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位於山西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的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即大同民國老校園(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現址,占地面積475畝)建成於1921年,園中建築很好地吸收了西洋建築元素,中西交融、兼收並蓄,呈現出20世紀初年建築設計中的中西折中主義的典型藝術風格,顯示了當時學校管理者和建築師高遠的志向。因其特有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006年6月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直接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大同民國老校園)是大同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 外文名稱:The site of the third school in Shanxi Province
  • 別名:大同民國老校園
  • 所屬地區:大同南郊區
  • 郵政區碼:037039
  • 地理位置:山西大同同泉路糖廠斜對過
  • 面積:475畝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八柱校門、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立志大禮堂、曲尺形圖書館等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交通:6路師範站 12路師範西門
信息,整體風貌,歷史沿革,整體布局和藝術風格,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山西省革命遺址——大同地區愛國主義思潮發源地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VI-907

整體風貌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校園按照南北向的軸線布局,主體建築物以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和立志大禮堂為中心,對稱布置,中西、蒙漢建築風格在這裡達到了有機的統一。多元文化交融是這一處“國保”文物的顯著特點。檐下、窗框、門頭右浮雕裝飾。造型嚴謹,酷似歐洲學院派的手法,呈現出西洋古典建築的宏偉和莊嚴。深幽的小路、軒昂佇立的八柱校門、雄偉莊嚴的立志大禮堂(尤其是異域風格的愛奧尼亞式列柱)、典雅滄桑的四阿頂教室,帶有草原氣息的蒙古包廬頂、地中海古希臘風格的門楣圖案、別具一格的學堂火牆以及後期擴建的民國風格調的中央教學樓、辦公樓、文理樓、藝外樓、電教樓、宿舍樓等,無不懷舊出西學東漸之風吹佛下民國初年的韻致,承載著一份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凝固成一隻只凝固的古典樂曲。如果說城西的大同大學本部像當代一個朝氣蓬勃的俊男的話,城西十里河畔的分校則更像民國時期的一個大家閨秀。東西合壁,更有利於創建中國名校。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歷史沿革

正如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近代山西學堂教育發展較早。民國軍閥閻錫山1917年就任山西省省長,次年開始全面實施“用民政治”的思想,力導“啟民德,長民智,立民財”,大力發展山西教育。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大同民國老校園)正是在1918年開始興建。此民國老校園即山西省立三中,其前身“大同府中學堂”於光緒三十年(由大同知府劉瀛,地方負責經費籌措)在大同舊城內西隅處“雲中書院”的原址上創辦的,後遷入城內東街的“貢院”,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因城內空間不足無法擴建,1918年由省庫出資八萬餘元,在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附近購地500畝(比現在大)興建新校舍,於1921年建成遷入。各類教學生活場所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中西合璧、古樸典雅,建築總面積7410平方米,於民國十年(1921年)7月竣工並正式遷入。有“小清華”和“北開”的美譽。該校當時廣延名士任職,如山西名人苑友梅、郝繩祖、帖升書、王藎臣(又名王念祖)等。學生中也人才輩出,如白玉崢、王應尊(字久悟)、王夢樵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稱“山西省立大同中學”。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解放後的1949年改稱“察哈爾省立大同中學”,1952年學校改稱“大同市第一中學”(俗稱“老一中”),1972年更名為“大同師範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的10年間,該校開辦有“山西師範大學大同師專班”(通稱“大同師專”),當時與雁北師專齊名。2003年山西省政府撤銷中師建制,設立為“雁北師院大同分院”。2006年4月定名為“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學校培養大專層次師資歷史前後累計達20多年。

