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瑛(明朝廣西土司)

岑瑛(明朝廣西土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岑瑛(1386年-1455年),字濟夫,明朝廣西土司。岑伯顏之孫,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瑛承襲了兄長岑瑞的思明州刺史。正統元年(1436年),朝廷改州為府,加封岑瑛為廣西參政、都指揮使。岑瑛在外作戰時,其子岑鑌為非作歹,岑瑛回來,岑鑌畏罪自殺。景泰六年(1455年),岑瑛病死。 岑瑛深受皇帝信任的土官,他帶領俍兵協助明朝政府消滅了各種反對勢力,自己也青雲直上,直至成為正二品的都指揮使,被時人稱為“土臣之英傑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岑瑛
  • 出生日期:1386年
  • 逝世日期:1455年
  • 職業:明朝廣西土司
  • :濟夫
  • 朝代:明朝
世襲土官,生平迷離,歷經八帝,官職屢升,效忠朝廷,鞠躬盡瘁,大義滅親,仁德愛民,設立府學,培養人才,

世襲土官,生平迷離

在今平果縣舊城鎮政府所在地,唐朝政府曾設定一個羈縻州——思恩州。思恩州歷宋、元兩代,至明朝前期,隸屬關係雖有變化,卻一直是由壯族先民居住、治理的。岑瑛就是從這裡走出的一位名人。
關於岑瑛的家世,史書語焉不詳,或自相牴牾。據明朝《土官底簿》等記載,岑瑛於明初出生在一個壯族土官之家。他的祖父岑堅,原為田州府(治今田東縣祥周鎮祥周村舊州屯)知府。伯父岑永泰、父親岑永昌,先後任思恩州(治今平果縣舊城鎮)知州,其時思恩州隸屬田州府。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岑永昌患病,由次子岑瑞代理州務,3年後岑瑞正式繼位。永樂十八年(1420年),岑瑞去世,岑瑛接過兄長的州印,開始了他非凡的政治、軍事生涯。
今人無法了解岑瑛兄弟的詳細情況,姓名雷同是障礙之一。明時,在思恩州以西不遠處的鎮安府歸順州(治今靖西縣舊州鎮,後徙至今新靖鎮),其知州也叫岑瑛,且他的孫子叫岑瑞,同樣襲任過歸順州知州。因此,說到岑瑛、岑瑞,人們容易混淆。思恩州的岑瑛、岑瑞比歸順州的岑瑛、岑瑞早生百餘年。

歷經八帝,官職屢升

按岑瑛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推算,他應該生於朱元璋在位(1368~1398年)末期,一生共歷八帝。
岑瑛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任思恩州知州時,將擴大勢力範圍作為施政的重要步驟。思恩州是田州府屬下的一個小土州,岑瑛在不斷征戰過程中,設法籠絡、感化附近的少數民族。洪熙元年(1425年),武緣縣白山諸洞(今馬山縣治白山鎮附近)等地及700戶居民被劃歸思恩州。
4年後,明廷又將上林縣淥溪洞(今馬山縣古零鎮裡民村與上林縣鎮圩瑤族鄉、西燕鎮等地)劃歸思恩州,入籍民眾180戶。至此,思恩州轄地由今平果縣東邊一隅山地拓展到今馬山、上林部分地方。短短數年間,轄境範圍猛增數倍,岑瑛的聲望和地位隨之提高。正統三年(1438年),岑瑛被任命為田州府知府兼思恩州知州。但是,田州府原任知府岑紹並未因此被免職。
明政府於正統四年(1439年)將思恩州從田州府獨立出來,升格為府,岑瑛任首任知府。岑瑛和岑紹不再為共管一府而慪氣。
思恩升府後的次年,宜山縣的八仙諸峒(今都安瑤族自治縣東部及北部)被劃入思恩府,入籍民眾達660戶。又過了4年,宜山縣的大安定、小安定(今都安瑤族自治縣中北部)又被劃歸思恩府。
在明朝,府是布政使司轄下的地方二級行政機構,偏重於民政。而軍民府則是設於邊遠地區、兼管軍戶(世代從軍﹑充當軍差的人戶)和民戶的府,其土官集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於一身,地位高於一般的府。岑瑛奏請朝廷將思恩府升為思恩軍民府。正統十一年(1446年),明朝政府批准了岑瑛的請求,思恩軍民府遂成為明朝廣西唯一的軍民府。
地盤擴大了,轄地升格了,岑瑛的官銜也迅速提高。他1420年任從五品知州,此後一再升遷。1454年,被授予中奉大夫,為從二品散官。1459年被任命為通奉大夫、都指揮同知(都指揮使的輔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副司令員),至此,他才將思恩軍民府知府的大印傳給兒子岑金遂。不久,岑瑛又被提拔為正二品的都指揮使(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員),成為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
有明一代,像岑瑛這樣飛黃騰達的少數民族官員,實不多見,故當時人稱岑瑛為“土臣之英傑者”。

