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屬

山雀屬

山雀屬(學名:Parus spilonotus,是體大(14厘米)的山雀。冠羽顯著,頭部具黑色及黃色斑紋。常見於中國西藏南部及雲南極西部(spilinotus)和南方省份(rex)的開闊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雀屬
  • 拉丁學名:Parus spilonotus
  • 別稱:Yellow-cheeked Tit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及印度支那
黃頰山雀,形態特徵,叫聲描述,黃腹山雀,形態特徵,分布狀況,習性,叫聲描述,沼澤山雀,形態特徵,棲息繁衍,習性,綠背山雀,形態特徵,分布狀況,習性,黑冠山雀,形態特徵,分布狀況,習性,叫聲描述,大山雀,形態特徵,分布狀況,習性,叫聲,

黃頰山雀

形態特徵

體羽餘部於亞種rex為黑、灰及白色,指名亞種上背及下體沾黃。雌鳥:多綠黃色,具兩道黃色的翼紋。亞成鳥下體黑色較少。
虹膜-褐色;嘴-深灰或黑色;腳-藍灰。習性似大山雀。

叫聲描述

似大山雀。沙啞的顫鳴;尖叫聲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鳴聲為重複的清脆三音節主調chee-chee-piu

黃腹山雀

形態特徵

體小(10厘米)而尾短的山雀。下體黃色,翼上具兩排白色點斑,嘴甚短。雄鳥頭及胸兜黑色,頰斑及頸後點斑白色,上體藍灰,腰銀白。雌鳥頭部灰色較重,喉白,與頰斑之間有灰色的下頰紋,眉略具淺色點。幼鳥似雌鳥但色暗,上體多橄欖色。體型較小且無大山雀及綠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縱紋。
虹膜-褐色;嘴-近黑;腳-藍灰。

分布狀況

中國東南部的特有種。地區性常見於華南、東南、華中及華東部的落葉混交林,北可至北京;夏季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季較低。

習性

結群棲於林區。有間發性的急劇繁殖。

叫聲描述

高調的鼻音si-si-si-si。鳴聲為重複的單音或雙音似煤山雀,但較有力

沼澤山雀

形態特徵

沼澤山雀(Parus palustris),俗稱紅子、泥澤山雀。沼澤山雀體長約12厘米。體形比常見的白臉山雀(大山雀)稍小,頭頂黑色,頭側白色,上體砂灰褐色,下體灰白色,頦喉黑而肋沾棕灰色。

棲息繁衍

分布於華北及以南的廣大地區。繁殖方式為卵生
主要棲居在山腳溪河及平原河流兩旁的松樹林、松樹和闊葉樹混交林間以及城鎮公園和風景區。平時成對活躍在樹枝間,不停地啄食。秋冬結小群,有時與白臉山雀、煤山雀等混群。
主食各種昆蟲及其幼蟲、卵和蛹,如直翅目的蝗蟲、同翅目的角蟬、鱗翅目的斑蛾、膜翅目的蟻和蜂、雙翅目的蠅等,僅吃少量植物種子。
3—5月繁殖,營巢在樹洞、石垣和牆壁縫隙中,巢外圍以地衣和苔蘚,內襯獸毛、棉花等柔軟物質,每巢4—6卵,呈乳白色,上有多數棕紅色斑環繞在鈍端。雌、雄親鳥輪流孵卵,約12—14天孵化,育雛期14—16天。
1、鳥的選擇 北方籠鳥,南方很少飼養.頭頂黑,頭側白;上體褐灰,下體灰白;是一種小型山雀。它那細柔婉轉、多變的鳴叫,仔細琢磨十分有趣,令人陶醉。叫口有唧唧棍、汲汲水、伊得水、嗆嗆水,旗格嗆等。在鳥市上選購時,除了解產地外,還應注意鳥的健康情況,是否真正認食等。
2、籠的特點 方籠、圓籠都有,大小也不一。比較講究的是似黃雀籠的封底圓竹籠,只是條間距要小(l厘米),除食、水罐各兩個外,還有一軟食缸(食抹)。
3、飼料和餵法 平時可餵黃雀的粉料搓雞蛋黃(約占1/5),常給些昆蟲幼蟲、葉菜和水果。夏季是換羽期,宜捕蟬剪開喂,餵蟬蛻粉有助於換羽和羽毛的生長。
4、管理和調教 膽小怕驚,新捕來時應捆膀放入籠中,罩上籠套置安靜處,並以昆蟲幼蟲或瓜子仁放軟食中誘食.平時應避免驚嚇,否則會仰頭、擺頭(俗稱“顫頭”)。有熟鳥“帶食”最好,只要把兩籠置食抹的一面相靠近即可,因好鬥,故決不能放同一籠內飼養。通常人們喜歡餵花生、核桃,葵花籽、蘇子等脂肪性飼料,以促其鳴叫。
雛鳥(約10日齡,已長羽芽)可用竹蓖挑食填喂,白天每隔1.5小時餵一次,長大後馴熟。兩周齡時就應讓它跟成鳥學叫,否則失去欣賞價值。
為了“教”其它歌鳥,需要把籠掛高處,並定時打開籠套使其鳴叫,此時應把歌鳥的籠罩上,以便傾聽。

