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位於山西太原市,是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山西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隸屬於山西大學的二級學院,相對獨立運行。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成立於2002年12月,2003年2月26日,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在太原正式揭牌。

學院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為主,著力為農業發展和環境建設培養專門人才。招生被納入山西大學招生計畫,學院的統計、學籍、教學、後勤等均由山西大學按照學校院系的有關規定統一管理。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共有三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專業,十二個研究方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2002年12月26日
  • 類別:二級學院
  • 學校類型:理工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太原
  • 主管部門:山西大學
  • 碩士點:3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專業設定,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2002年12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晉政函[2002]215號)批准,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成立,由山西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聯合舉辦、隸屬於山西大學的二級學院,相對獨立運行。學院以培養碩士研究生為主,著力為農業發展和環境建設培養專門人才。招生被納入山西大學招生計畫,學院的統計、學籍、教學、後勤等均由山西大學按照學校院系的有關規定統一管理。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共有三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專業,十二個研究方向。
2003年2月26日,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在太原正式成立。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范堆相出席了學院的揭牌儀式並講話。

辦學條件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依託于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及其他相關專業研究所。作物科學研究所是集遺傳育種、新品種選育、生物技術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與良好的科研條件。現有職工125人,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91.2%,其中:研究員19人,副研究員22人。擁有試驗地550餘畝,辦公實驗樓8000餘平方米,大型儀器18台(件),圖書資料、科技檔案6000餘冊(卷)。建所以來,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850餘項,其中:國家項目50餘項;省級項目100餘項。選育並通過審(認)定的各種作物新品種170餘個,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70餘項。擁有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取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6個。發表學術論文1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50餘部。該學位點教師梯隊合理,師資力量雄厚,共有碩士研究生生指導教師27名,其中博導2名,具有博士學位的18名。
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植物營養學”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依託于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資源研究所山西省土壤環境與養分資源重點實驗室及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其他相關專業研究所。目前有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13人,目前主持承擔國家科技支撐、國際合作、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產業體系及省市各類項目60餘項。實驗室擁有價值約1500萬元的實驗設備,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紫外分光光度計、原子螢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氣質聯用儀、元素分析儀、三通道流動比色儀、自動定氮儀、高速離心機、微波消解儀、TOC、TDR等,同時擁有現代化的玻璃溫室、日光溫室和網室以及100畝試驗基地,全自動氣象觀測站,在全省建有七個試驗示範基地。能夠開展植物營養、土壤學、環境質量施肥技術及水土保持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植物營養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共有碩士生導師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8名。

專業設定

1、作物遺傳育種專業
  針對玉米、小麥、棉花、大豆、高粱、穀子、馬鈴薯等農作物共設立四個研究方向:
1.1植物育種的原理和方法
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是農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化開發的核心內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包括:⑴ 農作物育種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⑵ 培育適合不同生態條件的多抗、優質、高產農作物新品種;⑶ 生物技術育種及作物新品種產業化開發。
1.2作物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
  作物種質資源是作物育種及其相關學科的生命物質基礎,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本方向的研究特色體現在:⑴ 抗旱、抗病等優異種質的創新及利用;⑵ 屬間雜交新技術的創建及多屬雜種的創育;⑶ 種間雜交育種體系的建立。
1.3作物雜種優勢理論與套用
  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我國農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化開發研究的主要內容。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主要包括:⑴ 雄性不育新種質的發掘和轉育;⑵ 大田傳粉難題的攻克和高效制種技術研究;⑶ 以市場為導向,開拓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新領域。
1.4作物分子育種(生物技術與育種)
  現代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在我國正在成為作物遺傳改良的重要手段。本方向的研究特色:(1)重點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開展研究與套用;(2)在植物相關功能基因的QTL定位、轉基因技術等的研究。
2、植物營養學專業
  2.1、養分資源高效利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產施肥理論基礎與實踐,新型肥料與現代施肥技術,植物營養與農產品安全,土壤肥力與肥料效應,植物營養生理,養分資源管理、養分資源利用等。
2.2、施肥與環境質量
本方向主要研究施肥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的理論基礎及調控措施,施肥對土壤及農產品中重金屬含量的影響,施肥與農業面源污染等。施肥模式及土壤碳、氮循環與土壤環境質量調控。
2.3、中低產田改良技術
本方向主要研究提升中低產田綜合生產能力的物質基礎及其調控理論與措施;土壤改良的原理、理論與技術;旱作節水;旱薄地土壤培肥;土壤資源與土壤環境保護;礦區土壤快速培肥理論及技術等。
2.4、污染土壤修復
本方向主要研究土壤重金屬的行為及毒性,鈍化和阻斷土壤重金屬在食物鏈中積累的理論基礎及調控技術,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快速測定技術建立;連作障礙引起的土壤退化機理、修復理論基礎及實踐等。
3、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
3.1、礦區復墾土壤侵蝕與生態恢復
研究我省不同自然條件下礦區開採和復墾中水土流失治理、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的理論技術與實踐;不同礦區復墾模式土壤碳、氮循環;退化土壤的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利用理論與技術。
3.2、土壤生產力恢復與荒漠化防治
研究水土資源管理和農林牧措施對荒漠化防治的作用;區域土壤水肥資源現狀及可持續利用規律的研究、開展土壤生產力降低原因和變化規律的研究、開展農林牧措施防治土地“三化”的生態適應性研究。
3.3、農田水土保持與水土資源高效利用
研究乾旱、半乾旱地區農田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及工程措施對水土流失調控機理,進行乾旱、半乾旱地區農田水土資源高效利用基礎理論與實踐研究;最佳化水土資源配置達到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3.4、“3S”技術在水土保持中的套用
研究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在水土保持研究的套用,定量化研究和分析區域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等過程,實現區域土壤資源數位化管理。

地圖信息

地址:太原市小店區長風街2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