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山東八角鼓(青州八角鼓)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曲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乾隆年間
  • 認證時間:2006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相關製品及套用,

簡介

清代中葉,旗兵們征戰沙場,浴血奮戰,為鼓舞士氣而高唱岔曲。他們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種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說唱形式竟然會打動清朝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繼而轟動京師,然後又機緣巧合地流傳至青州,並歷經200多年,保存至今。這種說唱形式就是滿族八角鼓。
清朝中葉八角鼓這一曲種沿運河南下傳入山東。由於青州八旗原由駐京八旗抽調而來,八角鼓便最早傳入青州北城,成為八旗民兵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一直久演不衰。青州滿族八角鼓藝術最為繁榮的時候,青州滿族居民幾乎人人會唱,而且帶動了整個山東滿族的說唱表演。它承載著青州滿族特有的藝術理念,也是青州滿族人民重要的思想寄託。青州北城會唱八角鼓的有男有女,有兵有民,均為自我娛樂的“票友”。每逢出師凱旋,新官上任,喜慶節日,北城便有演唱活動。

歷史淵源

關於八角鼓的歷史淵源,有關學者認為滿族的太平鼓(也叫單鼓)是由薩滿教跳神演化而來的;而八角鼓的形成又與太平鼓有關。不過,單鼓向舞蹈方面發展;而八角鼓則由演唱民歌衍化成為說唱藝術。
另外一個傳說:清乾隆年間,藏族少數部落中的首領叛亂,阿桂將軍領兵平定大、小金川。這次征戰時間拖得很長,八旗兵遠離家鄉,思念故土,在軍營中常演唱一些家鄉小調自娛自樂。有的人把軍中生活和打仗的事編成新詞,打著八角鼓演唱,得到阿桂將軍的獎賞。其中有個軍士名字叫寶恆,號小岔,唱得最好,因而八旗鼓也取名叫“岔曲兒”。阿桂將軍班師還朝時,八旗兵高唱岔曲兒,轟動京城,當時人們稱之謂“鞭敲金蹬響,人唱凱歌還”。後來每逢節假日或喜慶宴會,兵丁們便常聚在一起,演唱八角鼓自娛自樂。因為清廷曾明令禁止士兵登台演戲,於是有的大臣奏本說阿桂的士兵有傷風化。乾隆帝召見阿桂將軍詢問,阿桂說士兵唱的是得勝曲,歌頌的是“康乾盛世”。乾隆讓寶恆等人入宮演唱,聽後不但沒怪罪,反而對它大加讚賞,當即下令內廷禮儀官製造八角鼓,讓宮內太監也學習演唱;同時,還給寶恆等人簽發了“龍票”。官兵們如獲至寶,把它懸掛在排練場所,後來這種場所便叫“票房”,凡在票房活動的人都叫“票友”。從此後,八角鼓作為說唱藝術,便在八旗兵民中和北京城內興盛起來。

基本內容

“八角鼓”是滿族的傳統說唱藝術,它是由伴奏樂器有八隻角而得名的。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鼓框系木製,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徵滿族的八旗,每個角與角之間嵌2片小鈸,象徵八旗16佐。鼓外一端系杏黃色絲繩雙結紐,下垂兩股穗子,表示谷生雙穗,喜慶豐收。由於演唱者所屬各旗旗色不同,穗子的顏色也隨之而異。演奏時,最早是演員打著八角鼓獨唱,左手持鼓,右手彈擊,鼓的演奏技法分為:搓、拍、搖、簸、彈、挑等。彈擊鼓面與搖震鼓身相結合,發出的聲響製造氣氛,配合演唱,使之聲情並茂,獨具特色。

基本特徵

八角鼓最興盛時,除獨唱、群唱外,還有長篇書和扮演成角色,近似小戲的拆唱。曲牌有:羅江怨、太平年、尖尖花、反盪調、寄生草、軍樂歌等三十幾種,多由民歌衍化而來,但又京腔京韻與民歌完全不同,它好聽、上口、易學、有說有唱,深受滿族民眾喜愛。不過有些牌子曲後來失傳了。長篇書有《秦瓊救駕》《狸貓換太子》等幾十部,多數為其他曲種的移植作品。中短段有些為八旗知識分子創作,內容多為風花雪月,寫景抒情,或花名藥名,有的作品人物故事兼有。其中,《醉歸》和《隱士詞》,較有八旗兵民的生活特色。

相關製品及套用

據北城老人們回憶和文字資料記載,青州滿族八角鼓曲目:
中短段:《掐葡萄》、《逛清明》、《農家樂》、《山景無邊》、《踏雪尋梅》、《百花名》、《百藥名》《秋、冬、花、月》、《十二月》、《大姑娘要婆家》、《青州四大景》、《醉歸》、《吳月霞上墳》、《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焚稿》、《隱士詞》、《風雨歸舟》、《打漁殺家》、《醉打山門》、《單刀赴會》、《尼姑思凡》、《馬前潑水》等。
長篇書:《四郎探母》、《林沖發配》、《武松傳》、《白蛇傳》、《野豬林》、《秦瓊救駕》、《狸貓換太子》、《高懷德賣女》(包括入府、投軍、拷童、榮歸)、《十八國臨潼鬥寶》、《轅門斬子》、《瓦崗寨》、《紅梅閣》、《杜十娘》等。隨著老人的逐漸離世,長篇書已經失傳,現在只保留部分短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