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中藥)

山楂(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楂,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Crataegus pin,natiida 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 fida Bge.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切片,乾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楂
  • 別稱:鼻涕團、柿楂子、山里果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山楂屬
  • :山楂
  • 分布區域:山東、河南、河北、遼寧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 用量:9~12g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生理特性,產地,入藥部位,炮製方法,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相關論述,

生理特性

本品為圓形片,皺縮不平,直徑1~2.5cm,厚0.2~0.4cm。外皮紅色,具皺紋,有灰白色小斑點。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中部橫切片具5粒淺黃色果核,但核多脫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見短而細的果梗或花萼殘跡。氣微清香,味酸、微甜。

產地

主產于山東、河南、河北、遼寧。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成熟果實。

炮製方法

1、淨山楂:除去雜質及脫落的核。
2、炒山楂:取淨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炒至色變深。
3、焦山楂:取淨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輔料的炒法稱為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黃褐色。

性味

酸、甘,微溫。

歸經

歸脾、胃、肝經。

功效

消食健胃,行氣散瘀,化濁降脂。

主治

用於肉食積滯,胃脘脹滿,瀉痢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導滯作用增強。用於肉食積滯,瀉痢不爽。

相關配伍

1、治一切食積:山楂四兩,白朮四兩,神曲二兩。上為末,蒸餅丸,梧於大,服七十丸,白湯下。(《丹溪心法》)
2、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兩,水煮食之,並飲其汁。(《簡便單方》)
3、治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方脈正宗》)
4、治腸風:酸棗並肉核燒灰,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5、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本草綱目》)
6、治寒濕氣小腹疼,外腎偏大腫痛:茴香、柿楂子。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鹽、酒調,空心熱服。(《百一選方》)

用法用量

煎服,9~12g。焦山楂消食導滯作用強,常用於肉食積滯,瀉痢不爽。

禁忌

胃酸分泌過多者慎用。

相關論述

1、《醫學衷中參西錄》:山楂,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
2、《唐本草》:汁服主利,洗頭及身上瘡癢。
3、《本草圖經》:治痢疾及腰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