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

《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經省政府同意,由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18年5月12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
  • 發布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時間:2018年5月12日
計畫發布,計畫全文,

計畫發布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的通知
  
魯政辦發〔2018〕17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5月12日
(此件公開發布)

計畫全文

山東省國民營養計畫(2018—2030年)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7〕60號)精神,切實做好全省國民營養工作,進一步提升全省居民營養健康水平,加快推進健康山東建設,制定本計畫。
一、總體目標
(一)到2020年,營養工作制度基本健全,省、市、縣營養工作體系逐步完善,基層營養工作得到加強;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快速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日益豐富;營養健康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營養不良狀況明顯改善,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普及,居民營養健康素養明顯提高。實現以下目標:
1.降低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控制在4%以下;孕婦貧血率下降至7%以下;老年人群貧血率下降至10%以下。
2.孕婦葉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達到85%以上;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控制在6%以下。
3.農村中小學生生長遲緩率保持在5%以下,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減緩。
4.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5.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
(二)到2030年,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食物營養健康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更加豐富;“網際網路+營養健康”的智慧型化套用普遍推廣;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進一步提高,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實現以下目標:
1.進一步降低重點人群貧血率。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保持在4%以下;孕婦貧血率控制在6%以下。
2.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再提高10%;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下降至5%以下。
3.進一步縮小城鄉學生身高差別;學生肥胖率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4.進一步提高住院病人營養篩查率和營養不良住院病人的營養治療比例。
5.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2020年的基礎上繼續提高10%。
6.全省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較現有水平降低20%,人均每日油攝入量控制在30克左右,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營養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建立各級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開展營養法規、政策、標準等的技術諮詢和指導,為科學開展營養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不斷完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結合實際開展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進一步健全我省國民營養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家營養健康標準制(修)訂工作。實行食品安全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制度,鼓勵、引導食品生產企業制訂並執行嚴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營養健康企業標準。(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二)完善營養能力體系建設。
提升營養科研能力水平。開展全省居民總膳食研究,組織全省中小學生、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開展食品營養基因組學、重點人群營養健康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省級營養與健康科研能力建設,以省級和市級營養專業機構為基礎,創建國家區域性營養創新平台。(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分工負責)
加大營養人才培養力度。統籌推進專業營養人才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工作,加強各級營養專業機構人員隊伍建設,加大對臨床醫生、集中供餐單位配餐人員等的營養培訓力度。加強營養、配餐等人才培養,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稚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營養專業人員。鼓勵支持社會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培訓。(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分工負責)
(三)提升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水平。
開展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監測。綜合考慮地域、經濟、飲食習慣等因素,科學設定調查點,定期開展全省居民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狀況監測,調查分析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身體健康水平等,進一步掌握全省居民膳食和營養健康等情況,為制定營養健康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實施居民營養改善計畫,開展食物營養功能評價研究,指導居民科學合理膳食,最佳化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教育廳配合)
開展食物成分監測與評價。定期開展人群主要消費食物及地方特色食品成分監測,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病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數據,進一步掌握人群膳食結構、營養水平和飲食風險等情況。健全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將所有相關公立醫療機構納入監測範圍,分析影響人群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因素並採取有效干預措施。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組織全省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研判和膳食營養素攝入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南提供依據。(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畜牧獸醫局配合)
加強碘營養監測與干預。開展全省飲用水、食品含碘狀況調查,定期監測人群碘營養狀況、碘缺乏和水源性高碘病情及防治措施落實情況,不斷調整干預措施。發揮食鹽生產、批發企業的供應保障作用,加強食鹽市場監管,同時滿足特定地區、特定人群非碘鹽消費需求,實施精準干預。(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四)增加營養健康食品供給。
擴大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生產。充分發揮我省農業科學研究優勢,加大省級農產品特色優勢區建設,提高優質農產品營養水平,不斷豐富民眾“菜籃子”。建立營養型農產品推廣體系,推進“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和“海上糧倉”建設,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建立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在主要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發揮我省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端海洋食品產業,增加優質營養海產品供應。(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林業廳、省畜牧獸醫局分工負責)
大力發展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結合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推動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創新升級,構建以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品產業體系,促進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協調發展。培育推廣生物強化作物新品種,強化對主食類加工產品的營養科學指導,針對不同人群需求,著力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全穀物營養食品、低血糖指數食品,改善人群微量營養缺乏狀況。控制反式脂肪酸的使用,推動低鹽、低糖、低脂食品生產開發,控制高鹽、高能量、高脂肪飲食,提高低鹽、低糖、低脂食品占同類食品的比例。加快健康食品生產開發,重點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海洋食品等健康食品。全省創建瓜菜、果品、食用菌、中草藥、糧食、油料等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000家。(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倡導綠色、健康、美味的餐飲理念,推動餐飲服務單位配備專(兼)職營養配餐人員,推行實施營養成分標識。進一步改造傳統烹飪方式,研發營養健康型烹飪模式。根據不同地區人群營養需求與地域食物資源特點,開展營養均衡配餐系統性研究。加快推進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示範建設,以托幼機構、中國小、社會福利機構為重點,在全社會逐步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積極創建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實施中央廚房建設工程,為學生、老年人、孕產婦、慢性病人等各類人群提供營養均衡的配餐。實施全省“明廚亮灶”工程,繼續推廣“尋找笑臉就餐”活動,為人群提供營養健康就餐選擇。(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實施營養主食、雙蛋白工程等重大項目。開展傳統米、麵製品營養強化產品研發。圍繞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閒及功能型產品需求,開展營養主食的示範引導。加強基礎研究,創新加工技術和工藝,推廣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的重點產品。(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推動食品加工營養轉型。積極開展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適時出台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適應營養健康需求,研究改良傳統魯菜。鼓勵食品加工工藝營養化改造研究,降低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損耗,避免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研究分析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五)積極開展傳統食養服務。
