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微山南陽古鎮

山東微山南陽古鎮

山東微山南陽古鎮,是微山湖中間的一個小島,古運河從鎮上經過,康熙、乾隆下江南時曾在鎮上歇息,至今留有康熙御宴房、皇帝下榻處等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微山南陽古鎮
  • 地理位置:于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境內
  • 著名景點:康熙御宴房
  • 類別:人文景觀
南陽古鎮簡介,南陽的歷史篇章,

南陽古鎮簡介

南陽古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境內,在微山湖這個北方水鄉里,由於京杭運河穿湖而過,所以,就在這狹長的湖面上伴河形成了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運河四大名鎮之一)-南陽古鎮。她是有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500米的主島和多個自然的小島組成的,周圍碧水環
抱、運河從中間穿過、小巧玲瓏、猶如一副美麗的水墨畫。
在明、清時期,在這個湖中的小小陸地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見日,雨天不漏水"的說法,曾經吸引、雲集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商賈、名門,造就她的空前繁榮,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從這裡經過南下,並留有很多歷史遺蹟。現在,這裡依然保持著水鄉特有的歷史、自然風貌;小鎮四面環水,小橋跨過運河,出門就可看見湖水,人們以船代步、為家;青青的石板路、長長的門板房、幽深的街巷依然保持著那份古樸;周圍綠水、垂柳、荷花環抱、清風習習,是人們難得的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夕陽斜暉夕陽斜暉

南陽的歷史篇章

在《史記》中,幾處提及"齊之南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越王曰"願魏以聚大梁之下,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史記.魯仲連列傳》載: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以為亡南陽之害小。在《孟子.告子下》載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雖有南陽,然且不可。"可見在戰國時期,今之南陽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楚、魯兩國均想爭之,據此推算,南陽的歷史至少有2200多年。從秦漢兩晉,迄於隋唐由於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洼,自古有沛澤之稱,泗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南陽常有水患,加之戰亂,一度造成南陽人煙荒蕪,這一歷史階段的南陽沒有史料記載。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東境內的運河由西而東遷,引汶泗二水至濟寧,再南北分流,南下順天然的泗水下流,過南陽,經徐州南達江淮,到了宋代南陽已成為泗水岸邊的較大村鎮。公元1278年,文天祥經南陽鎮作《發魚台》,稱南陽鎮周圍為泗郊鎮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開濟州河時,建南陽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元至順二年(1331年)在與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便有了名氣。到了明代中期,南陽已成為古運河畔四名鎮(另有夏鎮、鎮江、揚州)之一,鎮名可見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覺寺碑文》。南陽鎮由陸地變成湖中之島是在清初。數十年間,南陽這座興旺的運河碼頭和集鎮,經常處於南北逆流的不斷侵襲和威脅之中,時而被圍困,時而被水淹,迫使當地地勢不斷提高,以免遭沉沒。南陽鎮終於在昭陽湖、獨山湖與南陽湖的銜接處,四面環水地存留在運河兩堤上,以寬闊的運河河面為"街面",顯現出她獨特的自然景觀。
南陽鎮,曾有皇宮所、皇糧殿、關帝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不沾地旗桿等30多處名勝古蹟,1939年日寇進南陽,大多被毀,魁星樓、楊家牌坊在"文革"期間毀掉。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陽建河橋暑、管河廳和閘官廳,清政府曾在此設守備、管河主簿專管防務、監運稅收,管理運河水閘、接送保護皇糧。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經南陽,常常在此停居數日,因南陽鎮所處的南陽湖為京杭運河的中部,又因南陽鎮北去濟寧南去夏鎮均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運新渠"開通後,南陽鎮成了水上運輸和商品交易的交匯點和重要的商埠碼頭。來自南方載滿絲竹白米的漁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來相接,檣桅林立,篷帆遮日。特別是每年從江南船運的100萬擔皇糧經此地北運京城,南來北往的船隊,都停船夜泊在這裡,得水運之便,南陽鎮飛速繁榮,民國時期,整個鎮容保留著清代的模樣,鎮內東西、南北兩條大街,還有牌坊、井子、西魚市等小街和東西南北四處商埠碼頭,鎮上房屋多系青石磚瓦和木質結構的古式建築,有酒樓、茶莊、糧行、客棧、鹽店,還有綢布店、當鋪,商店林立,字號顯赫。熙來攘去的人中,響著軟軟的吳語、硬硬的山東話、道白韻味的京腔,南陽豐富的水產品隨之運往各地,附近物資了在此聚集中轉,時有"小濟寧"之稱。京杭運河的拓寬通航、南北北調工程的實施,為南隉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旅遊開發、水產品加工、港口建設、中華壽桃及中花材深加工為為眾多商家投資興業的熱點。
南陽古鎮南陽古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