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碧城工業區下轄村)

山口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碧城工業區下轄村)

山口村,屬於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碧城工業區。西山口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5公里,地處東經121°13′,北緯36°45′。東臨長山,西靠招虎山大河,北與招虎山相望。周圍村莊分布密集,東北靠岱格莊,北臨高家泊村、肋埠村,西接埠南村、嵩潛村,南連鞠家庵村,緊靠乳即一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隸屬碧城工業區。 全村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131戶,360人,有鄭、闞、侯、孫、劉、常、張、趙、邢、楊等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口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城區東5公里
  • 面積:3.6平方公里
  • 人口:360人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鄭姓由“小雲南”遷來建村。因村處玉皇頂和長山交叉處,故命村名山口。後,另一支鄭姓來此定居。清末至民國時期,先後有闞、侯兩姓因家鄉災荒而到此做長工定居。 均為漢族,其中絕大多數是鄭姓。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2.6萬元,人均收入285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2萬元,人均純收入2992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9.5%、5.2%、45.3%。

大事記

1851-1860年鄭姓先祖為防禦徐州來的捻軍,帶領全村人在長山頂峰,用上千斤的巨石徹成高大城堡,圍牆長達七八百米,據此同捻軍對抗。城牆遺址至2017年還殘留近百米。 1933年春山口村村民鄭澤,因其牛觸壞了國民黨東村區區長修匯川長山山麓的祖墳石碑,修匯川強迫鄭澤一家雇用多名道士,16人抬大喪輿,披麻戴孝,遊街路祭,為修家重立新碑。由此,鄭澤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1942年11月21日日軍進行膠東拉網大掃蕩,全村民眾在區幹部的帶領下,夜間衝出敵人的包圍,轉移到招虎山一帶。村民鄭順章被敵人抓去。 1947年7月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同年11月至12月10日全村人民全力支援解放軍十三縱隊對國民黨五十四師的圍困戰。村民自覺把自家的門板、衣箱等送到前沿陣地,修築工事;民兵送彈藥,青婦隊搶救傷員。戰鬥結束,十三縱隊贈予山口村一面錦旗,旗上繡“我們的靠山”五字。 1976年修建了12間校舍,10間大隊辦公室及1座高達18米的禮堂。 1977年全村勞力一齊動手,在村後建起長70米,寬50米,深5.5米的平塘,灌溉面積33.33公頃。 1998年邪教在本村流傳。有2人先後加入了邪教組織,曾多次到外地活動。後經過教育轉化,2人均已改邪歸正。 1999年10月為充分利用已有平塘的水源,投資12萬元在村東、村西各鋪設1條管道,總長達1000米。 2000年秋為了整潔環境,村投資4萬元,把村中間老河道填平,建成寬敞的大街。 2002年10月修建1座漫水鋼筋砼板橋式結構攔水壩,河寬70米,蓄水壩長1050米,蓄水量5.5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只有156公斤,總產12.4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56公斤,總產28.6萬公斤。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720公斤,總產53.28萬公斤。1987年以來,發展了果園4.67公頃,桑田6公頃,大棚11個,養豬場1個,養牛場1個。2002年,糧食畝產587公斤,總產26.4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5萬元,畜牧業收入40萬元,其它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村中僅有個體手工業,都是工農兼顧,主要有石匠,木、瓦匠。20世紀80年代後,建立塑膠雨衣廠、石料場、石子場,從業人員達60人,常年收入5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5人,收入10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實行承包責任制後,絕大多數村民經濟狀況好轉,個別戶資金充足,第三產業有所發展。村先後建起了商店、電氣焊加工鋪、粉坊、豆腐坊等,發展起了個體運輸戶。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人,收入87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40萬元,服務業收入27萬元,商飲業收入2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成立西山口國小,教師1人,學生30多人。1972年,新建校舍12間,教師3人,學生60人。1958年起,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建國以來,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僅有100公斤。解放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村民有了足夠的糧食,經濟收入也快速增長。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992元,人均存款2000元,有汽車2輛,拖拉機26台,機車30輛,電話80部,彩電7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房屋破舊。1942年,全村僅有房屋210間。建國後,特別是1984年以來,統一規劃了新房區,街道整修得清潔而寬敞,許多舊房改建翻新,“兩委”辦公室也重新修建,面貌一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2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10月20日,鄭會章、鄭志,經高文德、王陰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西山口村第一批黨員。1944-1947年,又先後發展了鄭義、鄭群章、鞠秀珍、鄭作善、鄭學卿、鄭淑娟、侯安松、鄭龍善、鄭忠等9名黨員。1944年10月,成立了山口村黨支部,鄭會章任黨支部書記。1947年至1949年10月,又先後發展了10名黨員,侯安松、鄭會章任黨支部書記。之後,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鄭會章、鄭順善、鄭桂善、闞桂君、鄭解、鄭友。 2002年,有黨員23名。村黨支部曾多次被中共海陽市委、鎮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設正、副村長各1名。1943年,改稱村政府,先後由鄭洪、鄭龍善、侯安松擔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先後由鄭志、鄭順善、鄭友善擔任大隊長。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由鄭桂善、鄭喜、鄭友、鄭安、鄭勝善、鄭泰任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