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2012年11月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12〕42號印發《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該《規劃》分發展基礎;發展環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重點工程、保障措施6部分。

重點工程是:創新能力建設工程、產業集聚發展工程、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新興市場培育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12〕42號
  • 印發時間:2012年11月2日
通知,規劃,

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2〕4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日

規劃

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1〕15號)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我省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深入實施創新型省份建設和人才強省等重大發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動了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以來,全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化為立足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醫藥和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海洋開發等“四新一海”為重點,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特色產業集聚工程,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平板顯示、無線射頻識別(RFID)、半導體照明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端容錯伺服器、高性能伺服器、海量存儲設備、軟體、智慧型家電、光通信系統、新型電子材料等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新突破,積體電路設計、測試、封裝等產業鏈基本形成,成為帶動產業快速增長的新生力量。
2.新醫藥和生物產業總量全國領先。生物技術及產業快速發展,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等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納入國家統計範圍的183家生物企業中,我省有42家,居全國第一位。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生產體系,總體規模居全國第一位。
3.新材料產業特色明顯。在高性能纖維、高分子材料、有色金屬和精品鋼、陶瓷材料等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形成了一批拳頭產品和特色產業鏈。擁有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373家,約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21.5%;涉及新材料研究開發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30家,擁有專業科研人員3800多人。
4.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鏈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建成一批太陽能光伏項目,擁有轉換效率世界領先的30MW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生物質能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纖維素資源生物煉製、生物質大型氣化、秸稈壓縮成型、大型沼氣、生物質發電等方面,相繼開發出一批先進技術和生產裝備。風能產業發展較快,在沿海陸地及海上規劃建設了一批百萬千瓦級風電場,湧現出一批骨幹風電設備生產企業。核能利用產業取得突破,海陽、榮成核電站項目順利推進,湧現出一批國內領先的核電裝備製造企業。
5.海洋開發產業走在全國前列。海洋生物育種全國領先,先後引領了我國海水養殖的5次藍色浪潮,使我國水產業完成了“海水超過淡水,養殖超過捕撈”的兩大歷史性轉變。海洋藥物產業發展迅速,開發出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海洋藥物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開發等產業發展較快,湧現出一批競爭力較強的行業骨幹企業。
6.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良好。新能源汽車電機、電子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成效明顯,鋰電池、感應電機、永磁電機、控制器及車用空調等產品實現產業化。中通客車等一批企業列入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目錄,推廣套用與示範紮實開展。
7.高端裝備製造業實力迅速增強。在重型汽車及發動機、船舶及新型交通設備、清潔生產設備、現代農業設備、工程機械設備、環保及檢測設備、大型專用機械設備等領域優勢明顯,擁有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骨幹企業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拳頭產品,總體規模居全國前列。
8.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加大了節能節水、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等關鍵技術、裝備、產品的研發力度,初步建立了集研發、生產、套用於一體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節能環保企業已達2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集中支持了三個“節能100項工程”,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能耗水平明顯下降;組織實施了“循環經濟123”工程,循環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二)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最佳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創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2010年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六位。
1.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步伐加快。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和過程研究所暨二期工程、中科院量子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國家級科研機構相繼落戶我省;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所、中科院軟體所相繼在青島、煙臺設立研發基地;新建或籌建山東信息通信研究院、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級科研機構。
2.研發平台數量迅速增加。擁有1個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台、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心)、3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9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新建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和國家超算濟南中心;新增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創新平台。