整體布局和藝術風格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即大同民國老校園(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現址)是山西近代教育飛速發展時期的成果,其建築總體布局規整有序,單體建築造型新穎獨特,細部處理精緻優美,既借鑑了歐洲的中世紀風格又保留了一些中國的傳統特色,成為當時全省學校建築中布局最合理,建築質量最高的學校之一,素有"小清華"之美稱。大同民國老校園是山西近代學校建築的一個典範。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繼古典復興建築和浪漫主義建築之後的折衷主義建築,成為在歐洲各國流行的建築風格,這種形式的建築又被稱為學院派建築。其特點是融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以及當時出現的建築思想,多種建築元素出現在同一座建築中,具有不同建築特點的建築樣式。大同民國老校園的建築設計者是20世紀初的歸國留學生(具體設計者姓名待考),其設計風格深受學院派風尚影響,注重建築的形式和風格,強調建築的藝術性,在西式建築中又融入中國傳統建築的局部。
幾十年來的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是大同民國老校園當初採用了天津南開中學早期建築的設計師閻子亨(1891-1973)的設計圖紙,實際上兩處校園無論是建築顏色還是具體建築式樣都不同,二處校園建築風格的相似性是共同顯示了20世紀初年在西式折中設計風潮的洗禮背景下中國折中主義的鮮明特色,即以西方復古主義設計為基調,設計者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語言揉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故相比較而言,大同民國老校園老校園設計參照了清華大學早期建築設計師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的清華設計規制的說法更加合理。
當時承攬建設的據說是大同本地實業家、民間工藝製造專家、古建築雕塑彩繪修補專家鞏有貴先生(1899-1962),鞏先生擅長蓋制仿古式樓堂館所、磚瓦燒制、磚雕、石雕等民間工藝。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民國時期學校建築現在全國尚有多處,但保留了完整建制(大同民國老校園裡的八柱校門、天圓地方行政中心、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立志大禮堂、曲尺形圖書館等都保存完好)的民國老校園在全國卻很少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被當地人嚴重低估。
八柱校門與天圓地方辦公室之間形成開闊的空間院落,以貫通東西的帶狀的辦公室做邊界,起到了對外來視線的限制,避免了對課堂秩序的干擾,而且從校門入口穿過花園向北看,還起到了景觀底景的效果;天圓地方辦公室背面不遠處,高大渾厚的南北縱向布置的立志大禮堂,與東西橫向展開較矮的辦公室,形成鮮明的對比,將立志大禮堂襯托得端莊而偉岸。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立志大禮堂在軸線上,把周圍地塊一分為二,形成東西兩個院落,便於人流疏散;禮堂再往北是個布局別具特色的12座四阿頂學堂教室,這八橫四豎放置的教室,將中心設定於學校軸線上,圍合成一個正方形的院落,各教室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學生下課後的課餘活動集中於中間的院落,這樣便於班級間的交流和統一管理。這種極具向心力的院落還有助於增強集體意識的培養;教室建築群北側的圖書室和實驗室,平面呈形,建築外觀和形制完全一樣,對稱分列於軸線兩側,相互呼應;又好似兩隻彎曲的手掌,從北向南將前方的建築群收攏起來,形成一個橫向開闊的小院落,看似合攏又好似放開,建築空間得到了緩解。
建築單體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整個建築群的這種張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滿足了學校建築的基本功能,還創造了一個緊張又不失活潑的校園氛圍。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校園的設計風格從整體市局到細節裝飾,都體現出對文化意味的追求和信仰.對天然之氣的崇拜和嚮往。從校園的規劃看,講究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的建築形式,既體現了方正、穩定的傳統建築形式,又表現出 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從南北中軸線看,這條線從校門穿過行政辦公區到後門.順著台階來到立志大禮堂內,通過後門,穿圖書館、實驗室、食堂到校園的後牆,都由一條中線貫穿銜接。
整個建築群的這種張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滿足了學校建築的基本功能,還創造了一個緊張又不失活潑的校園氛圍。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以西洋建築風格為基調,配合中國古典或地方建築設計元素的建築樣式。例如立志大禮堂,從外觀整體看來,該建築是很明顯的西洋建築樣式,複合式水泥柱式、拱形門洞、曲線踏步、雙圓心尖拱形窗框,還有西洋矮牆和花瓶式欄桿等特徵,這些富有西洋折中主義的建築元素,不斷散發著西洋建築的魅力;但仔細觀察又會發現,其裝飾和些許構件又富有中國古典傳統特色;兩坡屋頂、檐柱裝飾、風水牆結構等構件,同樣宣告著中式建築文化的特有風貌。大同地處寒冷地區,所以當時的建築還建有本地特色的火牆。看點:立志大禮堂和圖書館、閱覽室牆壁上的火牆窟窿,12頂四阿頂學堂教室的轉角處砌築成加厚的“馬牙搓”及屋頂的煙囪。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現存建築來看,每一建築既各具特色,又統一於學校的整體風格之中,堪稱山西及中國近代校園建築設計的典範。近百年來雖多次受自然災害、戰爭之毀損和人為使用損壞,但主體完好地保留至今。大同民國老校園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中西文化的結合、蒙漢文化的結合以及科學性與歷史性的結合。正因其獨特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大同民國老校園未經由市級文物到省級文物再到全國文物的通常申報路徑,而直接擢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批准)。詳見“大同民國老校園”詞條。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