效忠朝廷,鞠躬盡瘁

岑瑛脫穎而出,與他“忠君”有很大關係。
進貢,是拉近與朝廷關係最有效的途徑。岑瑛朝覲、進貢相當積極。馬匹是思恩州一帶的特產,岑瑛任土州、土府、軍民府一把手時,多次派人進京貢馬,除兵荒馬亂、貢道受阻等原因外,基本上三年一貢。
岑瑛逐漸得到皇帝的賞識,而他得到的政治實惠,遠非幾匹貢馬可比。正統三年(1438年)末的進貢,換來思恩州躍升為府;景泰三年(1452年)的進貢,更使龍顏大悅,他先由從三品遷正三品,而後升從二品。
岑瑛知恩圖報,甘當鷹犬。由於明朝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誤,壯族地區反抗鬥爭連綿不斷,岑瑛當上知州以後便加緊訓練俍兵(亦名土兵,即壯族土官為維護自身統治而組建的地方武裝。封建統治者蔑稱為狼兵),裝備精良,多達5000人。岑瑛靠這支彪悍善戰的俍兵,屢屢出生入死,衝鋒陷陣,成功地協助明朝政府消滅了各種反對勢力,岑瑛本人“年且八十,尚在軍中”。
在數十年的軍事生涯中,岑瑛並非主張一味動武。他利用自己會講少數民族語言,熟悉少數民族情況的特長,對反抗朝廷的少數民族首領和民眾,採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宣德元年(1426年),崇善縣(治今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新和村)土官趙暹起兵反明,自封為王,設文武百官,與明朝抗衡。岑瑛奉命出征,他提議安撫被脅迫的官民,赦免其叛逆之罪。繼而征撫並用,挫敗了趙氏的反叛,解除了朝廷之憂。岑瑛善於化解矛盾,為以後歷任皇帝所賞識、尊崇。岑瑛去世後,新君明孝宗朱祐樘(音“撐”)動情地說:“自本官(岑瑛)既歿之後,各地方有事,但委三司前去,因不諳夷情,言語不通,往罔克濟。”
岑瑛對朝廷的忠順,在其治地留下的題字中得到充分的表露。在思恩軍民府府治喬利堡(今馬山縣喬利鄉喬利村舊州屯)的白馬山崖壁上,岑瑛題了“歸順”二字;在今馬山縣永州鄉題詩岩中,他題了“鎮安”兩字。

大義滅親,仁德愛民

岑瑛為政治軍既有大義滅親之舉,也有體恤百姓的情懷。
景泰四年(1453年),明代宗諭令岑瑛率俍兵到省城桂林操練,聽從徵調。考慮到將長期在外,岑瑛遂讓長子岑鑌代理知府一職。不料,岑鑌交結無賴,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當地百姓苦不堪言。訊息傳來,岑瑛怒不可遏,立即向廣西總兵舉報逆子的罪狀,並要求請假回府處置岑鑌。聽說嚴父率師回府,岑鑌懼怕萬分,自縊而死。明代宗聞聽此事後,對岑瑛大為嘉獎。百姓也感激涕零。
俍兵多由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他們靠租種土官的田地為生。因思恩府的俍兵常年在外征戰,無暇耕種家中田地,每年應交的賦稅成了他們極重的負擔。為此,岑瑛多次奏請朝廷,免徵思恩軍民府俍兵的稅糧田賦。

設立府學,培養人才

思恩府升格後的第二年,岑瑛覺得偏僻、狹窄、交通不便的寨城山(今平果縣舊城鎮)已不適合做府治,便將府署遷至喬利堡,府署在此經歷岑瑛及其子、孫三任土官,共86年(明嘉靖間,王陽明率兵到廣西鎮壓農民起義後,奏請將思恩府治遷到“武緣縣荒田驛”,即今武鳴縣境內;1912年,思恩府裁)。
明代的土官大多“以征戰為務,不知尚學”,學校數量少之又少。岑瑛則不然,他不但善於治兵,而且關心人才培養。思恩軍民府遷至喬利堡後,岑瑛打破土府不設儒學的慣例,通過欽差御史及廣西布政使、按察使代奏辦學,得到批准。1447年,思恩軍民府府學在府署附近的塘流屯創辦,是為廣西土官辦學之始。思恩府學設教授1人,訓導4人,在此辦學80餘載,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人才。時人讚賞岑瑛“崇儒重道,建學立師,增廣生徒,故群才輩出,鹹譽髦焉”。思恩軍民府府學興辦才幾年,陸穎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癸酉科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恩的第一位舉人,明人湯琛在《思恩府儒學科舉題名碑》中說:“思恩以文辭舉者,自陸生始。前乎此者,未之聞也。”
繼陸穎之後,思恩士子不斷進入科場。有明一代,廣西共出文舉人5098人,其中思恩府出163人,雖遠不及桂林等府,卻名列少數民族地區前茅。
岑瑛去世後,明廷追封他為驃騎將軍,並附祀王公祠。
文章來源: 南國早報 2009-06-20 鄧金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