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祠

屈子祠

屈子祠,又名屈原廟,為祭祀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神位之祠廟,位於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畔,玉笥山麓。建築占地1354平方米,坐北朝南,為單層單檐磚木結構,有三進三廳,十四耳房,前有三座磚砌大門,門樓上刻有13幅表現屈原的浮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子祠
  • 又名:屈原廟
  • 建築占地:1354平方米
  • 所在地:湖南省汨羅市
  • 地理位置:位於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
基本信息,簡介,歷史,由來,建築特色,景觀,八景,屈原祠,屈原銅像,屈大夫墓,美食,歷史人物,屈子祠鎮,相關評價,

基本信息

名稱:屈子祠又名:屈原祠 屈原廟 三閭祠
屈子祠屈子祠
所在:湖南省汨羅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朝乾隆年間
地理位置:位於汨羅城西北玉笥山
面積:7.8畝
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屈子祠,亦稱屈原廟,現闢為屈原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於漢代,原址無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將它移建至玉笥山上。占地7.8畝。自山腳至祠有石階119階。此祠為三進青磚結構。祠正門牌樓牆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績和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在過道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後人憑弔屈原的詩文詞賦。後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附近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台、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蹟,俗稱玉笥山“八景”。今存建築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為磚木結構,單層單檐,青磚砌牆,黃琉璃瓦覆頂,風格古樸秀雅,全殿三進,中、後兩進間置一過亭,前後左右各設一天井,中有丹池,池中有大花台,植金桂。祠內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桂樹多株,每逢中秋節,黃、白花盛開,馨香四溢,令人陶醉。
屈子祠屈子祠

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後來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修祠在玉笥山上。屈子祠占地1354平方米,建築為磚木結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屈子祠現已列入全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06月25日,屈子祠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由來

屈子祠的由來屈子祠,又名三閭祠,是為了紀念中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於漢,重修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築面積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頂磚木結構,三間三進,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築風格。始建於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為清烈公祠,元、明、清屢圮屢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壩水利樞時,將它遷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 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諸峰歷歷在 目。每逢端午佳節,這裡都舉辦龍舟競渡。屆時,江上彩舟如梭,岸上遊人如織,熱鬧異常。
屈子祠屈子祠

建築特色

屈子祠占地約七八畝,正屋三進,中、後進之間有過亭,前後、左右兩側有天井。天井裡各栽有兩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築為磚木結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在過道的牆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後人憑弔屈原的詩文祠賦。
內部景觀內部景觀
屈子祠為磚木結構,坐北向南,三進,祠正面為三孔大門,中門為牌坊式,下面鑲嵌五龍捧白垂石雕刻,鐫“屈子祠”三字。門坊和山牆上有17幅關於屈原的浮雕,如漁父談心圖、懷沙投江圖等。由正門入中殿,可見巨幅雕屏,上刻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全文,其上樑則懸一幅“光爭日明”橫匾。廳中木柱上有清郭嵩燾李元度撰寫的楹聯。中進有董必武撰寫的聯語。後進中廳置屈原鍍金塑像,像高3米。兩旁柱上有於立群郭沫若集《離騷》句:“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帥雲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東西廂房為展覽室。由廳側後行可見丹池,池中兩花台內各植金桂一棵。丹池後行至二進,中殿為祭祀廳,設神龕,供“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牌。過神龕出拱門可見過亭,亭側天井植300年樹齡之上金、銀桂。再後行即至三進,中殿立有屈原手撫佩劍之塑像。中殿兩側之廂房現闢為介紹屈原生平的展室,陳列有歷代牌本的屈原著作。
屈子祠整個建築系磚木結構,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撐。整個建築廳、堂、池、廊、樓、閣渾然一體,結構嚴謹,雕花精細。屈子祠內現辟八個陳列室,對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羅江一帶的遺蹟以及後人紀念屈原的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
屈子祠前有寬闊的石坪,石坪南側有石階梯119級直通汨羅江邊。屈子祠周圍還有獨醒亭騷壇桃花洞、招屈亭等紀念性的建築。祠東的屈原碑林嵌當代名家書法碑刻356塊。

