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裡的小詩

《山裡的小詩》是近代詩人馮雪峰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只以幾個簡簡單單的意象,清清爽爽地勾勒出一個春暖花開的境界,傳達出一個山間少年羞澀而真摯的戀情。這首詩清淺明白,構思精巧,又表現了青年愛情的純真、樸素、活潑、美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裡的小詩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春的歌集》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馮雪峰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裡的小詩
鳥兒出山去的時候,
我以一片段預告瓣放在它嘴裡,
告訴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說山裡的花已開了。

創作背景

由於1921年周作人翻譯、介紹了日本的短歌和俳句,後來泰戈爾的《飛鳥集》又由鄭振鐸翻譯過來,流波所及,在新詩創作中出現了“小詩熱”,甚至被稱之為“小詩運動”。作者就是在“小詩運動”中創作了這首詩。

文學賞析

短短四句,像是用白話寫的絕句,情深意長,韻味無窮。山里,這是空間;春天,這是時間,但實際上這首詩卻是超越了時空。空間畢竟有限,時間亦是短暫的,而愛情卻是無限的、永恆的。這首詩把時、空抽象了,正是為了表達一種無限的情思。妙的是寫情而不犯一個情字。只寫了“我”請鳥兒傳遞一個信息。這信息也只一句話:“山裡的花開了”,真正空靈已極。而這種空靈卻包藏著無窮的意蘊,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想像,去填充。“我”和“少女”,一在山中,一在谷口,他們也許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也許女郎時時在念著山裡的花,因為它聯結著他們過去和現在的種種情意;也許每到花開的時候,他們就歡聚了;也許他們總是相約在花開時節……這無限的情思,盡在不言之中。中國古代詩論畫論,講究有無相生,虛實互用。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妙在無處”,“無畫處皆成妙境”,這首詩可謂深得其中奧妙。
鴻雁傳書,青鳥傳信,這是中國古代人民的美麗想像。這首詩也請鳥兒作使者,但這鳥兒不是專使,而只是順便捎帶;所帶的不是情書,而只是一片段預告瓣。花瓣是春天的象徵,也是愛情的象徵。花瓣給人以一種溫馨、芬芳的感覺,也使人聯想到春天和愛情的溫馨和芬芳。花瓣居然由“我”放到鳥兒嘴裡,詩人的想像力已從現實世界升華到神話世界了,這首詩因此而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氣息了,加上把時、空抽象化了這一特點,使人感到這種氣息更加濃郁。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小詩”用其短小的形式,極其凝練含蓄的語言,表現詩人對人生的“剎那感覺之心”,或如冰心所說,用來“收集”自己的“零碎的思想”,常包含豐富而深刻的哲理,極富於“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這首詩並非哲理詩,但可以讓讀者體會到小詩的一些特點。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吳奔星《現代抒情詩選講》:“這首小詩樸素自然,不雕詞琢句,不裝腔作勢,詩如說話,但又具有柔美的音樂因素。”
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孫光萱《中國現代名詩100首》:“這首《山裡的小詩》帶有幾分青年人的稚氣,顯得天真活潑,清新可愛。”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現代詩歌精品》:“這一首《山裡的小詩》只有四句,但風情萬種,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馮雪峰(1903~1976年),原名福春,筆名雪峰、畫室、洛陽等,浙江義烏人。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結識了魯迅,編輯出版《萌芽》月刊,並與魯迅共同編輯《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29年參加籌備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任“左聯”黨團書記、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1933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1934年參加長征。1950年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魯迅著作編刊社社長兼總編。後調北京,先後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1976年患肺癌去世。著有詩集《湖畔》《真實之歌》《靈山歌》《雪峰的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