習性

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加入混合群。喜櫟樹林及其他落葉林、密叢、樹籬、河邊林地及果園。
叫聲描述 爆破音的pitchou而有別於褐頭山雀。重複的哨音chiu-chiu-chiu及山雀的典型叫聲tseet。鳴聲為重複的單音節或雙音節調

綠背山雀

形態特徵

綠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體型略大(13厘米)的山雀。似腹部黃色的大山雀亞種,但區別在上背綠色且具兩道白色翼紋。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亞種yunnanensis較指名亞種上體綠色更為鮮亮。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青石灰色。

分布狀況

地理分布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南方、寮國中部、越南緬甸。常見於中國中部、西南(yunnanensis)、西藏南部(monticolus)和台灣(insperatus)海拔1100~4000米山區森林及林緣。 習性: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習性

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黑冠山雀

形態特徵

黑冠山雀(Parus rubidiventris)體小(12厘米)而具羽冠的山雀。特徵為冠羽及胸兜黑色,臉頰白,上體灰色,無翼斑,下體灰,臀棕色。與棕枕山雀的區別在黑色的胸兜較小,飛羽灰色。幼鳥色暗而羽冠較短。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藍灰。

分布狀況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及中國中西部。亞種beavani罕見於海拔2500米至針葉林上線,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及青藏高原東部相接的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秦嶺)、青海。

習性

成對或結小群,常加入混合鳥群。

叫聲描述

細而高的seet聲,尖chit聲,似抱怨的責罵聲chit'it'it'it及較複雜的短句聲。磬音嘟聲chip, chip, chip, chip…及含糊的哨音及顫音

大山雀

形態特徵

大山雀(Parus major)俗名白臉山雀、白面公、白面只、灰山雀。體大(14厘米)而結實的黑、灰及白色山雀。頭及喉輝黑,與臉側白斑及頸背塊斑成強對比;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條紋,一道黑色帶沿胸中央而下。雄鳥胸帶較寬,幼鳥胸帶減為胸兜。6個亞種略有差別,見於中國極北地區的亞種 kapustini下體偏黃而背偏綠。此亞種易與綠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無重疊且綠背山雀具兩道白色翼紋。

分布狀況

分布於古北界、印度、中國、日本、東南亞至大巽他群島6亞種分為3組,常見於開闊林地及林園:major組--kapustini於中國極東
北及西北;minor組--minor於華中、華東、華北及東北,tibetanus於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於西南及西藏東南部,comixtus於華南、東南及台灣;cinereus組--hainanus于海南島。

習性

常光顧紅樹林、林園及開闊林。性活躍,多技能,時在樹頂時在地面。成對或成小群。

叫聲

極喜鳴叫。聯絡叫聲為歡快的pink tche-che-che變奏。鳴聲為吵嚷的哨音chee-weet或chee-chee-cho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