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戌關節

屈戌關節

僅能沿水平冠狀軸做屈、伸運動,的指間關節屬於此型。屈flexion時兩骨互相靠攏,角度變小;伸(extension)時兩骨離開,角度增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戌關節
  • 科室:解剖
概述,局部解剖,

概述

有的屈戌關節關節頭的滑車兩端大小不一,關節窩上的嵴呈螺旋線狀,叫做蝸狀(螺旋)關節,其運動軸為斜冠狀軸,運動方向為從外下向內上的斜線,即屈時偏向內側,伸時偏向外側,肘關節屬此類型。

局部解剖

膝關節屬屈戌關節,主要作屈伸運動,在半屈位時,還可作旋轉運動。為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關節囊附著於股骨、脛骨和髕骨的關節面周緣,輔助結構較多。囊外有髕韌帶、脛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和膕斜韌帶;囊內有前、後交叉韌帶,膝橫韌帶,內、外側半月板。這些對關節的穩固起決定作用。
1.髕骨的作用:髕骨是埋於股四頭肌腱中的一個籽骨,可保護股骨和脛骨關節面免受損傷。在伸膝過程中起槓桿作用,增加股四頭肌的力距,提高股四頭肌的效應。髕骨可保護膝關節的穩固性,防止產生膝內翻和膝外翻。髕骨損傷或切除後,膝的功能將受影響。
2.膝的屈伸:伸膝是小腿後面遠離大腿後面的運動,運動範圍從130°~0°,或從任何一屈曲到0°。膝的伸肌為股四頭肌,它是人體中最強有力的肌肉之一,比屈肌強3倍,是下肢支撐體重強有力的肌肉。屈膝為小腿後面接近大腿後面的運動,其運動範圍可因髖關節的屈伸而變化。髖關節屈曲時,膝主動屈曲達140°,伸髖狀態下,膝主動屈曲達120°左右。膝的被動屈曲可達160°左右。屈膝肌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輔助屈肌有膕肌、股薄肌、縫匠肌和腓腸肌等,其肌力約為伸肌的三分之一。
3.膝的旋轉:膝在屈曲狀態下,小腿可圍繞垂直軸進行旋轉,膝屈曲為直角,小腿下垂時,內旋範圍約30°,外旋範圍達40°。膝外旋稍大於內旋,受交叉韌帶的影響之故。交叉韌帶損傷可引起小腿旋轉異常。內旋肌有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膕肌、腓腸肌內側頭等,外旋肌有股二頭肌、闊筋膜張肌和腓腸肌外側頭。
足關節的運動:
屬屈戌關節,能作背屈、跖屈運動,亦可作輕微的側方運動,關節囊前後壁薄而松馳,兩側有副韌帶加強。足關節包括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間關節、跖趾關節和趾間關節,韌帶、關節繁多,結構複雜,易於損傷。踝關節是全身六大關節之一,由脛骨、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又稱距小腿關節。跗骨間關節名稱多,可在冠狀軸、矢狀軸作運動。跗跖關節和跖骨間關節屬平面關節,活動甚微。跖趾關節和趾間關節大致與手的相應關節相類似,但運動不如手的關節靈活。
1.踝背屈和跖屈:使足背接近小腿的運動為背屈(或稱伸),使足背遠離小腿的運動為跖屈(或稱屈)。兩者的運動主要發生於踝關節,背屈範圍為20°~30°,跖屈範圍約為30°~50°,跖屈大於背屈。足極度背屈時,距骨頸與脛骨下關節面前緣相碰,運動受阻。極度跖屈加外翻時,距骨滑車一半移向前方,滑出踝穴,受力過重易扭傷或骨折。足背屈肌有4塊,跖屈肌有6塊,背屈的肌力小於跖屈。
2.足的內、外翻:足的內、外翻運動主要發生在距下關節和距跟舟關節,是兩關節聯合運動的結果。內翻是足內緣提高,外側緣降低,足底朝內的運動,包括足的內收、旋後,並伴有背屈。外翻是足外緣提高,內側緣降低,足底朝外的運動,包括足的外展、旋前,並伴有跖屈。作內外翻運動,範圍可達34°。
3.跖趾關節的運動:跖趾關節與掌指關節類似,但運動範圍不同。跖趾關節背動伸可達90°,主動伸達50°~60°。被動屈達45°~50°,主動屈達30°~40°。其原因為全足著地時,跖骨參於形成足縱弓,跖趾關節已處於伸的狀態,達25°之多。同時以第2趾為中心可進行收、展運動,但遠不如手指靈活。
4.足趾的運動趾跖趾關節伸的範圍為0°~60°,由長、短伸肌完成,屈曲範圍為0°~40°,由短屈肌完成。趾間運動屈範圍為0°~90°,由長屈肌完成,伸由屈曲位60°恢復到0°,由長伸肌完成。
趾間關節為單純的滑車關節,可作屈伸運動。近側趾間關節屈曲範圍為0°~40°,伸的範圍為40°~0°。遠側趾間關節屈曲範圍為0°~60°,伸的範圍為6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