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遞

層遞

層遞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céng dì,是把要表達的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輕重遠近等不同程度逐層排列的寫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層遞
  • 類別:修辭手法
  • 用途:升華主題
  • 拼音:céng dì
  • 出處:《原強》《清史稿·刑法志三》
定義,作用,區分,特徵,

定義

  1. 層遞是漢語傳統的修辭格之一;層遞又叫漸層,遞進。根據事物的邏輯關係,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的短語、句子、段落表達數量程度範圍輕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後的比例,依序層層遞增遞減的一種修辭技巧。層遞分為遞增(升)和遞減(降)兩類。
遞增(升)式:層遞的順序,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由低到高,層層遞增。
遞減(降)式:層遞的順序,由大到小,由重到輕,由深到淺,由高到低,層層遞減。
引申含義:
1、層層遞進。嚴復《原強》:“夫 中國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則經數千年之層遞積累,本之乎山川風土之攸殊,導之乎刑政教俗之屢變,陶鈞爐錘而成此最後之一境。”
2、逐級遞送。《清史稿·刑法志三》:“凡訴訟在外由州縣層遞至於督撫,在內歸總於三法司。”
3、修辭格的一種。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來表達層層遞進的意思。

作用

層遞可使讀者層層跟隨,因而引人入勝。如是敘事,條理清楚;如是說理,說服力強;如是抒情,易生感染效果。
層遞修辭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種順著文句所形成的層次感,讓主題概念層層逼出,讓事理說服力得以深化,語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語義脈絡的連貫一致、規律變化,使表述的重點內涵能安置在最妥當之處,方便讀者理解記憶。
層遞修辭可適用於各類文體:以結構相似之遞增句或遞減句來記敘,可以使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層層揭示、具體清析;以之論說可以使道理論點步步加深、鞭辟入裡;以之抒情,以可使思緒情感漸漸變濃,淋漓盡致,不管套用於何種文體,都有增加語文之效果。
符合邏輯規則、要求順序井然,是遞增使用時必須遵守之原則。
無論是遞增語意或遞減語意,首要之務即是分析所欲表現或推論之事物、感情及道理等。判斷辨別其內部邏輯規則,是否有存在明顯的層次差別;其本末輕重、主次高低又如何;有無層遞設計運用之空間及必要性等等,然後再安排其層次。
其次,層遞修辭之內容,一般至少三個,而各分項之輕重應儘量等距離地按同一順序銜接、朝同一方向去增減,不可任意顛倒、更動,以免重點混淆模糊、語序紊亂無章。另外,如果層遞關係不夠具體明顯,應適度安插一些連線詞,或大小不等的數字、程度副詞等等來過度,如此才能凸顯其比較、推論之目的及意義。
運用層遞還要嫠清其與排比修辭的不同,能更清楚的讓讀者明白。

區分

①層遞在結構上不強調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詞語;排比的結構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詞語。
②層遞在內容上是遞升或遞降的,事物之間是步步推進的邏輯關係排比的內容是並列的,是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或幾個相關的問題。
舉例
例1:男人之間的愛,父愛,深厚的父愛表達得竟是如此奇特!《父子情》舒乙
例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倠嚟》
例3:事情就是這樣,他來進攻,我們把他消滅了,他就舒服了,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得多,舒服得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毛澤東《關於重慶談判》)
例4: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
例5: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例6: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學
例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
例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

特徵

遞升
遞升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遠、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等順序排列的層遞。如: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孫丑下》)
這段古文先是闡述好的天時比不上占有優勢地形重要,再闡述占有優勢地形比不上人民團結重要。並通過舉例,層層深入地論述了人民團結的重要性。這種依照程度的重要性由輕到重排列的句子,就是遞升層遞手法。
②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
在這裡,“平津”是指北京、天津兩市;“華北”不但包括北京、天津兩市,還包括河北、山西等地方;“中華民族”是指整箇中國。它們的範圍一個比一個大,所以是由小到大的遞升手法。
③在這狹長的長街上,不知曾經留下我們多少的蹤跡。可是堅且滑的石板上,使我們的肉眼怎能辨別呢?況且,江南的風雖小,雨卻豪縱慣了的。暮色蒼然下,颯颯的細點兒,漸轉成牽絲的“長腳雨”,早把這一天走過的千千人的腳跡,不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洗刷個乾淨。一日且如此,何論旬日;兼旬既如此,何論經年呢!明日的人兒等著哩,今日的你怎么能不去!
(俞平伯《清河坊》)
“一日且如此,何論旬日;兼旬既如此,何論經年呢!”時間上由日—旬—年,年的天數比旬多,而旬的天數又比日多,數量上由少到多,層層遞進,所以也構成遞升的層遞。
遞降
遞降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輕、由多到少、由遠及近、由深及淺、由高到低等順序排列的層遞。如:
①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孫子兵法》)
在“用兵之法”的地位上,孫子闡述了“破全國”、“破全軍”、“破全旅”、“破全卒”、“破全伍”,依照由大到小的、由多到少的比例進行論說,所以是遞降層遞。
②齊王使使者問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戰國策·齊策》)
這段古文的意思是:齊王派使者去問候趙威后。書函還沒有打開,趙威后就問使者說:“今年的收成好嗎?百姓安樂嗎?大王身體好嗎?”使者不高興地說:“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你們國家,你不先問候大王的身體好不好,卻先問年收成和老百姓,難道不是把賤的擺在前面而把尊貴的擺在後面嗎?”威後說:“不能這樣看,如果沒有好年成,怎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哪裡會有君主?哪有捨棄根本而先問節枝的呢?”
趙威后看來,年歲、百姓比君主更重要,她從收成問到百姓,再到君主,是由重要的問到次要的,由大的問到小的,所以是遞降層遞。
③敬愛的周總理啊,如果能用我們來換取您一年、一月、一日,哪怕一秒的復生,我們將爭先恐後地獻出我們的生命。
這個例句中的層遞是按照時間單位由大到小的順序來排列的,由“一年”降到“一月”,由“一月”降到“一日”,再由“一日”降到“一秒”,這種由大到小、由長到短的排列即是遞降層遞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