景觀

八景

屈子祠附近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台、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建築,俗稱玉笥山“八景”。 1995年在屈子祠東側新建占地1.6萬平方米的屈原碑林,陳列356塊書畫作品碑刻。

屈原祠

屈原祠包括山門、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築。山門為四柱三樓式碑坊,高14米,正中額題“清烈公祠”四字,兩側榜題“孤忠”“流芳”四字。大殿系鋼盤混凝土結構,有明清風格,翠瓦飛檐。高聳於崇台之上,益顯宏偉壯麗。大殿後的屈原墓,乃人們建設的衣冠冢。今墓前的門闕、石坊等,全是清道光年間原物。
屈子祠屈子祠
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由此地南眺,大江南岸諸峰歷歷在目。每逢端午佳節,這裡都舉辦龍舟競渡。屆時,江上彩舟如梭,岸上遊人如織,熱鬧異常。
秭歸城附近還有屈原故里,這是屈原的出生地,其名氣絕不亞於屈原祠,可作為屈原祠的輔游點。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右神策將軍王茂元出任歸州刺史,喟嘆屈原“誕靈是所,廟貌無睹”,便在州城東5里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並作了一篇《楚三閭大夫屈先生祠堂銘並序》。這大約是秭歸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趙頊封屈原為“清烈公”,歸州百姓集資在屈沱修了一座“清烈公祠”。祠宇為硬山頂,四合院式,由山門、配房、大殿、後殿組成,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坐坡朝江,面對楚台山
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歸州知州王禿哥不花對清烈公祠進行修葺,拖了很久沒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廢。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兒哈嗎提議再修,並將自己的俸銀拿出一部分率先倡導,鄉紳富戶紛紛贊助,於第三年將新祠建成,密兒哈嗎提議改為“清烈公廟”,請湖廣儒學提舉黃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廟記》。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孫鶴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學政凌如煥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 火斤 相繼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20世紀60年代曾兩次維修。後因葛洲壩水利工程的興建,庫區水位升高,1976年7月遷建於秭歸縣城東3里的向家坪,祠宇占地20.7畝。主體工程於1977年2月動工,1982年6月25日建成,更名“屈原祠”。新祠山門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擴大規模,有高17米的牌樓,配房向左右擴展7米。牌樓蓋琉璃瓦,一級屋角為鰲魚,二級為卷龍,三級為草龍,正中脊飾為寶瓶。牌樓正面,中為天明堂,左右為二龍盤柱,中嵌郭沫若題“屈原祠”三字。額枋為襄陽王樹人題“孤忠留芳”,門匾為武漢張秀題“光爭日月”.祠內塑趙朴初題對聯:“大節仰忠貞,氣吐虹霓,天問九章歌浩蕩;修能明治亂,志存社稷,澤遺萬世頌離騷”。整體建築氣勢磅礴,聳立在橘樹叢中。一級屋脊正中繪以藍天、紅日、大海、波濤,二級屋脊下塑有變形夔龍,三級屋脊下飾飛鳳。天明堂下為松鶴延年,兩旁為麒麟吐玉書,牆面花邊為卷草、漢紋、回紋等。整個彩繪以紅、黃、綠、藍四色調配,相映生輝。東西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脊,飾龍鳳圖案。是內可供遊人題詩作畫,品茗小憩。

屈原銅像

屈原祠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莊嚴的屈原銅像, 矗立在祠院正中的草坪上。基座為花崗石,高2.5米。銅像高3.92米,袍袖周長5米。人物造型為“低頭沉思,頂風徐步”,著力刻畫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境界。形象莊重,主題鮮明。
屈原銅像屈原銅像
祠內還陳列著一尊國內今存最早的屈原石雕像,高103厘米。像座一側有銘文曰:“荊州府歸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發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入於白狗峽廟中。永鎮四方,保全家犬。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丁酉三月吉旦。同男:田中、執中、秉中、守中立。匠人陳伯伏。”此石像原安放於小青灘屈大夫廟內,當地老人介紹說,曹端福是個船主,帶他妻子和四個兒子駕船下宜昌,木船在白狗峽(今兵書寶劍峽)失吉,他全家獲救,多虧屈原大夫保佑,於是捐贈了這尊石像。永遠寄託著歸州百姓對屈原的感情,“家犬”是對他四個兒子的賤稱。祠內還建有東西兩座碑廓,面積171.5平方米。鐫刻著屈原作品與插圖,歷代名家題詠屈原的詩詞。