提供傳統食養指導服務。研究制定全省居民食養指導方案,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及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開展食養指導,著力提升居民食養水平,引導養成符合我省居民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體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拓展傳統食養指導服務範圍。充分利用我省中醫藥名家、技術特色優勢,堅持養生健身、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諮詢和調理等技術支持,積極開展中醫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服務。加強中醫養生保健宣傳引導,推進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開展“中醫中藥齊魯行”活動,普及中醫藥知識、養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引導居民自覺將中醫藥養生融入健康生活。(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體育局分工負責)
加強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將傳統養生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納入監測範圍,及時開展安全性評價,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深入調研、發掘傳統養生食材,加強對傳統製藥、鑑定、炮製技術及老藥工經驗的集成研究,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爭取納入國家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名單,增加傳統養生食材供給。開展傳統養生食材資源普查,建設省級養生食材資料庫和信息共享平台。(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分工負責)
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研發及產業升級換代。大力培育發展傳統食養與中醫藥健康、營養學、體育健身等相互融合的健康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打造獨具規模的傳統食養產業。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具有較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食養產品。開發利用我省豐富的海洋與漁業資源、中草藥資源,打造具有山東特色、國內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保健食品、特醫食品產品。(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業廳、省海洋與漁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省體育局分工負責)
(六)開發利用營養健康基礎數據。
實現營養健康數據共享共用。加強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依託山東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台和山東省人口健康信息資源綜合平台,構建信息共享與交換機制,推動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衛生、教育、體育等信息數據資源共享,實現國家、省、市三級縱向互聯,各領域子系統橫向互通。充分發揮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信息資源優勢,推動“網際網路+營養健康”服務發展,大力發展以營養健康為導向的信息技術產業。(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教育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農業廳、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配合)
加強數據分析和智慧型套用。建立省級營養健康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實現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促進多領域數據資源創新套用。綜合分析與挖掘多領域數據,開展數據分析套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持模型,建立基於整合型大數據驅動的服務體系,支持業務集成、社會服務、部門協同和科學決策,為政府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提供有力支撐。(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體育局、省統計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配合)
加快發展信息惠民。促進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研發集營養、運動和健康等信息於一體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大力發展個性化、定製化的營養健康信息產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運動健康指導移動套用等,不斷提高健康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可及性。(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衛生計生委、省體育局分工負責)
(七)大力開展營養健康知識宣教。
加大營養健康科普信息宣傳力度。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隊伍建設。結合我省食物資源、飲食習慣和傳統食養理念,制定適合不同人群特點的膳食指南,滿足不同群體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創新營養健康知識宣傳形式,建立免費共享的營養、食品安全科普信息平台,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定向、精準地傳播科普信息。發揮輿論的正向引導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避免營養信息誤導。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為公眾解疑釋惑。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科協分工負責)
建立營養健康科普宣教常態化機制。認真組織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20”全國學生營養日、“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等活動,推進營養健康科普宣教常態化。推動將國民營養、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納入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考核指標。抓好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範工作場所建設,打造一批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小屋等。(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科協分工負責)
(八)實施營養健康重大行動。為進一步改善孕產婦、嬰幼兒、老年人、患者、學生等重點人群營養狀況,優先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學生營養改善行動、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臨床營養行動和吃動平衡行動等5項重大行動,採取多種措施滿足特定人群營養改善需求,改善重點人群營養狀況。同時,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升運動人群營養支持能力和效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國民營養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將國民營養計畫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評,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各級衛生計生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全省國民營養工作。
(二)落實經費保障。積極發揮經費投入的保障和引導作用,逐步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經費投入,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國民營養領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續經費投入機制,保障國民營養工作順利開展。
(三)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移動客戶端等全媒體渠道,加大對國民營養計畫的宣傳力度,大力倡導營養健康生活理念。定期組織專業機構、行業學會、協會等,深入基層進行科普宣傳,傳播營養健康知識,普及營養健康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共建共享營養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圍。
(四)強化監督管理。各市和省有關部門要把促進國民營養作為重要任務,建立健全工作評價機制,定期開展監測評估。省衛生計生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開展專項督查,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情況,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