只剩下了遺址。
原先有一戶劉姓人家居住在這裡,男主人叫劉宗國。在東北淪陷期間,日本侵略軍侵占了岫巖。因為清涼山山高林密,當時鄧鐵梅、苗可秀等人領導的抗日義勇軍常在這一帶活動,打擊日偽軍,這一帶的老百姓也千方百計地支持、幫助和掩護義勇軍。因此日本侵略軍對這裡恨之入骨,經常出動到這裡來“討伐”。
有一次,日軍小隊長提茂又帶領一小隊日軍到這裡“討伐”。因為老百姓都躲進了深山,日軍找不到人,於是便從溝口開始放火燒民房,一直燒到溝里。
日軍進入清涼山溝里後,抓住了劉宗國,追問義勇軍的下落。劉宗國知道義勇軍剛剛從這裡撤走,奔朝陽方向去了,但他就是不說。日軍見問不出義勇軍的下落,氣急敗壞,用槍托將劉宗國打得頭破血流、皮開肉綻,劉宗國仍是一言不發。日軍小隊長提茂拔出指揮刀,架在劉宗國的脖子上,問他叫什麼名字,劉宗國昂起頭,高聲喊道:“我叫劉宗國!”日軍小隊長提茂氣得暴跳如雷:日本想滅中國,一普通村民竟敢叫“留中國”!於是當場用戰刀將劉宗國砍死。
在這座住宅的周圍還生長著一種奇特的藤類植物,它的名字叫“香藤”。它的墨綠色的葉子有一些呈現一種毛絨絨的白色,如果用手動一動樹藤,就會散發出一種撲鼻的香氣。
一帆風順 在左側路邊的一座崖壁,從遠處看,很象是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它的上部船帆鼓起,正在乘風破浪前進;如果您仔細觀察,在它的中間略低一些地方,隱隱約約能看到由石壁上的花紋天然形成的“一帆風順”四個字。據說誰用手摸一摸這四個字,就可以“萬事如意”,諸事遂心。因此“一帆風順”這四個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這處景點的名字了。
羅漢洞 “仙人洞”是個連環洞,過了“仙人洞”就是“羅漢洞”。
相傳在古時曾經有18個人穿過連環洞,在“羅漢洞”修練成仙。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古時候有人在此居住確是勿庸置疑的。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這裡曾經有人住過的痕跡。在“羅漢洞”的旁邊,有一個天然的“石匣”,這個石匣“可撼而不可動”,也就是說你用手推它,能夠感覺到它在搖晃,但是卻一絲一毫也不會移動。在“羅漢洞”的上面有一塊巨石叫“養心石”,是當年修煉者趺坐之處。
不屈松 一棵千年古松,先是貼著地面橫向長出了一米左右,它的主幹直徑粗大,即使是4個人合臂,也環抱不了。它貼著地面長出一米之後,又打了一個直角筆直向上生長。它老乾虬枝,表皮斑駁,就象一位歷盡滄桑、飽經風霜的老人。這棵千年古松之所以會長成這個形狀,是因為它在幼樹階段時被石頭壓倒伏地,但它不屈不撓,拼搏向上,歷盡磨難,最終長成大樹,所以人們充滿敬意地送給它一個尊稱:不屈松。
上院 據有關史料記載:古時候,這裡曾經是“金碧錯落,殿宇巍然”,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建築群。當年山脊高台上有“觀音閣”,山腳下有“救苦觀”,西北部平坦處有“玉皇廟”、“關帝廟”、“娘娘廟”、“佛爺殿”等廟宇寺觀,由於近代以來兵豜匪患,特別是“十年動亂”期間的破壞,這些古建築基本上蕩然無存了。現在我們見到的也是近年來重新修復的。