3.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大幅增長,一直穩居全國前6名;5年內累計獲得國家級成果獎勵150餘項,總量居全國前列。濟南、青島、煙臺進入我國首批17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行列。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35家,總數列全國第一位。培育了53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範聯盟,其中3家被批准為國家試點聯盟。
(三)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圍繞重點領域,瞄準技術開發、產業化等關鍵環節,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1.財政支持方面。科技投入穩步增加,研究試驗與發展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R&D/GDP)持續提高。相繼實施了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新能源產業發展計畫等,藍黃兩區建設專項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技創新重點傾斜。
2.創投支持方面。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和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均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投資方向。設立重點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投基金,已經獲批的4隻中央和省財政參股的創業投資基金將專門扶持海洋開發、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發展。
3.稅收優惠方面。認真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所在企業科研用品進口關稅減免以及所得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降低了高新技術企業和大中型骨幹企業的財務負擔。
4.信貸支持方面。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明確要求全省信貸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傾斜,國家開發銀行山東省分行與省直有關部門建立了生物產業融資會商工作機制,拿出專項信貸資金扶持生物產業發展。
二、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突破,是我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將極大促進新技術突破和新興市場開拓,為我省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引進關鍵技術和高端人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提供重大機遇。同時,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競爭也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我國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面臨已開發國家的挑戰。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加快,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重點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了在體制機制、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等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從山東發展看,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備了相當規模,形成了系列優勢和特色,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但也面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我省研發投入不足和人才支撐能力不強。我省R&D經費支出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創新型領軍人才以及管理型、實用型複合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區域競爭壓力增大。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東部發達省市再造新優勢、中西部地區實施趕超跨越戰略的重大舉措,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域競爭將更加激烈。
面對機遇和挑戰,必須樹立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立足優勢領域,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採取有力措施,著力突破薄弱環節,加速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新趨勢,準確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特徵,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醫藥和生物、海洋開發為重點,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形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提升全省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發揮積極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規劃的引導作用,針對科技開發、產業化、產業振興、市場培育等關鍵環節,加強組織協調,健全激勵政策體系,完善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
2.科技先導,創新驅動。充分發揮科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立足優勢領域,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設高水平研發平台,打造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大力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畫,加快推進原始創新,增強集成創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和智力支撐。
3.重點突破,開放拉動。選擇具備一定產業技術基礎、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優勢領域,瞄準國際國內市場空白點和薄弱點,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特色產業集群,儘快形成競爭新優勢;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創新國際合作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4.鏈條延伸,集聚帶動。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帶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打造一批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充分發揮各類園區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載體作用,大力實施產業集聚發展工程,通過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和產業向園區集聚,培植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示範帶動作用大的產業聚集區。
(三)發展目標
1.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到2015年,R&D/GDP達到2.2%,重要骨幹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平台,培養一支掌握世界前沿技術的人才隊伍,發明專利質量大幅提升,數量力爭躋身全國前列。
