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兵村

山兵村

山兵村,坐落在椒江區章安街道九子山下,由陳宅、李宅兩個村組成,半丘陵地帶,距章安鎮10華里,東北與臨海杜橋鎮接壤。1958年前,兩村合稱為山兵,1961年分為陳宅、李宅,1982年12月從臨海縣劃歸椒江市管轄。李宅村是“台州亂彈”的發源地,李氏宗祠為椒江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宅村有千年古剎隋攝靜寺、清“岩間”摩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兵村
  • 下轄地區:陳宅、李宅
  • 地理位置: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
  • 著名景點:李氏宗祠、隋攝靜寺、清“岩間”摩崖
歷史沿革,景觀古蹟,攝靜寺遺址,陳氏宗祠,回龍宮、娘娘殿,周家裡老門頭,李氏宗祠,台州亂彈發源地,

歷史沿革

從椒江區古鎮章安出西北,有一座九子山。山腳有陳宅、李宅兩個村落。“相傳章安大師灌頂嘗升座講經,時海寇擁兵而入,見持幟戟者甚盛,身皆丈余,駭而竄,因名‘山兵’。”(《臨海縣誌》)村莊背屏群山,山兵溪、陳宅溪(浣月溪)穿村而過。
巍巍九子山,草木茂密,一段狹長的小溪映入眼帘,溪岸蘆花搖曳,溪中岩石被水流沖刷得圓滾光滑。這就是山兵溪。它像一條蜿蜒的飄帶落在陳宅與李宅之間,養育著世居兩岸陳、李兩姓村民。
山兵是清代鄉莊的名字,並不是現今村名。山兵莊原有陳、李、毛三姓,以山兵溪為界,分陳宅、李宅兩個自然村落。“南宋陳氏第七世斗祥公,字叔善,號樵窗,授中順大夫。知穎川,能識山川地理,見山兵之山清水秀,溪曲龍蟠,此地可發祥。從閩之侯官縣古靈來遷,遂卜居於此。”(《臨海山兵陳氏宗譜》)。“李氏自元代元統二年(1334)由北平承務郎謫台至山兵卜築發祥……”

景觀古蹟

攝靜寺遺址

陳宅村三面環山,坐北朝南。這裡曾是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出家和傳經說法之所。村中有一棵兩人合抱粗的百歲沙朴樹,樹冠微彎,形似招手迎客。樹旁有一條自北向東南的小溪,將村子一分為二,溪水清澈見底,名為“浣月溪”。進村左轉,便是羅漢嶺,南麓坡地便是隋代攝靜寺遺址。這裡現恢復了仿唐式金剛殿一座。從寺內往北遠眺,松林下有一塊平坦的石頭,為當年章安大師談經講道的“談經石”。據《臨海縣誌》載:“攝靜寺,舊名棲道,南朝梁時嘉法師建,隋改攝靜。……北宋治平三年(1006),改名無礙院。明嘉靖年間,因倭寇騷擾嚴重,僅存佛像及碑記。清順治十七年(1660),僧人圓鏡、良文募資重建。後寺遭廢荒落。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當地耆老李思卿等人的協調下,請臨海縣知縣王之鑑聘請僧人慧覺主持攝靜寺。經過七年的不懈努力,寺宇又恢復了往日的香火。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最後兩名僧人出走,現尚存遺址。”現寺基分為四坦。第一坦尚存山門;第二、三坦留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智月樓遺址,第四坦已墾為山地,種植農作物。寺外舊有錫杖峰、浣月溪、道經石、羅漢嶺、翠屏岩、隱龍池、洗缽泉、鎖瀾橋等八大景觀。
2004年,攝靜寺復建。從攝靜寺遺址中,還可以尋覓到古寺的建築殘件,有石刻蓮花座、經幢、柱礎。其中最有名的是南北朝時的彌勒佛造像、南宋時的彌勒佛像座、清乾隆年間香山九老王世芳撰“重整五祖講台碑”,以及同期的“重興無礙寺碑記”、“中興無礙寺鏡公壽塔碑記”。2008年12月出土了明天順三年(1459)六角形石蓮台等石構件。