屈大夫墓

屈原們內還有一座“屈大夫墓”,是一座衣冠冢。屈原墓位於玉笥山東北5公里的烈女嶺。墓為一高大封土堆,矗立於山脊,遠望如小阜。有疑冢12,其中一墓有“故楚三閭大夫之墓”碑。
據北宋邵博《聞見後錄》:“歸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按邵博生活的年代推算,此墓極有可能與北宋清烈公祠同時修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歸州知州王景陽重修。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湖北學政吳省欽再修。舊墓建在原清烈公祠左側。新墓建在今屈原詞祠後緣,按清代墓室擴建,外形莊嚴壯觀。墓室二進,青石蓋瓦,鰲魚翹角,青獅白象躍然石面。墓門三層,上嵌墓名橫額,中為墓志銘,下為拜台。門前四根立柱,八字開扇,兩側鑲對聯三副,其一為:“淚水沉冤千古遺憾;歸山枕岫萬世流芳”。拜台正中陳一“壽”字形石香爐,左右石獅雄踞。墓門後為石砌墓壙,有內外二室。內室設紅漆楚棺,置於一巨型蓮花台上;外室隔牆中有小孔,可以窺見內室“燭光”融融,“香菸”裊裊。墓志銘為:
屈大夫墓屈大夫墓
大夫名平,字曰靈均。太歲在寅,誕生樂平。皇考伯庸,帝高陽之苗裔;始祖屈瑕,以封邑而為姓。大夫一生,憂國憂民。內舉賢能,外御強秦。適張儀入楚,鄭袖弄權。大夫罹難,披髮行吟。山河破碎,汨羅冤沉。嗚呼!大夫一生,正道直行。逸響偉辭,文苑豐碑;高風亮節,焜焜耀炳燐。懷沙赴淵,鬼哭神驚。傳神魚負屍,歸瘞故里,實衣冠之冢,鄉里父老之情。而今水回千里,墓室蒙澤。擇地遷葬,永慰忠魂。

美食

宜昌菜的風格是“原汁、鹹鮮、偏辣”,“老九碗”宴極具宜昌的本地特色,席上的菜由雜燴頭子、炸相蝶子、炸春卷子、魚糕丸子、魷魚筍子、錘碗蓮子、白肉肚子、香菌雞子、珍珠丸子等九道組成,都是用大碗盛著端上桌,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最好能嘗一嘗。
宜昌名菜主要有白剎肥魚、峽口明珠湯、滿籃桔紅、一品鱔魚、三游神仙雞、八寶水雞、桂花荸薺丸、蓮蓬蛋、三絲腰花、銀針雞絲、軟炸魚餅、香酥蓮米鴨、瓢兒豆腐、壽星白菜、魔芋豆腐、涼拌魚腥草等,去宜昌不要忘了品嘗。

歷史人物

屈原(約前340一約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是著名的詩人、政治家,中國最早的大詩人,曾輔佐懷王,任左徒、三間大夫,後遭讒去職。因楚國政治腐敗,秦兵入侵,攻破鄒都,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自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有神魚將其屍體馱回他的故里秭歸,在城東五里安葬,是地名“屈淪”。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屢壞屢修,後改額“清烈公祠”。
屈原墓屈原墓
他學識淵博,熱愛楚國,主張改革朝弊,明法治國。但他振興楚國的夢想和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對和讒害,最後被楚襄王放逐,漂泊於沅、湘流域。在汨羅江畔,屈原以愛國主義良知痛切掂念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雖身居蓑草棚中,仍憂心忡忡。公元前期78年,秦軍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遂於該年農曆5月5日懷沙自沉汨羅江而死。一代忠魂飄然逸去,為我們留下《離騷》、《天部》、《九歌》、《招魂》等偉大詩作20多篇,把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國家的憂慮、對美好境界的嚮往留在了這片熱土上。公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公推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為我們偉大民族永遠的自豪與驕傲,亦成為一盞照耀歷史的明燈。