2.競爭優勢大幅提高。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最佳化,政策支撐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企業集團,參與國內外分工的層次不斷提高,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製造基地。
3.引領帶動能力顯著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左右,形成技術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到2015年,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到2020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20%,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和增加勞動就業的主導力量。
四、發展重點
(一)新材料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新材料產業基礎優勢,加強產業鏈高端產品研發力度,基本形成產業鏈高端產品有突破、特色產業鏈較為完善、產業鏈產品結構更加最佳化、產業發展更加集聚的格局。
1.高性能纖維。充分發揮高性能纖維技術和產業優勢,依託碳纖維製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開發成套裝備,生產高端製品,打造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玻璃纖維四大產業鏈,滿足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需求,建設我國重要的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生產基地。
專欄1:高性能纖維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突破高性能纖維快速、平穩、連續化生產控制、油劑工藝、紡絲方法、節能環保等關鍵共性技術,完善線上檢測和控制方法,實現碳纖維原絲生產線設備、高效環保氧化爐、碳化爐等主要設備國產化,實現CCF700級碳纖維千噸級產業化,完成CCF800級碳纖維中試,建設CCF800級碳纖維生產線,開展M40級及以上級別的高模量碳纖維的研發和小試。在完善後處理的基礎上,建成百噸級間位芳綸長絲生產線,實現間位芳綸短切纖維年千噸級產業化、擴大對位芳綸生產規模。突破超長原絲和油劑制約,實現千噸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業化。突破高強高模玻璃配方、纖維改性、無損傷控制、廢絲再利用技術,研發玻璃纖維廢絲回收粉碎關鍵裝備,建設8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拉絲和萬噸級風電葉片用織物玻璃纖維示範生產線。
2.特種高分子材料。重點開發甲笨二異氰酸酯(TDI)、新一代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及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HDI)等異氰酸酯生產工藝及成套生產設備,加快實現聚氨酯主要原料尤其是高附加值異氰酸酯的產業化,打造以萬華工業園為重要載體的聚氨酯研發和生產基地。重點開發含氟聚合物和膜材料,打造特色產業鏈。
專欄2:特種高分子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針對異氰酸酯生產能耗、污染、收率、質量等主要制約因素,突破超大規模清潔化MDI製造和大型TDI製造成套技術,建設60萬噸/年MDI和30萬噸/年TDI產品裝置。實現萬噸級高附加值ADI等關鍵單體產業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究非光氣化法制異氰酸酯技術,實現非光氣法異氰酸酯千噸級產業化。
突破多元共聚合技術、單體回收技術和後處理技術,實現聚乙烯-四氟乙烯樹脂千噸級產業化。在突破引發劑系統、新一代聚合技術和控制技術基礎上,實現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千噸級產業化。突破中試技術,實現薄膜級聚偏氟乙烯千噸級產業化。
突破關鍵單體合成技術、多元共聚合技術和連續成膜技術,研製關鍵裝備,形成100萬平方米燃料電池用全氟離子膜的生產能力及原料的配套能力。加快氯鹼全氟離子膜推廣套用,實現在全省推廣率達到80%以上、在全國推廣率達到30%以上的目標。
3.特種金屬材料。積極開發新型合金功能材料,加快鎂鋁合金、矽鋁鍵合絲、高性能電子銅箔、環氧玻璃布基覆銅板、積體電路用低弧度金絲、納米金等新型材料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培植高性能金屬材料產業集群。
專欄3:特種金屬材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突破鎂鋁合金擠壓能力、擠壓延伸工藝、大幅寬斷面、複雜形狀一次成型、擠壓精度等關鍵技術,實現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船艇、汽車等特殊需求用鎂鋁合金材料的產業化。
突破電解銅箔高精度高純電解液過濾、有害雜質的去除、新型電解添加劑、環保型合金化、無鉻防氧化等關鍵技術,開展壓延銅箔機理研究,掌握高壓延、高精度核心技術,實現超高溫延伸率撓性板用、高功率密度逆變器印製板用系列銅箔產業化。
突破鍵合絲用原料純度、晶相組織控制技術,提升鍵合絲強度和延伸率等關鍵參數,實現金、鋁等金屬鍵合絲產業化。
4.精品鋼新型材料。重點發展高強度轎車用鋼、高檔電力用鋼和工模具鋼、高速鐵路用鋼、高等級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鋼等關鍵鋼材新品種,開展百萬千瓦火電及核電用特厚鋼板和高壓鍋爐管、25萬千伏安以上變壓器用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矽鋼等技術攻關,促進建築鋼材升級換代,著力打造精品鋼材產業基地。
5.功能陶瓷。加強信息功能材料、納米尺度薄膜與粉體材料、能源與生物功能材料、磁性電子材料等陶瓷材料的技術開發,積極推進無鉛、無鎘以及納米基瓷料等節能環保陶瓷的創新和產業化,建設我國重要的功能陶瓷研發生產基地。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帶動我省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
1.物聯網。以建設“智慧山東”為目標,在射頻識別(RFID)、感測器、核心晶片、關鍵設備製造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圍繞企業技術創新與套用的共性需求,建設國際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測試、信息公共服務平台;重點培育、扶持一批物聯網龍頭企業,促進物聯網標識、感知、處理和信息傳送等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在典型領域開展基於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物聯網示範套用;積極參與物聯網作業系統及中間件平台等基礎性國家、行業技術標準制定,逐步完善物聯網研發體系、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及基礎資料庫,初步建立起我省物聯網標準化體系。到2015年,初步將我省建設成為物聯網領域技術、產業、套用的先行省份。
2.雲計算。通過海量存儲技術、虛擬化技術、低功耗技術等雲計算技術整合現有各類計算資源,建設山東省雲計算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各領域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基於雲服務平台,建立服務於政府的電子政務平台,服務於科研院所的研發、示範平台,服務於高校的教學、實踐平台,服務於重點區域的信息服務平台,服務於IT企業的研發、測試平台,服務於製造企業的兩化融合促進平台;加強對雲計算基礎設施的統籌部署和科學規劃,促進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
專欄4:物聯網與雲計算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以物聯網感知技術和無線射頻(RFID)產品為重點,開展射頻識別與感測節點、組網與協同處理、網路體系結構、智慧型化信息處理系統、標準化等5類技術研發,建設智慧型城管、智慧型水利、智慧型電網、智慧型交通、智慧型港口、智慧型礦山等物聯網示範工程;
突破虛擬化、雲計算套用支撐平台、雲安全、雲存儲等核心技術,開展雲計算服務創新試點示範。