陳氏宗祠

陳宅村中,有兩口村民至今猶在飲用的水井,一大一小,相依相伴。井壁上鑲嵌“洗缽泉”三字方形石碑。這塊石碑,原在攝靜寺洗缽泉。據傳,洗缽泉是章安大師挖掘的。
沿著浣月溪南岸向西走,就是陳氏宗祠。陳氏宗祠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三開間,前面築戲樓,內高懸“同治四年桂月吉旦裔孫陳省欽立,乙丑科會試中式一百三十四名,殿試二甲八十一名進士”金字匾,進士陳省欽為天台縣城人,匾額捷傳,迎送於此張掛,陳家族人因得此榮耀。陳氏宗祠在2009年,被族人拆了重建。
陳宅村口有斗水殿、毛宅殿,村尾有三聖殿、惠靈廟,其中惠靈廟,舊梁墨書“中華民國肆年歲次乙卯臘月”。村後山麓,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立“岩間”二字摩崖。

回龍宮、娘娘殿

李宅村與陳宅村一溪之隔,世居李姓族人,村南有民國時建造的回龍宮,北有清代建水窟頭白衣娘娘殿。村口十幾株枝繁葉茂香樟,古樹古廟,村景正濃。村中還保存一些古樸的民宅,全都是坐西向東,素色的磚牆,弧形的拱門,四圍的庭院。爬滿藤蔓的殘牆,猶見堅實的牆體,忠厚地保護著幾易其主的舊宅落。

周家裡老門頭

當年的李宅村中,最顯赫的要數民國“亦子科”周家裡老門頭。大台門重堆疊疊,又是彩繪,又是堆塑。正門蠣灰額匾,用群青洋藍大書“亦孔之固”四個大字。取自《詩經》句“天保定我,亦孔之固”。村民們綜合民間“五子登科”和“亦孔之固”吉語,稱這座大宅院為“亦子科”。周家台門裡殘存的中堂佛龕堆塑喜上楣梢滲門罩,活靈活現的喜鵲追逐登枝嬉鬧,下面的獅子繡球銜劍,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的格式,與陳氏宗祠相差無幾,也是一個四合院,一個大天井,一座古戲台。只是陳宅陳氏宗祠後大門臨通衢,而李宅李氏宗祠三台門外,還築一堵青磚白牆的長照壁,題刻“派分平北宗源遠而盛;支衍濱山世澤深且長”楹聯。李氏宗祠的樑上墨書“大清嘉慶十六年李氏合族重建”。原山兵李氏宗祠東西橫廂、山門舊時曾設私塾。宗祠戲台石構台面,頂端灰塑龍吻,懸掛二道方匾,漏空的灰脊雕飾,精美古樸,極具特色,2012年10月被列為椒江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台州亂彈發源地

古老的李宅村還是台州亂彈發源地。村里前後有過三代亂彈戲班,人稱“山兵亂彈”。說起高腔班,人們就會想到李宅村的李惠卿。他也是台州亂彈前身的創立者。據民國十三年(1924)《臨海山兵李氏宗譜》載:“李惠卿,諱應考,號槐庭,即選經歷。暮年厭倦世事,破資招集梨園,在外逍遙終老焉”。李惠卿出生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卒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他從小酷愛戲曲,無戲不看,總是揣摩戲文的唱、做、念、打,他對當地的高腔有很深的研究,將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改編成戲本。後來經商有成,就在李宅宗祠內開設“亂彈班”,教唱高腔戲,人稱“老山兵高腔班”。每一年冬春時節,在李宅祠堂樹班,當時的“亂彈班”,不僅從李宅村、陳宅村中挑選演員,還面向台州六縣招收演員,專門請名家教習,集合學演一段時間後,才赴各地演出。無論是演員聲勢、排演劇目,還是表演水準、戲班行頭,可謂是“六縣第一”。村民口中至今流傳著“唱唱崑腔,吃吃菜羹,鑼鼓一響,腳底發癢……”的順口溜。如今祠堂里還保存三隻不同時期的山兵高腔戲箱,見證山兵高腔兩百多年的歷史。
2006年“台州亂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