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崩

岩崩

岩崩是崩塌的一種。而岩崩是指陡岸整塊岩體直接墜落或滾落稱為岩崩。崩落的岩體散落在山坡下方的緩坡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崩
  • 外文名:Rock Slide
  • 屬性:崩塌的一種
  • 釋義:整塊岩體墜落至緩坡地帶
  • 學科:地質學
  • 危害:水利、交通、農業帶來危害
簡介,崩塌形成條件,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岩性條件,構造條件,其他條件,

簡介

岩崩是崩塌的一種。
崩塌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向下崩落。崩塌運動時沒有固定的滑動面,其地質營力主要是重力地質作用,一般沒有流水作用的參與,崩落物質主要由土和岩塊組成。崩塌是斜坡破壞的一種形式,對農業、水利、鐵路、公路的危害嚴重。因此對崩塌類型、崩塌產生條件和崩塌堆積物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而岩崩是指陡岸整塊岩體直接墜落或滾落稱為岩崩。崩落的岩體散落在山坡下方的緩坡地帶。

崩塌形成條件

崩塌雖然發生比較突然,但有一定的形成條件和發展過程。崩塌形成的基本條件,歸納起來主要有氣候、地形、岩性、構造和其他因素。

氣候條件

氣候是影響風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風化作用的類型決定了岩石風化產物的類型、性質。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和高寒山區,由於溫差作用、冰劈作用、岩石釋重和鹽的結晶與潮解作用,產生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促使岩石破碎,加速其向下崩落而在濕熱多雨地區,則以化學風化和生物的化學風化作用為主,其風化產物為黏性土,不易產生崩塌。如蘭新鐵路上一些新開挖的花崗岩路塹,不到5年就遭受強烈的風化,而暴雨、冰雪融化往往是崩塌的觸發原因。

地形條件

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的必要條件,規模較大的崩塌,一般多發生在高度〉30m,坡度〉45°的陡峻斜坡上。斜坡的外部形狀,對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在上陡下緩的凸形坡和凹凸不平的陡坡上易發生崩塌而上緩下陡的凹形坡不易發生崩塌。因此崩塌一般發生在高山峽谷、河流強烈下切地段。

岩性條件

崩塌一般發生在塊狀或厚層狀堅硬岩體中,這類岩體能形成陡峻的斜坡,斜坡前緣由於應力重分布和卸荷等原因,產生深而長的張裂隙,並與其他結構面組合,逐漸形成結構體,在觸發因素作用下發生崩塌。組成這類岩體的岩石有花崗岩、砂岩、石灰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而平緩的層狀或軟硬互層狀岩體斜坡(如砂頁岩互層、石灰岩與頁岩互層、石英岩與千枚岩互層等),由於平緩的軟弱面對陡傾的拉裂面起了一定阻隔作用,不易使拉裂面向深處發展,經長期的表層風化作用,邊坡表面呈片狀、層狀剝落,堆積於坡腳,一般不會發生規模較大的崩塌但是在差異風化作用下,斜坡外形凹凸不平,形成鋸齒狀坡面,當岩層上硬下軟、上陡下緩時,易產生崩塌。

構造條件

如果斜坡上的岩層非常完整,就不易發生崩塌。實際上,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種結構面,如岩層層面、裂隙面、斷層面等,這些結構面將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結構體,從而削弱了岩體內部的聯結,為崩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結構面的產狀特徵和結構體類型對崩塌影響很大,如結構面傾向臨空面且傾角較陡時,當斜坡受力情況發生變化時,被切割的不穩定岩體就有可能沿這些軟弱面發生崩塌。如果結構面密度大,岩體為散體結構或碎裂結構時,就易發生崩塌}如為整體塊狀結構,就不易發生崩塌。另外新構造運動上升的山區、垂直節理髮育的岩坡、陡峭的黃土坡,其邊坡都不穩定,容易發生崩塌。

其他條件

降水、地下水、地震常常是不穩定山坡發生崩塌的觸發因素。降雨滲入岩體後,一方面會增加岩體的質量,另一方面能使裂隙中的充填物產生泥化、軟化,降低岩體抗剪強度,同時在靜水壓力、動水壓力和浮托力作用下,使岩體溫度降低,容易產生崩塌現象。據統計,大規模的崩塌多發生在暴雨、久雨和強震之後。地震對邊坡穩定性影響較大,在地震作用下,首先使邊坡岩體的結構發生破壞變化,出現新的結構面,使原有結構面張裂、鬆弛,在地震力的反覆作用下,斜坡發生崩塌。
另外,人工爆破、開挖邊坡、農業開墾等都是造成崩塌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