3.下一代通信信息網路。加快建設寬頻、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實施“寬頻山東”戰略,支持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設備和智慧型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積極開展新一代網路信息技術開發和試驗;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能力建設,大力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電信網、網際網路、廣播電視網的統籌規劃和資源共享,實現網路間互聯互通和各類業務融合;開展量子通信技術研發,突破量子通信網路系統集成關鍵技術,開發遠距離、高速率量子通信實用化核心技術,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及產品,加快其在政府、金融等領域的推廣套用。
專欄5:下一代通信信息網路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究適用於下一代高速寬頻信息網和三網融合套用的網路產品和物聯網關鍵設備,主要包括能夠提供端到端服務質量(QoS)、支持多功能多業務、安全的網路技術及設備,智慧型光網路傳輸設備(ASON),多業務傳輸設備,高速光器件(有源和無源),適用於三網融合的統一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網關以及接入網統一網管系統、專用晶片及設備,3G增強/長期演進型技術產品,以及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含移動網際網路)的網路設備、智慧型終端、專用晶片、作業系統、業務平台及套用軟體。
4.高性能積體電路。以積體電路設計為突破口,以通信、計算機、工業控制、信息安全和套用電子產品為依託,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積體電路產品,積極發展積體電路製造、封裝、測試和相關產業,形成配套完善的積體電路產業鏈。
專欄6:高性能積體電路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高性能感測器及關鍵晶片、高速積體電路技術及晶片、線寬65納米以下的納米級積體電路晶片製造、封裝和測試,設計、開發智慧型存儲卡控制器晶片以及整機所需的各種專用積體電路晶片和系統級晶片等一批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業化。
5.高端計算機。重點發展具備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高端伺服器和高密度、低成本的通用型伺服器、大容量存儲伺服器、設備磁碟陣列,鞏固發展我省高端伺服器的領先地位;同時積極發展高端容錯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行業專用計算機產品,加快實現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開發計算能力千萬億次、存儲容量為千萬億位元組(PB)級的高性能計算和存儲環境,建設高性能計算中心;積極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及產業化,依託現有優勢產業和產品,大力發展計算機外圍設備和配套件產業,拉長產業鏈。
專欄7:高端計算機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可信計算技術,基於國產CPU、OS的整機設計技術,高端伺服器及配套軟體,雲計算模式下的新型終端、新型雲計算結點、網路存儲及海量存儲設備,大容量高速率的移動存儲器,固態硬碟(SSD)以及PB級海量存儲管理集群檔案系統,面向超大規模複雜數據的分級和虛擬化存儲管理系統等一批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業化。
6.新型顯示。超前布局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搭建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平台,以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為重點,突破AMOLED基板、真空鍍膜、薄膜封裝等共性技術,支持AMOLED面板產業化;開展3D顯示、電子紙、雷射顯示等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液晶電視、OLED電視、雷射電視、三維電視等數位電視。
專欄8:新型顯示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大螢幕高端LED顯示、TFT-LCD、PDP、OLED顯示、場致發光顯示(FED)、雷射顯示,3D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及器件,研發新型顯示面板生產、整機模組一體化設計、玻璃基板製造等關鍵技術,研發LED背光源、高亮度LED外延片和晶片及封裝等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業化。
7.高端軟體。加強基於網路的作業系統、海量數據處理軟體、工業軟體、智慧型終端軟體、信息安全軟體等關鍵軟體的開發;積極開展基於物聯網、雲計算環境下的新型軟體業態和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研發網路通信、信息安全、數字音視頻、智慧型控制、汽車電子等重點領域嵌入式軟體;進一步建設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努力提升我省軟體產業的規模和水平。到2015年,軟體業實現業務收入2500億元,年均增幅25%以上。
專欄9:高端軟體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伺服器作業系統、桌面作業系統和網路(雲計算)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支撐軟體、多媒體資料庫以及檢索系統、嵌入式作業系統、嵌入式軟體開發平台等核心支撐軟體,研發基礎中間件、雲計算資源自動調度管理中間件、面向套用的中間件等一批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業化。
(三)新能源產業。以產業鏈打造為目標,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推進頁岩氣開發和智慧型電網建設,實現新能源裝備生產和示範推廣套用協同發展,大幅提升全省新能源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1.太陽能。支持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太陽能電池製造設備和技術,不斷提高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開發適應不同環境和用途的太陽能熱水器,大力開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溫集熱管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研發生產規模化光熱發電成套裝備;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快推動建立太陽能規模化套用。到“十二五”末,把德州、濟南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太陽能產業基地,形成濰坊、東營、威海、菏澤太陽能產業集群。
專欄10:太陽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中、高溫太陽能發電技術與設備,兆瓦級以上光伏太陽能併網發電系統,兆瓦級以上大規模太陽能高溫熱發電系統,風/光互補發電系統,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技術及裝備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產業化。
加快推進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小區太陽能集中供熱水等的推廣套用,實施太陽能採暖和製冷示範工程,開展地面大型併網光伏電站建設;出台相關扶持政策,推進光伏、光熱發電站的商業化建設。
2.風能。研究開發風電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重點發展大容量風電機組、機械傳動、運行控制等子系統,形成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發電機到風電機組的產業鏈,建設國內重要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規劃實施一批海陸大型風電場的建設,分步實施加快推進。
3.核能。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穩妥推進海陽、榮成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實施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具備第四代核能系統安全特徵的石島灣示範工程。鼓勵核電裝備關鍵部件的研發生產,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加強系統設計和設備研發製造,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裝備品牌,建設煙臺、威海等核電裝備製造基地及配套材料產業園區。
