岙里村(浙江省臨海市上盤鎮下轄村)

岙里村(浙江省臨海市上盤鎮下轄村)

岙里村是中國常見村莊名,浙江省臨海市東南沿海岙里村,近海僅2.5公里,距臨海城區48公里,離椒江市20公里,水陸交通方便,陸路可直達椒江、杭州,水路直達寧波、上海。另有浙江省麗水市岙里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岙里村
  • 位置:浙江省臨海市東南沿海
  • 類型:村落
  • 地形:平原
  • 行政劃區:村
簡介,翼龍化石,經營體系,經濟建設,

簡介

岙里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東南沿海,近海僅2.5公里,距臨海城區48公里,離椒江市20公里,水陸交通方便,陸路可直達椒江、杭州,水路直達寧波、上海。隸屬上盤鎮,村民聚居在老人山腳下的山岙,故稱岙里村。有徐、王、尤三姓,徐姓占90%以上。2009年岙里村戶數326戶,人口1146人,耕地面積共有745畝,其中水田265畝,旱地480畝,農村經濟總收入2655萬元,人均純收入4424元,村書記徐後林,村委主任徐雨中將帶領全體村民共建設岙里村。
岙里村岙里村

翼龍化石

1984年,岙里村青年石匠徐成法在採石過程中發現了異狀的石頭,這位上過中學、平時自學《打開地下寶庫》、《地學基礎手冊》的農村青年於是就將這一發現報告了上級主管部門。後經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專家鑑定,這些石頭屬遠古時期的翼龍化石。並認為這種翼龍的骨骼管壁很薄,質輕、個體較小,翼展僅1米左右,以適應生活環境,便於飛行和捕獵。其特徵為尾短,具聯合背椎,喙極長,沒有牙齒。其同位素地質年齡為82.9百萬年。
岙里村岙里村
岙里村翼龍化石,對古生物學、古地理環境的演變和台州地區地質發展史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價值。至今世界上發現的翼龍化石地點不過三四十處,其中保存較完整的寥寥無幾。在中國也只有新疆發現過較完整的翼龍化石。岙里村發現的翼龍化石,在江南屬首次發現,在化石發現史上亦屬罕見,有重要的意義與研究價值。這一重要發現,在中國引起了震動。1986年4月16日,《光明日報》報導了岙里村在海拔50米的白堊系沉積凝灰岩地層中,發現翼龍化石的訊息,從而打破歷來認為江南不存在翼龍化石的結論。1989年11月20日,臨海翼龍化石保護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營體系

1949年前,村民生活十分窮困,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地主、富農手中,全村許多人只好出去幫長工、做短工,也有少數人幫船主到海上捕魚,甚至有的以乞討為生。1949年後,村民分得了土地,務農積極性大為提高,1958年在區農技站技術員吳相文的指導幫助下,在岙里村搞豐產試險,率先推廣連作稻,並推廣良種,糧食畝產從幾百斤到超800斤,1964年糧食畝產超雙綱,被評為省勞動模範集體,大隊長徐桂達出席了省勞模會議,1965年黨支部書記徐桂春出席了華東地區勞模會議。1973年推廣三熟制,畝產超噸糧。
農業
岙里村重視糧食生產,以農為本,村民的溫飽問題在60年代就得到了解決。但村民真正來富起來還是進入80年代後才開始的。實行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結構,黨支部一方面仍重視糧食生產,利用本村水網地帶的優勢,全面推廣電動灌溉,購買了小水泵30餘台,保證旱澇保收;另一方面從單一的糧食生產到注意發展經濟作物。種植西瓜,從幾十畝發展到上百畝,著名的上盤西瓜,品種好,糖份高,既甜又鬆脆,名揚省內外,遠銷上海等地,年產量達400噸,年經濟收入達16萬元。利用靠近鎮區的優勢,種植蔬菜。有蔬菜地近40畝,品種有芹菜、花菜、茭白等多種,供應鎮區居民,年經濟收入近20萬元。最近,黃岩冷凍罐頭廠要生產芋頭罐頭,了解到岙里村有種芋頭的技術基礎,到岙里村協商芋頭供應問題。村幹部就決定劃出20畝地種芋頭,作為冷凍罐頭廠的生產基地。
岙里村岙里村
養殖業
岙里村地處沿海水網地帶,有水塘22口,面積達70畝。長期未得到利用。改革開放後,荒塘全部養了魚,品種有銀鯽、鯽魚、草魚、白鰱等,年產量達3-4萬斤,年經濟收入達6萬元左右。全村有1000畝山林。80年代初在山腳地種柑桔,村集體率先辦起柑桔場40畝,後村民個人種有40畝。還在山上種楊梅10多畝,毛竹近20畝。現全村有水果近百畝,每戶年產水果近千斤。全村年產水果100多噸,年經濟收入達10萬元。1991年引進外國松,栽種100餘畝,現長勢良好。另外還開發杉木基地100畝。山上樹木鬱鬱蔥蔥。

經濟建設

岙里村種植觀念改變後,村民不再單純務農。勞力結構起了大變化。全村565個男女勞動力,現農業為主的只占25%。全村近40%勞力外出,做工的做工,做買賣的做買賣,各業的發展使岙里村從溫飽型變成了富裕村。近幾年,外出做泥水、木匠的有130多人,做生意的有70多人,有的賣眼鏡,有的做服裝、開商店。這些外出賺錢的人,近的在台州各地,遠的到山東、雲南、黑龍江等地,年經濟收入達60多萬元。另外還有從事繡花、結網、草編等副業生產的婦女150餘人,有的還專門在海島常年為漁區結網,年收入達15萬元。
交通運輸業得到發展,有三輪卡4輛、拖拉機2輛。199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近千元,比1978年人均收入增長10倍,年經濟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戶占50%。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近幾年集體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1992年拓寬機耕路,購買電動機,修理廣播線、民用電路等集體投資就超萬元。近幾年投資建鎮中心學校1.8萬元,集資辦校款2.4萬元。村貌村容也煥然一新。50年代初,全村50%以上的戶都住茅廠,現都住上了樓房。建有新樓房200餘間,其中三層、四層樓房30間。戶戶有電視機,有電冰櫃30台、錄像機12台、機車10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