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駐大軍

屯駐大軍

南宋的正規軍。南宋初﹐宋軍經歷了由潰散到整編的過程﹐逐漸形成五支屯駐大軍。紹興五年(1135),宋廷頒布行營護軍的番號﹐川陝的吳玠軍稱右護軍﹑長江中游的岳飛軍稱後護軍﹐長江下游的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軍﹐分別稱前護軍﹑左護軍和中護軍。紹興十一年﹐宋廷解除岳飛﹑韓世忠等的兵柄﹐先後取消各行營護軍番號﹐削減兵力﹐改名為某州府駐紮御前諸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屯駐大軍
  • 釋義南宋的正規軍
  • 形成:南宋初
  • 改名:某州府駐紮御前諸軍
構成,演化與發展,編制,

構成

南宋的正規軍。南宋初﹐宋軍經歷了由潰散到整編的過程﹐逐漸形成五支屯駐大軍。紹興五年(1135),宋廷頒布行營護軍的番號﹐川陝的吳玠軍稱右護軍﹑長江中游的岳飛軍稱後護軍﹐長江下游的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軍﹐分別稱前護軍﹑左護軍和中護軍。紹興十一年﹐宋廷解除岳飛﹑韓世忠等的兵柄﹐先後取消各行營護軍番號﹐削減兵力﹐改名為某州府駐紮御前諸軍。

演化與發展

到南宋中期為止﹐陸續在興州(今陝西略陽)﹑興元府(今陝西漢中)﹑金州(今陝西安康)﹑江陵府(今屬湖北)﹑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江州(今江西九江)﹑池州(今安徽貴池)﹑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鎮江府(今屬江蘇)設御前諸軍﹐由都統制和副都統制管轄。後鄂州江陵府兩軍合併﹐興州改名沔州﹐又分出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軍﹐江陵府和利州僅設副都統制﹐事實上仍自成一軍。連同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步軍司三軍﹐總計十三支屯駐大軍﹐各有一萬至幾萬兵力。

編制

屯駐大軍下有軍﹑將等編制﹐各軍有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游弈軍﹑選鋒軍﹑踏白軍等等番號﹐設統制和統領。各將設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南宋後期﹐由於加強文臣對正規軍的監督和節制﹐另設各種名目的新軍﹐使各都統制司的兵力銳減﹐僅占正規軍的一小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