4.生物質能。發揮我省雄厚的產業基礎、先進技術和原料來源優勢,突出發展生物質直燃、氣化、沼氣發電以及垃圾焚燒和填埋氣發電等,力爭“十二五”末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10萬千瓦;大力推進生物質及其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穩步開展生物液體燃料生產試點,開發以秸稈等為原料的生物質燃氣和成型燃料,推進微藻提煉航空燃油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實施能源作物種植基地示範工程;加快突破生物沼氣利用關鍵技術,繼續推進農村戶用沼氣、養殖場沼氣工程、工業有機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沼氣工程,建設一批沼氣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沼氣發電站;大力發展生物質鍋爐、物化轉換成套裝備、沼氣發電機組等生物質能裝備的研發製造,提升全省的生物質綜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專欄11:生物質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非糧作物生物燃料乙醇及副產品聯產技術,農業廢棄物生產高值生物燃氣技術,生物質熱解、氣化燃料裝備與技術,生物質直燃、混燃和氣化供熱/發電裝備與技術,垃圾、垃圾填埋氣和沼氣發電裝備與技術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裝備,推進生物質能產業化,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鞏固我省生物質裝置製造產業在全國的優勢地位。
5.頁岩氣。積極開展頁岩氣資源調查與評價,依託山東能源集團等骨幹企業,通過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的方式,突破水平井分段壓裂等關鍵技術以及生產裝備,儘快形成規模生產,爭取在這一新興能源及其技術裝備市場占有一定份額。
6.智慧型電網。加快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慧型電網建設,推進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和套用,支持電網企業進行智慧型化電網改造,實施新能源和智慧型電網融合工程,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安全、可靠、穩定運行。
(四)新能源汽車。鼓勵我省現有汽車生產企業,圍繞純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動力等國家扶持發展方向,不斷提高研究開發水平,大力開展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規劃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基地,帶動環保動力電池、節能電機、汽車電子等汽車零部件及相關產業發展。
專欄12: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高性能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質材料的製備技術,大容量鋰動力電池成組技術,高效節能電機,穩定高效的電動控制系統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
積極爭取國家新能源汽車牌照,擴大純電動、混合動力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和其他多功能車的生產規模,培育新能源汽車整車骨幹企業,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
制定出台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強化財政補貼引導,繼續開展新能源客車的示範推廣,規劃建設標準化充電站、加氣站等基礎設施。
(五)節能環保。加大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力度,積極開發節能環保新產品,拓展節能環保產品示範推廣領域,重點發展節能技術及裝備、環保技術及裝備、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及裝備;推進環境服務業加快發展,為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提供保障。
1.節能技術及裝備。鼓勵企業結合市場需求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加快突破高效節能鍋爐、電機及拖動設備、餘熱余壓利用、高效綠色照明、節能監測等一批節能新技術和新裝備,為全省節能減排提供技術裝備支撐;加大餘熱余能利用、能量系統最佳化、建築節能、節能機電、綠色電器、照明器具建材等節能新產品推廣套用力度;積極創新能源管理模式,推行契約新能源管理新業態,以制度變革推動節能目標的實現。
2.環保技術及裝備。圍繞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目標,以解決危害民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中心,加大技術創新和集成套用力度,推動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險廢棄物處理等的開發和產業化。積極鼓勵研究開發“三廢”綜合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提高環保產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成套能力,加大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示範推廣力度。實施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對鋼鐵、發電、焦炭、化工、造紙、印染、發酵等重點行業的環保設施進行技術改造,促進污水、廢氣以及固體排放物的回收處理和綜合利用。
3.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及裝備。圍繞減量化、再製造、資源化、零排放和產業連結等新技術,重點在化工、機械、建材、冶金、有色等行業實施共伴生礦資源、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製造、資源再生利用及餐廚、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循環利用示範工程,積極推廣工業餘熱、工業廢水、高爐煤氣、廢舊設備等資源的循環利用新技術,示範推廣循環經濟關鍵裝備,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專欄13:節能環保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燃煤工業窯爐改造技術,鍋爐等離子點火技術,工業餘熱余壓利用技術,建築節能改造技術,電機系統節能控制及改造技術,熱電冷等聯產聯供技術,垃圾分選、破碎、生化脫水等預處理和綜合處理技術與裝備,城市及農林固體廢棄物處置及能源利用技術,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複合材料、工程結構製品等技術及設備,電廠粉煤灰及煤矸石、冶金廢渣、低品位礦及尾礦廢渣、建築廢棄物等資源回收與綜合利用技術,貴金屬資源二次高效回收利用技術,危險廢棄物處置技術及設備,機電產品再製造技術等,加快示範推廣,促進產業化。
(六)新醫藥和生物產業。面向健康、糧食、環境等重大需求,以新醫藥、生物育種、生物製造為重點,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產業化,促進產業集聚,打造生物經濟強省。到“十二五”末,醫藥製造業產值力爭達到4500億元,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1.新醫藥。針對市場需求,根據我省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基礎和特點,以生物技術藥、化學創新藥、現代中藥、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為重點,開發生產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附加值高的創新藥物,同時重視對通用大品種藥物、重大非專利仿製藥物的開發生產,加快建設以山東國家綜合性新藥創製大平台為核心,以魯中(濟南、淄博、濰坊)、魯南(濟寧、棗莊、臨沂、菏澤)、半島(青島、煙臺、威海)等三大新醫藥產業聚集區為重點的新藥創新體系,推動新醫藥產業上規模、上水平。
專欄14:新醫藥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
