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頭山雀

褐頭山雀

褐頭山雀(學名:Poecile montanus):共有14個亞種,是一種小型的山雀。頭頂及頦褐黑,上體褐灰,頰白,頦和喉黑色,下體近白,腹部棕色,兩脅皮黃,無翼斑或項紋。與沼澤山雀易混淆,但一般具淺色翼紋,黑色頂冠較大而少光澤,頭顯比例較大。

棲息于海拔800-4000米的濕潤的山地針葉林中。留鳥。除繁殖期間和冬季單獨活動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活動,有時也與其餘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餘只。常活動在樹冠層中下部,群較鬆散。性活潑,行動敏捷,在枝椏間穿梭尋覓食物。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約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分布於歐洲自英國、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向東至俄羅斯、蒙古,以至日本、朝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褐頭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各亞種羽色變化較大:東北亞種的額、頭頂至後頸黑色沾褐,眼先、頰、耳羽和頸側白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色或褐灰色。尾褐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外翈具灰白色羽緣,羽乾黑褐色,飛羽褐色,初級飛羽外翈羽緣深灰色,次級飛羽外翈羽緣灰白色,先端白色,覆羽褐色,外側羽片具較寬的赭褐色羽緣;頦、喉污黑色,胸、腹和下尾羽淡棕褐色,腹部中央色較淡,腋羽乳黃沾棕。其餘下體白色。
西北亞種頂冠褐色,下體沾粉色;西南亞種頂冠黑褐色,下體帶粉色。
西南亞種頭頂至後頸栗褐色,上體赭褐色,翅和尾褐色,尾具棕色外緣、翅上覆羽同背,飛羽具赭褐色羽緣。頦、喉黑色,腹棕色,頰至頸側白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黑色;腳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0-13克,♀9-12克;體長♂116-143毫米,♀115-135毫米;嘴峰♂8-11毫米,♀9-11毫米;翅♂60-65毫米,♀60-68毫米;尾♂58-65毫米,♀54-63毫米;跗蹠♂16-18毫米,♀16-18毫米。(註:♂雄性;♀雌性)(東北亞種)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間,也棲於闊葉林和人工針葉林。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多分布在700-1800米中高山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區有時可上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針葉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冬季有時也下到低山溝谷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中。

生活習性

留鳥。除繁殖期間和冬季單獨活動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活動,有時也與其餘山雀混群,大群可多至100餘只。常活動在樹冠層中下部,群較鬆散,活動時個體間不時發出“Zi—her—her.her……’或“Zi—zi.her—her.her……”的叫聲保持聯繫。性活潑,行動敏捷,在枝椏間穿梭尋覓食物,有時能倒懸枝頭。為繁殖期間鳴聲似“Diao—diao—diao—diao”或“Zou—diao.diao—diao”。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約占84.2%,植物性食物占15.8%。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的、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的、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典、瑞士、烏克蘭、英國。
來源不確定:韓國、西班牙。

中國

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雲南和西藏。
褐頭山雀分布圖褐頭山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3月下旬4月初開始配對,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個別也有晚至5月中旬的。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巢多築於天然樹洞中和樹裂隙中,有時也有心材腐朽的樹幹、樹樁和楊樹、柳樹等木質柔軟的樹上自己啄洞營巢。每個巢需11-14天才能築好。巢呈淺杯狀或碗狀,主要由枯草莖、草葉、苔蘚和植物纖維等構成。巢距地高0.8-5米,個別的可高達17.2米。巢的大小外徑為7-11厘米,內徑5-8厘米,高4-6厘米,深3.5-5厘米。用植物纖維、羽毛和獸毛等襯墊樹洞內為巢,一般較疏鬆。一般於5月初開始產卵,每年產一窩,每窩產卵6-10枚,每天產一枚。卵呈白色,具淺紅或肉桂色或紅褐色斑點,鈍端較多,有時形成環狀;卵的大小為:16.8×13毫米,平均重1.4克。產完最後一枚卵後,約待1-2天才開始孵卵,孵卵工作僅由雌鳥擔任,雄鳥銜食餵雌鳥,卵平均孵化12-16天出雛。雛鳥前期主要由雄鳥餵食,後期則雌、雄親鳥共同餵飼,平均每天餵雛172.5次。雛鳥晚成性,雛鳥15.5-16.5天后離巢出飛。離巢幼鳥一般在巢區內活動1-2天,然後才隨親鳥遠飛他處。

亞種分化

褐頭山雀(1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Poecile montanus affinis
Przewalski, 1876
2
褐頭山雀鄂霍次克亞種
Poecile montanus anadyrensis
Belopolski, 1932
3
Poecile montanus baicalensis
Swinhoe, 1871
4
褐頭山雀東北歐亞種
Poecile montanus borealis
de Selys-Longchamps, 1843
5
褐頭山雀勘察加亞種
Poecile montanus kamtschatkensis
Bonaparte, 1850
6
褐頭山雀英國亞種
Poecile montanus kleinschmidti
Hellmayr, 1900
7
褐頭山雀指名亞種
Poecile montanus montanus
von Baldenstein, 1827
8
褐頭山雀日本亞種
Poecile montanus restricta
Hellmayr, 1900
9
褐頭山雀歐洲亞種
Poecile montanus rhenanus
Kleinschmidt, 1900
10
褐頭山雀庫頁島亞種
Poecile montanus sachalinensis
Lönnberg, 1908
11
褐頭山雀西北歐亞種
Poecile montanus salicarius
C.L. Brehm, 1831
12
褐頭山雀西伯利亞亞種
Poecile montanus uralensis
Grote, 1927
13
Poecile montanus weigoldicus
Kleinschmidt, 192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