白雲觀 建在白雲谷半山腰的這座建築就是“白雲觀”,據說它始建於唐代,由尉遲敬德監修。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附近還留存著一些斷碑殘碣,上面的字已經漶漫不清,但從其中一塊殘碑上仍可勉強辨認出“大明萬曆…”幾個字,這說明白雲觀至少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原有的建築已被破壞,現在看到的白雲觀是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新修建的。 清涼山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鄧鐵梅、苗可秀領導的義勇軍,在這裡多次與日偽軍交戰;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清涼山也是我遼南黨政軍機關開展敵後游擊鬥爭的根據地,當時我遼東軍區司令肖華及遼南一地委民運部長楊克冰、也就是“楊大姐”,都曾經率領部隊在古廟附近與進占岫巖的國民黨軍發生過激烈戰鬥。這些彈痕就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留下的。
淨月泉 西北角崖壁下的一處水潭,它有個十分高雅的名字,叫“淨月泉”。潭裡的泉水是從山崖中滲出來的,曾有人以此水烹茶,據說“甘冽異常”。更為稱奇的是,據說在過去它面積大、集水多、潭水深的時候,每當夏日晴空、月明星稀之時,如果人站在潭邊向水中望去,會看到兩個自己的影子。這個現象究竟是什麼道理,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觀音閣 在白雲觀的後面有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峰之上高高矗立著一塊巨石,在山峰與巨石結合處,嵌夾著一些小的圓形石頭,就象是一片片蓮花的花瓣。這就是當年觀音菩薩降下用來鎮住惡龍尾巴的那朵蓮花。從遠處看,這處拔地而起的山峰再疊上高大的巨石,就象是懸在半空的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巨石上面,十分平坦,面積大約有30餘平方米,古時候上面有磚瓦構建的“觀音閣”,裡面供奉著觀音菩薩。由於年代久遠,原先的“觀音閣”早已蕩然無存。現在那上面有一尊石雕的滴水觀音站像,香火依然很盛。
通向觀音閣的道路是一條曲折、盤旋、向上的狹窄石踁,共有29級。拾級而上,在快要到達頂點的地方,有一株蒼勁挺拔的“迎客松”,它那四外伸展的虬枝,仿佛張開的手臂,歡迎每一位遊客的到來。在“迎客松”的下面,有一張古老的石凳,供遊人歇腳小憩。
東北小黃山 登上觀音閣,頭道溝全景盡收眼底。很多遊客都說在這裡可以領略到黃山之美,因此人們便稱這裡為“東北小黃山”。 遠遠可見有兩個“無根石”矗立在山峰間,遙遙相對,被人們稱為“將軍石”,它們就象是兩位把守山門的將軍,永遠站在那裡忠於職守。 再向南望,一片蒼茫蔥鬱間,可以隱約看到灑脫的奇松、突兀的怪石和嶙峋的奇崖,在飛雲流瀑間時隱時現。 向西看,那裡山勢陡峭,石骨玲瓏,異峰突起,石筍插天,奇松挺拔,疏影橫斜。
向北望,依次可以看到一對靠頭並肩的“情侶石”、莊嚴虔誠的“石坐佛”、惟妙惟肖的“石鴿”、伸出脖子爬行的“石龜”。
石林 這裡的石林雖然無法與雲南的石林相比,但也頗具特色。游石林首先得通過“夾扁石”,然後再登“仙人台”,必須在仙人台上面休息一下,再沿著第二個夾扁石下去,石林就算游完了。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因為這一段路程比較險峻,沒有一定的膽量和身手是上不去的。所以有人說:“仙人台,仙人台,仙人上去下不來。”實際上並不是上去就下不來了,而是由於又勞累又緊張,上去後必須在上面停頓一會兒,稍事休息,怎么能立刻下來呢?