突破高效生物反應器、高密度培養、大規模高效分離等關鍵技術,開發生產基因工程藥物、抗體藥物、多肽藥物、核酸藥物、新型抗生素、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等一批生物技術藥物;突破綠色合成、手性拆分、晶型製備等關鍵技術,開發生產一批以手性藥物、合成與半合成化學藥物為重點的化學創新藥物;加強近紅外光譜、線上控制、指紋圖譜等關鍵技術的集成套用,開發生產一批重大創新中成藥,建設一批道地藥材標準化種(養)殖基地;突破智慧型化、小型化、精確化關鍵技術,開發生產一批新型診療設備、生物醫學材料、生物晶片以及醫學信息技術系統等。
2.生物育種。抓住國家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規劃和轉基因重大專項機遇,依託我省優勢育種企業和科研機構,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種、細胞工程、染色體工程、航天輻射育種和雜種優勢等生物高技術為先導,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農林牧漁優良品種,進一步強化在全國生物育種領域的特色和優勢,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生物育種基地。
專欄15:生物育種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
加強分子生化標記、轉基因、遠緣雜交等關鍵技術的套用,培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抗除草劑、抗病蟲害、抗逆的重要農作物良種;加強基因圖譜、分子遺傳標記、克隆等關鍵技術的套用,培育一批優質畜禽新品種;加強先進育種技術的集成套用,培育推廣一批優質、耐儲運、抗病蟲害的蔬菜、水果專用品種;加強組織培養、轉基因等關鍵技術的套用,培育一批速生豐產優質林木和名貴花卉新品種;加強生物工程快速育種和繁育技術的套用,選育一批抗逆性強、品質好、生長快的水產新品種。
3.生物製造。充分發揮我省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和工業發達優勢,套用優良菌種選育、生物發酵、線上控制、高純度過濾、新型節能環保等先進技術,加強技術集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努力實現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微生物製造和生物基材料兩大新型產業,儘快實現由生物製造大省到強省的跨越。
專欄16: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
加強酶工程、基因工程、代謝工程、微生物分子選育等先進技術的套用,開發生產新型半纖維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新型酶製劑產品以及高附加值胺基酸、核苷、有機酸和多元醇系列新型微生物發酵產品;重點突破高效生物反應器、大規模高效分離等關鍵技術,開發生產聚乳酸、聚對苯二聚酸丙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基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羥基烷酸酯、聚胺基酸類和生物多糖類等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以及1,3-丙二醇、乳酸、丁二酸和琥珀酸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
(七)海洋開發產業。抓住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精細化工等海洋開發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與專業分工,培植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帶動能力強的海洋優勢產業集群,建成集海洋科技開發和資源勘察、海洋資源綜合利用和高端裝備製造於一體的全國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1.海洋生物產業。加強海洋生物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重點發展海洋藥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妝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系列產品,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把膠東半島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海洋生物產業基地。
專欄17:海洋生物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
加強基因工程、生物提取與合成、超臨界、膜分離、納米技術等關鍵技術集成,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開發生產治療腫瘤、感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愛滋病、老年性疾病等系列海洋藥物;以藻類、貝類、低值魚類、棘皮類等海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開發以海洋不飽和脂肪酸、甲殼素、蛋白質、糖類和傳統海洋藥用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為主要成分的系列海洋健康食品、功能食品和化妝品;以海洋生物提取的殼聚糖、海藻多糖、膠原蛋白等資源為主,重點開發綠色無毒、可生物降解的醫用生物材料、藥物載體、表面活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2.海洋工程裝備及高端船舶製造。按照自主化、規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發展要求,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監測、海洋工程建築等領域為重點,建設國家海洋設備檢測中心,在沿海地區合理規劃布局一批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項目,把膠東半島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海洋裝備製造業基地。
專欄18:海洋工程關鍵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重點
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重點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臨港機械、海水淡化、海洋電力、海洋儀器、海洋勘測海底布纜等裝備以及重載貨櫃、大噸位客貨滾裝、豪華遊艇、郵輪等特種船舶及船用配套產品;加強聲、光、電等多學科集成優勢,開發特異靈敏耐腐蝕的各類感測器、海洋環境聲學探測技術裝備、海洋突發性污染災害事故應急監測攜帶型快速測定儀、海洋遙感技術裝備等,實施以海洋水文預報、海況預測預報、海底通信及現代海洋觀測為主的“數字海洋”工程。
3.海洋精細化工產業。以大型企業為龍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突破海水提取綠色生產工藝,加快發展以海水淡化、鹽化工一體化等為主的海水綜合利用工程,積極發展以海洋無機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系列產品為主的海水化學新材料產業,完善現代海洋化工產業鏈,逐步形成以高端產品為主的產業新優勢,建成我國重要的海洋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4.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積極開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風能區劃及發電技術集成創新和轉化套用。加快推進萬千瓦級潮汐電站、百千瓦級波浪和海流能機組技術及相關設備的產業化,鼓勵開發溫差能綜合海上生存空間系統,推廣套用海洋生物質能技術,建設海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試驗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八)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充分發揮我省良好的裝備製造產業基礎,以大企業為龍頭,加快發展數控加工裝備、軌道交通設備、通用航空裝備和石油裝備,加大重大技術攻關力度,促進我省高端裝備製造業變大變強。
