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

山東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 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共蒐集資料420萬字。2002年3月完成初稿,6月評議,10月完成送審稿,2003年11月正式出版發行,分上、下兩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
  • 始於:1982年
  • 冊數:上、下兩冊
  • 總計:46章236節
基本簡介,歷史溯源,

基本簡介

本志上起1840年,下迄1990年,個別內容有上溯或下延。大事記寫至2002年5月底。本志除概述、附錄和編後記外,設機構、出口貿易、進口貿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山東革命根據地對外貿易、國外(地區)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沿海經濟開發區和開放區、對外經貿交往、對外貿易口岸與運輸、出口商品倉儲與包裝、外經貿管理等11篇,篇下設章節,總計46章236節。

歷史溯源

山東對外經濟貿易活動歷史悠久,從秦朝開始就有民間國際貿易往來。到了宋朝,在密州板橋鎮設市舶司,管理進出口貿易。板橋鎮成為山東進出口貨物集散地。清朝初期,國外商品輸入山東。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山東成為資本主義各國傾銷商品的主要市場。 20世紀初,草製品、土產品和礦產品出口增長,煤、汽油等進口逐步增加。隨著日本對山東的掠奪和經濟控制,山東進出口呈畸形發展。從北洋軍閥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一些鼓勵民族工商業發展的措施使外國資本進入山東的速度減緩;國民黨政府採取措施,限制解放區的物資流通,影響了山東的進出口額。正由於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對外貿易,山東從1864年到1949年,只有13年為貿易出超,其餘年份均為貿易入超。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出口額大幅度增長。尤其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畫,到1957年,外貿關係發展到55個國家和地區。從1957年始,山東對外貿易全部由國營對外企業完成,一直持續到1978年。1950~1978年累計出口額僅58.7億美元,對外貿易總體上發展緩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山東外貿體制改革在下放經營權、改革貿易形式、利用外資等方面逐步展開。從1984年起,山東進入了以開放促開發階段。隨著青島、煙臺成為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逐步形成。1988年,山東確立了“東部開放,西部開發,東西結合,共同發展”的方針,同時實行了政企分開,擴大對外貿易自主權,改進外匯管理體制,實行工貿、技貿、進出口結合等措施,並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資的各項政策,促進山東對外經濟貿易發生巨大變化。進出口方面,1950年出口商品收購值9557萬元, 出口創匯值3497萬元,進口值652萬美元,1990年分別達到114.5億元、34.96億美元、6.94億美元,出口商品由建國初的幾種發展到1500多種。進出口商品結構上,建國初期出口產品以原料性產品和土特產品為主,到1990年形成了以工礦產品、輕紡產品為主的結構;建國初期只進口原料性商品,80年代末以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為主。貿易市場上,建國初期主要與蘇聯、東歐國家和港澳地區有貿易往來。 到1990年山東與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往來關係。利用外資上,從建國到1978年以前基本沒有外資輸入。1979~1990年各種形式的利用外資項目遍布山東。 這期間累計批准利用外資項目2542個,實際利用外資11.23億元。同時對外經濟合作也不斷發展, 1982~1990年共簽定對外承包契約260份,完成營業額7551萬美元。外經貿的迅速發展已成為山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該志獲2005年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