塔林 在白雲觀下面稍南的山坡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幾座石塔,人們稱這裡為“塔林”。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些塔建於唐代。所謂塔,實際上是僧人的墓葬,有的是用石頭鑿刻,有的是用磚砌建。看到的那種方形塔是男僧人的墓葬,圓形塔是女僧人的墓葬。
清幽谷 清幽谷俗稱“二道溝”,以山高谷長、清靜幽深而得名,是清涼山的又一個重要景點,目前它正在開發建設中。“清幽谷”有3個主要特點:一是石崖陡峭,壁立千仞;二是巨石嶙峋,千姿百態;三是木蘭遍山,幽谷飄香。
天女木蘭 在谷口看到的這一片盛開著白色花朵、散發出陣陣誘人清香的林子,叫“牡丹園”。園子裡的這種花叫“天女木蘭”,俗稱“山牡丹”,因此當地人稱這片園子為“牡丹園”。天女木蘭是花卉中的活化石,它是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植物珍稀物種,在昆明世博會上被評為金獎花卉。天女木蘭在清涼山隨處可見,但以清幽谷最多。“牡丹園”是景區管理者為了讓遊客更好地觀賞,而集中移栽形成的。天女木蘭的花以白色居多,也有一些粉白色,盛花期近一個月,其花雍容華貴,艷而不媚,香氣襲人。正當花朵盛開的時候,那種沁人心脾的香味在很遠就能聞到。天女木蘭花的果實還是一種名貴香料的原料。
玲瓏湖 玲瓏湖是人工建成的,湖水碧綠清澈,是由澗水蓄積而成。因為它規模較小,玲瓏清秀,所以命名為“玲瓏湖”。
三友石 過了凌波路,有3個怪石出現在路邊山坡上,這3塊石頭,一個叫“海豚石”,一個叫“鱷魚石”,一個叫“烏龜石”,顧名思義,它們的名字都是根據它的天然形狀而來。因為海豚、鱷魚和烏龜都來自水中,因此人們稱它們為“水中三友”,合稱“三友石”。
大明崖 大明崖俗稱“大明砬子”。讓人稱奇的是:它完全是由一整塊巨大的岩石組成的。它高近80餘米,寬50餘米,雖稱不上“壁立千仞”,但也算是“屏藩獨峙”。在它的崖壁表面,有的地方水平如鏡,有的地方突兀隆起,既象抽象的壁畫,又象高浮雕作品。 在大明崖上,基本沒有土壤,然而卻頑強地生長著為數不少的松樹,也間生著一些雜樹。很多去過千山的人都知道,在千山的一處石壁上,也生長著一棵紮根於岩石的松樹,那棵松樹被人們命名為“可憐松”,並由此而名聲大噪。然而在清涼山,這樣的“可憐松”何止萬千!由此可見清涼山的生命萬物是多么旺盛而頑強!
據說“大明崖”還有一個神秘的現象:曾經有人在陽光明媚的時候,在岩面上看見過佛的頭像,因此人們又稱它為“佛光崖”。
清涼寺 從大明崖繼續前行,前面就是“清涼寺”,這是清涼山較大的一座寺廟。它地處山谷之中,蒼松環繞,青山四合,殿宇依山臨澗,金碧錯落,與峰壑渾然一體,頗有點“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清涼台 “清涼台”位於清涼寺不太遠的一處山凹中,周圍古樹蔽日,老藤纏繞。它是清涼山中最大的一塊天然巨石,據行家估算,其重量至少在5萬噸以上。從遠處底部看,“清涼台”好象一個大元寶;到了跟前看,其實是一塊長方形的大塊石,它的四面如刀劈斧削般方方正正,令人不得不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繞過“清涼台”,從它的後面可以登到上面去。“清涼台”上面十分平坦,面積大約有20餘平方米。不過由於它是順臥在山坡上,與大地成10幾度的坡度,因此大家在上面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滑落下去。 傳說“清涼台”是仙人憩息之所,據說上面冬暖夏涼,是躲風避暑的好去處,所以在過去,凡是進山打圍的獵人、砍柴的樵夫、劈石頭的匠人,只要經過此處,都要到這裡休息。就是今天,也常有一些遊客慕名而來,到“清涼台”上躺一會兒。躺在那上面,閉上眼睛,你會感到清靜無比,飄飄欲仙,似乎所有的煩惱都隨風而去,所有的願望都心想事成。