1.數控加工裝備。加快突破工具機主機設計等關鍵技術,提升整機和關鍵功能部件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重點研發生產多功能臥式(立式)數控工具機、車鑽銑磨複合加工中心車床、數控專機生產線、大型壓力加工成套設備及智慧型伺服刀架、高速精密電主軸、磨具磨料等數控工具機配套功能部件。發展工業機器人等數控加工裝備,提升智慧型化控制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專欄19:數控加工裝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研發突破高精密車、銑數控工具機,車銑複合工具機,重型、超重型數控工具機,數控特種加工工具機,高速切削刀具,大型數控鍛壓工具機及生產線,新興工業機器人及其在自動化生產線的套用,面向殘障人員、無障礙行動的輔助機器人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加快推進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形成包括主機、控制系統、關鍵零部件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
2.軌道交通設備。圍繞“高速載重、安全經濟、快捷便利、節能環保”的發展目標,突破空氣動力學分析、牽引傳動與制動、運行控制、軌道結構、關鍵材料及部件等關鍵技術,繼續做大做強重載貨車,開發新一代更加舒適安全的高速列車、新型捷運和輕軌機車等軌道交通裝備。支持配套企業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提升關鍵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的開發生產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設備研發生產基地。
3.通用航空裝備。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機遇,圍繞航空技術研發、產品研製與產業化、市場開拓與服務,引導通用航空設備、航空維修和服務業全面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的通用航空裝備研發、製造和服務基地。
4.石油裝備。面向國內外石油鑽采技術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大力發展高端裝備產品,增強我國陸地和海洋深部石油的鑽探開採能力,提高二、三次石油開採的採油率,建設全國重要的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基地。
專欄20:石油裝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重點
加快研發深海半潛式鑽井平台、複雜深井鑽井技術及裝備、氣體鑽井技術及裝備、膨脹管技術及裝備、三次採油技術及裝備等大型化、深海化、專業化油氣裝備和技術,加快推進新型石油勘探、鑽井、採油、集輸等系列產品的產業化。
五、重點工程
(一)創新能力建設工程。立足全省實際,持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著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是抓好海洋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國家級新藥研發綜合大平台、量子通信研究院、超算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設,爭取新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十二五”期間爭取新建50家國家級平台,支持50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參與省部共建,新建500家省級平台。二是繼續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包括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在內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增強全省創新資源的共用共享能力,提升整體創新的效率和水平。
(二)產業集聚發展工程。順應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加快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向園區和基地集聚發展。一是充分發揮現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載體作用,逐步把高新區建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園區。二是調整最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各類園區的產業布局,推行“園中園、區中區”模式,著力打造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三是發揮現有高技術產業基地的作用,打造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四是依託大型骨幹企業集團,按照全產業鏈模式,帶動中小型關聯企業加快發展,形成專業性強、規模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
(三)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積極落實“人才強省”戰略,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理念,著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專家、創新型團隊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是實行高層次人才無障礙引進政策,積極引進“千人計畫”、“萬人計畫”和“泰山學者”等各類高端人才。二是加大對基礎性人才的培訓力度。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加強對企業在職人員和當前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培訓。三是創新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引導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實行股權、期權、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促進各類人才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
(四)新興市場培育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國際國內新興市場的支撐。一是結合我省實際組織實施重大產品套用示範工程,制定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推廣套用計畫,選擇處於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市場機制難以發揮的重大技術和產品,有序開展套用試點示範,引導消費模式轉變,帶動產業發展。二是建立寬鬆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制定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門檻,適時調整政府採購目錄,優先採購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生物製品、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品,積極推廣契約能源管理、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業模式。三是建立市場信息發布制度,及時發布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信息,引導企業主動規避貿易壁壘、匯率波動等風險,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組織保障。加強組織協調,建立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門聯席會議,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建立科學決策機制,成立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強化規劃引導,科學分解規劃的各項任務目標,加強與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銜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政策引導,合理配置人才、資金、土地等各類要素,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綜合效益;建立考核制度,儘快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工作,加強形勢分析與監測,定期檢查,及時督促,確保各項政策措施、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1.大力發展民間投資。落實增加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擴大融資渠道,建立健全有利於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台,鼓勵民營企業加大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快技術改造升級,促進民營企業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
