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老把頭節

相傳,農曆三月十六是山神老把頭孫良的生日。撫松縣2011年4月19日舉辦了山神老把頭節祭拜儀式,紀念闖關東挖參的開拓者——孫良。這是該縣自2007年以來第5次舉辦該活動。此次活動由撫松縣人參文化研究會、文新體局和老把頭研究會聯合舉辦。人參業戶、人參文化專家及社會各界民眾數百人參加了儀式。 在撫松北山公園山門前,山里紅劇團表演了採挖野山參的情景劇;撫松鎮社區秧歌隊翩翩起舞;撫松縣中老年大學軍樂隊擂響軍鼓,並獻上了歌伴舞《參鄉是咱家》。在老把頭府里,撫松縣人參文化研究會代表宣讀了祭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長白山采參習俗傳承人敬獻了索寶棍等采參工具以及去年出土的野山參;山東省萊陽市穴坊鎮西富山村的孫良後人為祭拜活動發來感謝信,表達了對先祖的追憶和對撫松的祝福。社會各界民眾向山神老把頭孫良敬獻了花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神老把頭節
  • 記載:《撫松縣誌》
  • 概念:山神老把頭孫良的生日
  • 類別:節日
概述,老把頭墓,

概述

《撫松縣誌》記載,山神老把頭節是撫松特有的民俗節日,俗稱“三月十六,點燈以後,祭拜把頭,把頭保佑……”如今,撫松縣域內仍然保留著過老把頭節的傳統。山神老把頭孫良是長白山采參習俗的人物核心與精神象徵。撫松縣人參文化研究會成立了老把頭研究會,並遠赴山東萊陽找到了孫良後人與《孫氏族譜》。在萊陽市穴坊鎮西富山村,孫良絕命詩婦孺皆知,作為紀念先祖的兒歌哼唱。《萊陽市志》也記載著孫良闖關東挖參的故事。2008年,撫松縣與萊陽市聯合拍攝了專題片《孫良闖關東》,並於北京奧運會期間在吉林省的祥雲小屋巡迴播放,日觀看人數超過5萬人。
目前,吉林省已準備將長白山采參習俗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撫松縣將老把頭節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傳承和弘揚。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組組長曹保明,為山神老把頭節專門發了題為《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的賀電。他表示,撫松山神老把頭節是長白山區重要的民俗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的區域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是長白山區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認識自然和開發自然中遺留下來的重要節日。老把頭節又是一個傳遞情感的日子——紀念挖參、放山的老把頭,就是在傳遞著一種深深的情感,是人的一種品質在充分展示,表明人類的“有祖而尊”。歌頌的是歷程,傳承的是親情,弘揚的是品質,繼承的是精神。這正是我們今天和未來所需要的。長白山老把頭節又是一個尊重自然的日子,尊重自然是人類在久遠的生存歷程中探索出來的珍貴的生存經驗和生存科學。人類認識自然,也是在認識人類自己;人類祭祀自然,也是在傳播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認真的態度,一種科學的態度,一種和諧的態度。過人參節和祭祀老把頭,就是在尋求著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與共。今天我們舉辦老把頭節,又是在歌頌著勞動和開創。人類在生活中一旦確立了一個民間節日,這個節日就成了人們記錄自己艱辛歷程的重要記載。勞動創造了一切,放山和挖參、包括園參的培栽都是長白山區人們久遠的生存歷程,以“人參節”、“老把頭節”傳遞下來,具有很深的意義和充分的理由。我們歡呼這個節日,一定要過好這個節日。老把頭節是一個獨特而珍貴的“區域”節日、民俗節日,它是屬於百姓自己的節日。我們要傳承好這個節日,保護好這個節日,讓它在長白山區、在全國乃至世界各民族人們心中深深紮根,並被世代牢記。

老把頭墓

著名民間人物墓地,俗稱老把頭墳。坐落在通化市通化縣快大茂鎮境內,渾江與喇蛄河交匯處灣灣川風景區。通化“人參之路”旅遊線就是以老把頭墓為起點,經由快大茂鎮、英額布水庫直抵棒槌山。老把頭是為世代生活在長白山區乃至大小興安嶺在內的關東山區的山民們所傳承的家喻戶曉的采參始祖。《撫松縣誌》、《臨江縣誌》、《通化縣誌》、《柳河縣誌》以及《長白匯征錄》等地方志書中皆有簡略記載。老把頭是以平民身份入“志”且有
姓無名的典型人物。因老把頭心地善良,品德高尚,後人便給他起名叫孫良。民間有關老把頭的傳說故事,其梗概是:山東萊陽有個姓孫的人和一個扛活的夥伴張祿,生活貧困來闖關東,到長白山挖“棒槌”(人參的俗稱)。有一天,兩人為了多挖些人參,便分路進山而走散。孫為尋找夥伴,飢餓而死。他不畏艱險,寧死要找到失蹤夥伴的無私品格被後人廣為傳頌,因此在老把頭墓前石碑上鐫刻著“采參祖師孫良之墓”,墓後東側一臥牛石上刻有絕命詩。老把頭被采參山民們奉為“行幫至聖”。1996年4月10日通化縣為修公路,將老把頭墓南移50米,當時據專家對墓中發挖出來的殘留骨骸與陪葬的陶器鑑定,死者至少葬於300年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