龍門 所謂“龍門”,是這條通往山裡的小路上最為狹窄之處,兩側石壁夾立,如同關口門楣。據說從這裡“跳”過的人,可以求學學業有成,從政一帆風順,經商生意興隆。這話是真是假,誰也沒有考證過。但是近幾年,專程來這裡“跳龍門”的人的確不少,特別是每年高考前夕,都有一些 “望子成龍”的家長,帶著自己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到這裡來“跳龍門”,以求“金榜題名”。 據說過“龍門”不能四平八穩地走過去,必須象“三級跳遠”一樣,先助跑一段,到了“龍門”前再縱身飛起,連跨三大步,越過“龍門”。
帽盔山 因為從遠處看,它很象一頂古代武士的頭盔,所以得名“帽盔山”。 關於帽盔山名字的由來,在當地有一個傳說。傳說當年唐王征東時,有一次打了敗仗,逃至帽盔山上,由於鞍馬勞頓,在山頂上睡著了。唐王睡得正香的時候,忽然感到皮膚發癢,好象有隻蟲子在叮咬,就本能地用手在發癢處掐了一下,但卻覺得心血來潮,再也睡不著了,他睜眼一看,敵兵已追到山下,唐王大驚,慌亂中顧不得戴上頭盔,率領將士從山的另一側逃走了。由於唐王的頭盔遺落在山頂上,後來帽盔山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人們就開始叫它“帽盔山”了。
唐王擺脫了追兵,到了安全地帶後,想起原是那隻蟲子救了自己,於是派士兵前去尋找。士兵找回所掐之物,原來是只螞蟻,已經被掐成兩段死去了。唐王覺得這隻螞蟻是為救自己而死,後悔不已,於是細心地將那隻被自己用手掐斷的螞蟻接上,沒想到接上後的螞蟻竟然活了,並且變成了現在這種中間細、兩頭粗的樣子。
帽盔山海拔1141?5米,是遼南地區第一高峰。它是岫巖與鳳城兩縣的界山,東、北、南三面臨鳳城,西面臨岫巖湯溝鎮清涼山村境地,東西南北跨越5平方公里。 帽盔山的西、南、北三面山勢十分險峻,東北面坡度較小略緩,有兩條羊腸小道可以上山,接近主峰時只剩下一條單人可以攀登的險峻小路通至峰頂。自古以來登山者一般走的都是這兩條路線。 近年來,隨著清涼山旅遊的開發,有一些勇敢的登山者,從西面北側開闢了一條比較險要的登山路線。
新開闢的這條登山路本身是一個天然的大裂谷,兩側石壁陡峭,高約百米,直逼宵漢。路途中間最窄處僅可容一人側身而過,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向上看只能看見一線青天,向兩邊看是懸崖峭壁,森然逼人,向下看如臨深淵,令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帽盔山峰頂面積約100平方米左右,平坦處原有一處清泉,現已洇沒,無處尋覓了。 站在峰頂向東望,與帽盔山遙相對應的那座山峰是鳳城境內的“牛心山”;再向東南方向遙望,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遼寧的另一座名山“鳳凰山”依稀可見;向北、向南望,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其中百年樹齡的白樺樹隨處可見;向西望可看到鋒芒畢露的“大刀刃石”,不由得會令人想起義勇軍砍向鬼子頭上的大刀;向下看是萬丈絕壁,令人毛骨悚然,倒吸涼氣,絕不敢再看第二眼。
帽盔山中自然山洞較多,比較大的有3個,其中最大的是五道溝的“老道洞”,洞內面積8平方米左右,可容四五個人睡覺,解放前曾有道人在此修煉。
老鱉山 石湖風景區位於清涼山南麓的岫巖朝陽鄉境內,與清涼山僅一嶺之隔。若想去石湖景區,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是從清涼山北麓的四道溝溝口向上步行大約3個鐘頭,翻過山崗,就可以到達石湖瀑布,由於這段遊覽路還沒有修好,所以走起來還是有些艱辛。二是走清涼山南部的朝陽鄉,自瀑布最底處向上攀登,人走景變,情隨景移,那是別有一種情調的。