2.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著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深化產學研結合,以企業為主導,通過技術轉讓、參股等多種方式,引導大學、科研機構主動與企業建立緊密的經濟、科技合作關係,形成資源共享、技術共創、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新機制。
3.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審批、財稅、投融資、土地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資源最佳化配置。
(三)深化開放合作,拓寬發展新空間
1.強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完善合作機制,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國外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到我省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設立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究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省級科研課題和重大專項;鼓勵海外人才攜科技成果到我省進行產業化;吸引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和國際知名專家到我省兼職。
2.提高利用外資產業技術水平。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更多的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外商到我省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著力引進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到我省投資創業;鼓勵外資企業到我省設立合作基地和產業園區;大力發展軟體、醫藥等服務外包產業。
3.開展全方位的國內合作與交流。積極推動國家級科研院所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和分中心。鼓勵國內各研發機構申報和參與我省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促進省內外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加強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等地區和城市的對接與合作。
4.支持企業跨國經營。鼓勵我省企業到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通過境外收購、設立研發機構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國際創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運用先進的研發手段,不斷開發先進技術和產品,培育國際品牌,為國內企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支撐。支持我省高技術企業到境外開發戰略資源,設立海外生產基地,建立全球行銷網路,拓寬發展空間,提高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組織企業聯合走出去,參與國家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建立健全我省境外投資企業信息庫,定期發布相關信息,為省內企業境外投資和開展合作提供服務。
(四)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強產業發展動力支撐
1.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省級財政進一步最佳化現有專項資金支出結構,每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不少於10億元,重點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業化示範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培育等。各地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配套聯動的資金投入機制。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現有稅收優惠政策。
2.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引導商業銀行調整最佳化信貸結構,積極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新模式。每年篩選確定一批省級項目、重點產業鏈和重點產業基地,主動與金融機構對接,爭取更多的信貸資金扶持。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的扶持,鼓勵政策性信貸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進一步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引導設立一批專業擔保公司,擴大擔保資金總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3.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境內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到主機板、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上市。選擇一批信用等級高、還本付息能力強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或區域聚集企業發行企業集合債和集合票據。鼓勵非上市企業充分利用場外交易市場進行股權交易,完善發展全省統一的股權場外交易市場,推動一批高風險、高收益、尚不具備上市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融資。
4.加快推動創業投資發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特別是積極爭取設立中央財政參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市、區)設立地方財政參股的創投基金。鼓勵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吸引央企、民企、外資等各類社會資本在我省設立創投基金,助推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5.實行優惠的土地政策。各級政府應優先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供地,對屬於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6.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依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發揮優質資源富集的優勢,儘快建成國內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以各類園區和基地為載體,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向園區集中,避免盲目布局、重複建設。培植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技術先進、配套發展的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產業鏈條,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式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