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是清朝的納蘭性德的一首詞。上片說可憐才女香消玉碎,自己頓失知音,滿腹心事無處訴說,日暮鄉關,數盡寒鴉。下片寫詞人半生飄零,彷徨無依,好不容易找到情感歸宿,卻又在一夜之中喪失知己,此後夢魂便如柳絮楊花,漂泊天涯。全詞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樸素真摯,淒切可感。這首詞以極纏綿輕靈之筆寫極沉痛抑鬱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飲水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山花子:詞牌名。又名《攤破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感恩多令》等。雙調,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過片兩句多用對偶。
②林下:幽僻之境,引申為退隱或退隱之處。
③道韞(yùn):謝道韞,東晉詩人,謝安侄女,王凝之之妻。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詠雪而聞名,後世因而稱女子的詩才為“詠絮才”。
④生憐:可憐。
⑤玉骨:清瘦秀麗的身架,多形容女子的體態。
⑥名花:名貴的花,同名花一樣的美人。

白話譯文

林下那僻靜之地本是謝道韞的家,如今已是荒苔遍地,可憐那美麗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這生死離愁無處訴說,只能抬頭盡數黃昏歸來的烏鴉。
半生的命運就如隨水漂流的浮萍一樣,無情的冷雨,一夜之間便把名花都摧殘了。那一縷芳魂是否化為柳絮,終日在天涯飄蕩。

創作背景

納蘭之妻盧氏於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病故,十七年(1678)七月下葬。細味詞意,這首詞飽含傷悼之意,此詞似作於盧氏下葬之後。納蘭和妻子盧氏的感情非常深厚,對妻子的不幸早逝非常痛惜。亡妻下葬後,他更是悲痛欲絕,一腔幽怨無處訴說,於是寫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有人認為是悼亡之作,但至少表面看上去也像一首詠物詞,至於詠的是什麼,也許是雪花,也許是柳絮,迷迷濛蒙,說不大清。
“林下荒苔道韞家”,句子開頭的“林下”二字,看上去絕不像是典故,很容易被忽略過去,其實,這正是謝道韞的一則軼聞:謝遏和張玄各夸各的妹妹好,誰的妹妹都是天下第一,當時有個尼姑,對這兩個妹妹都打過交道,有人就問這位尼姑:“你覺得到底誰的妹妹更好呢?”尼姑說:“謝妹妹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風;張妹妹清心玉映,是閨房之秀。”“林下之風”是說竹林七賢那樣的風采,“林下”一詞就是這么來的,那位謝妹妹正是謝道韞。
謝道韞在詩詞當中的意象一重一輕大約共有兩個,重的那個是和下雪有關:謝家,有一天大家在庭院賞雪,謝安忽然問道:“這雪花像個什麼呢?”謝安哥哥的兒子謝朗搶先回答道:“就像往天上撒鹽。”眾人大笑,這個時候,侄女謝道韞答道:“不如比作‘柳絮因風起’更佳。”——僅僅因為這一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便在古今才女榜上雄踞千年。從這層意思上說,容若寫“林下荒苔道韞家”,或許和雪花有關,或許和柳絮有關。
輕的那個,是從謝道韞的姓氏引申為“謝娘”,而謝娘這個稱呼則可以作為一切心愛女子的代稱。從這層意思上說,容若寫“林下荒苔道韞家”,或許是在懷人。
歧義仍在,究竟確指什麼呢。下一句“生憐玉骨委塵沙”不僅沒有確認前一句中的歧義,反倒對每一個歧義都可以作出解釋。生,這裡是“非常”的意思,而“玉骨委塵沙”既可以指女子之死,也可以指柳絮沾泥,或者是雪花落地。前一句里留下來的三種歧義在這裡依然並存。
“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點明愁字,而“歸鴉”在詩歌里的意象一般是蒼涼、蕭瑟。烏鴉都在黃昏歸巢,歸鴉便帶出了黃昏暮色的感覺,如唐詩有“斜陽古岸歸鴉晚,紅蓼低沙宿雁愁”;若是離情對此,再加折柳,那更是愁上加愁了,如宋詞有“柳外歸鴉,點點是離愁”,有“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歸鴉已是愁無盡,前邊再加個“數”字,是化用辛棄疾“佳人何處,數盡歸鴉”,更顯得惆悵無聊。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下片開頭是一組對句,工整美麗。上句是柳絮入水化為浮萍的傳說,而“半世”與“一宵”的對仗,時間上一個極長,一個極短,造成了突兀陡峭的意象;推敲起來,“半世浮萍隨逝水”似乎是容若自況,“一宵冷雨葬名花”則是所詠之人或所詠之物。
末句“魂似柳綿吹欲碎,繞天涯”,化自顧敻詞“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卻明顯比顧詞更高一籌,以柳絮來比擬魂魄,“吹欲碎”雙關心碎,“繞天涯”更歸結出永恆和飄泊無定的意象,使情緒沉痛到了最低點。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此篇頗含傷悼之意,大約是為亡妻而賦。詞之上下片結構很有特色,即皆以景語收束,遂致撲朔迷離,含思要眇,情致更加深婉,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