壽星岩 說是石像,卻不是人工雕琢而是天然形成的,但它眉目清晰,前額突起,酷似壽星頭上的那個大“奔婁頭”,實在是令人叫絕。 老壽星,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南極仙翁”。在封神榜中,南極仙翁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元始天尊又是洪鈞老祖的徒弟,洪鈞老祖當然是最歷害的了。民間傳說元始收南極時非常喜愛他,那時南極還是一個小孩,元始抱南極給洪鈞老祖看,洪鈞老祖閉眼笑說好。元始再求,洪鈞就瞅了一下,就這一下,就把南極的額頭瞅化了。慌亂之中,元始拿出百寶囊捂住南極的額頭,雖然止住了流血,但南極的前額卻變成了大“奔婁頭”,也就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當地民間也有一個傳說。老鱉山附近的村子原來土地十分肥沃,人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但是有一年,這裡瘟疫橫行,惡瘴變地,百姓紛紛逃往他鄉,方圓幾十里內荒無人煙,士地全部荒蕪,“荒地村”因此得名。天庭知道這一情況後,派南極前來考察,這么小的地方,南極怎么找啊?於是他就在雲頭上找煙筒不冒煙的村莊。就這樣果然找到了荒地村,並查出並治理了瘟疫的根源,荒地村重新興旺起來。南極仙翁治好了瘟疫後想走,但是這裡感激涕零的人們苦苦挽留,南極無奈,只好將手杖化成自己的石像,留下來保佑這裡的人們。至今,人們每逢年節,仍然拜謁南極仙翁,感謝他當年的恩澤。
石湖石柱子 石湖瀑布下,在這條峽谷溝口的北側,並列豎立著兩根長條形的石柱子。這就是有名的“石湖石柱子”,它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根石柱子都是用當地的青色花崗岩打制而成,表面不很規則,寬28厘米,高出地面部分為2?76米,埋入地面部分不詳,兩柱間距18米。
這兩根石柱子是乾什麼用的呢?當地民間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是七仙女下凡到石湖鍋沐浴時用來掛衣物的,叫“霓裳石”;另一種說是是唐王征東時拴馬用的,叫“拴馬石”。傳說終歸是傳說,並不可信。據有關專家考證,這兩根石柱子屬於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遺物,但用途不詳。這兩根神秘的石柱子究竟作何功用,至今仍然是個不解之迷。

詳情

石湖瀑布 石湖瀑布位於清涼山南麓,是清涼山的精華所在。石湖瀑布所在的“石湖溝”,溝長約1000米,峽谷兩側峭壁危岩,草木蔥蘢;中間斷崖層層,巨石臥谷。發源於清涼山岱王廟的泉水,流至石湖溝後,突遇斷崖,驟然跌落,清流觸石,回流激注,不知幾許萬年,在多處斷崖下衝擊出一處處石潭。這些石潭的邊緣多呈圓形,底部略尖,形狀似鍋,所以當地人稱它“石湖鍋”。
石湖瀑布共有七疊,也就是說它有“七瀑七潭(鍋)”,首尾相連長約500米,總落差約100米,是遼寧省內最大的天然瀑布。瀑布兩側山上植被茂盛,樹木蔥蘢,花草芳香。
石湖瀑布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上天王母娘娘不慎將一串玉鏈遺落人間,這串玉鏈有7顆玉珠,用銀線穿綴,掉到石湖溝後,7顆玉珠變成石潭,銀線變成了飛瀑,就成了現在的“石湖鍋”。七仙女聽說王母娘娘的玉鏈遺落人間後,主動請纓到凡間去尋找,找到玉鏈後,發現玉鏈已經變成了“石湖鍋”。七姐妹見“石湖鍋”里碧水清澈,四周景色迷人,於是就“一人一鍋”下到水中沐浴嬉水,後來相沿成習,每隔一段時間便來一次。
石瀑瀑布風景區有“三高”:“高山流水”、“高峽平湖”、“高山濕地”。
“高山流水”說的是石湖瀑布飛流直下,接連不斷形成“七瀑七潭”。這種山水風光實不多見。
“高峽平湖”說的是瀑布最上端的“石湖水庫”,水面波平如鏡,百鳥飛嬉,水中錦鱗游泳,波光躍金,又是一處佳景。也是休閒者游泳、盪槳、垂釣的好去處。
“高山濕地”說的是清涼山南麓,在海拔800多米的高處有一濕地,這種“高山有濕地”的特殊地貌,在遼寧省內也是絕無僅有。這裡水草豐美,遍地黃花,兩山合抱入口,周圍青山籠繞,猶如“世外桃源”,鮮為人知。在“高山濕地”兩邊建有“珍稀林木種子園”,園內育有果松、刺楸等地方名貴樹種。
岱王廟 在高山濕地上面的岱王頂,原來有一座古廟,叫“岱王廟”。相傳當年唐王征東時被困於此,經一李姓山大王解救,才得以突圍脫逃。後來唐王下昭封其為“岱王”,實際上仍是“山大(代)王”的意思。岱王死後,唐王又下旨為其修建了“岱王廟”,紀念這位“救駕有功”的山大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