屈子祠鎮

汨羅江奔流不息,屈子祠臨江巍巍,名山渡車水馬龍,河灘洲草碧牛肥……這是江北門戶,偉大詩人屈原曾經行吟求索的熱土——屈子祠鎮的真實寫照。屈子祠鎮東臨汨羅市城郊,南抵屈原管理區,西望八百里洞庭,鎮政府駐地歐陽家墩,全鎮總面積36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97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共有人口22000餘人。
屈子祠鎮區位優勢十分顯著。“藍墨水的上游”一一汨羅江流經該鎮,屈子祠旅遊專線穿鎮而過,汨磊市道交匯於此,是江北8個鄉鎮場入市區之要衝。隨著汨羅市人文生態旅遊城市的定位,汨羅江防汛大橋的“一橋飛架南北”,汨羅市委、市政府“以汨羅江為軸心,以湘楚文化為底蘊,東靠北上”的戰略構想和城區30萬人口的規劃,使屈子祠鎮完全處於區位的黃金分割點上。
屈子祠鎮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屈子祠等,是龍舟競渡的發源地。屈子祠始建於清乾隆十九年,祠宇三進三間,古韻猶存,附近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招屈亭、屈原故居遺址等25處,祠東的屈原碑林嵌有當代書法名家碑刻356塊,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重要紀念地,也是龍舟競渡的發源地。屈子祠坐落處的玉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邊景點有戰國墓群、古代窯址、水上樂園、釣魚基地、名山堤柳、楚風一條街等。水上樂園旁邊的屈子祠鎮集區古色古香,主街道“楚風一條街”長達1900米,為秦漢風格,現已初具規模,同時鎮政府開闢斗侖垸龍舟競賽表演基地,將龍舟文化發揚光大,以吸引海內外遊客,以名山垸為基礎的旅遊及娛樂中心也正日趨完善,200畝的釣魚基地現已對外開放,1600平方米的娛樂城正在籌建之中。
屈子祠屈子祠
屈子祠鎮的農業資源異常豐富,實施的十大產業是典型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富民農業。牛氣沖天的肉牛產業實現了全鎮肉牛達20000頭;寸草寸金的牧草產業種植面積突破3000畝;金玉滿堂的玉米產業種植面積突破14000畝;香霧繚繞的菸葉產業面積突破500畝;綠樹如蔭的林業產業使低洼面積全部改制增值,宜林荒山已變綠增效;清水魚躍的水產產業使我鎮的水產品達1000噸;俏嫁省外的蔬菜產業複種面積達到5000畝,並與深圳一公司續簽生勤膳食供應契約;田園飄香優質稻產業以訂單促生產,落實了早稻優級質稻3000畝;紅紅火火的牲豬產業可望品改率在兩年內達到100%,牲豬數量近50000頭;六畜興旺的家禽產業使雞、鴨、鵝養殖數量達到20萬羽,“白毛浮綠水”蔚然成景。
此外,屈子祠鎮的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如汨羅江河沙是長江以南最優質的河沙,並且裡面富含金礦。

相關評價

附近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台、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蹟,俗稱玉笥山“八景”。不少名勝古蹟已因多年失修而漸次湮沒,或只能依稀辨認,但卻仍有不少當地人和遊覽者慕名而來,表達他們對忠貞愛國的屈原的不盡懷念。
祠經1979年整修後,面貌一新,每年端午節前後,來祠旅遊觀光、憑弔屈原的絡繹不絕。1981年在此前的汨羅江舉行盛大龍舟競賽,觀看競賽的國內外遊人達10萬人以上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