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梯地說

山前梯地說

1888~1923年德國W.彭克提出的一種地形發育理論。認為地形的發育應從侵蝕作用和構造作用間的比率來解釋。

侵蝕過程按世界性規律運行,在不同氣候區只是速率不同。構造運動的一般模式包括緩慢起始上升、加速上升、減速上升及靜止等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內外力作用的比率不一樣,所以出現不同的坡形。凸形坡表征上升大於侵蝕,凹形坡表證上升小於侵蝕,直線坡則表征兩者之間處於平衡狀態。在地形發展過程中,隨著地殼上升,在原始地面上先是形成凸形坡,隨時間的流逝,較陡的坡段急速平行後退,上凸形坡的曲率半徑變小。當加速上升時,原始的準平原為一系列梯地所包圍,每一個梯階即為緩緩上升的彎隆邊緣的一級夷平面。隨著上升速率不斷衰減,凸坡轉變為凹坡,景觀逐漸為使河谷展寬的侵蝕過程所控制,最終形成為剝蝕上升均衡平原——終極平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