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姓(尹(姓氏))

尹姓(姓氏)

尹(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尹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宋版《百家姓》中,尹姓排在第100位,占中國總人口的0.26%。

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國姓氏中,尹姓居第91位,約有228萬人。以山東安徽湖南四川(含重慶)等省居多。山東為尹姓第一大省,約占尹姓總人口的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尹姓
  • 拼音:Yǐn xìng
  • 得姓始祖:少昊、尹佚、兮甲
  • 得姓方式:以地為氏、以官為氏
  • 主要堂號:燕喜堂、天水堂
  • 主要郡望:天水郡、河間郡
  • 歷史名人:尹吉甫、尹緯、尹繼善
歷史發展,姓氏源流,遷徙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宗祠楹聯,家譜文獻,字輩排序,歷史遺存,人口分布,姓氏名望,研究考證,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尹姓
尹姓起源複雜,可以概括如下:
源流一:源於少昊,殷封尹城。
據唐代張九齡所撰譜牒《姓源韻譜》記載:“少昊之子殷,為工正,封尹城,後因氏焉”。少昊是遠古時期羲和部落的後裔、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子殷執掌工正,被封於尹城,後代子孫因此為氏。
唐代另一本譜學著作《元和姓纂》記載:"少昊之子,封於尹城,因氏焉”。少昊氏曾以“玄鳥”為圖騰,這支起源也可理解為是以圖騰立姓。
源流二:源於西周作冊尹佚,官尹始祖。
尹佚,也稱史佚,《清華簡》記為“作冊逸”,他曾經受命觀察天文、制訂曆法並且記錄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尹佚之後,“作冊尹”成為西周沿襲商朝所設的官僚機構,屬於王宮內廷史官,負責為周天子起草文書,主持策命諸侯及卿大夫,兼任神職。在西周后期,作冊尹通常稱為“內史”,內史歸屬於太史寮,尹氏是太史寮的長官。西周滅亡後,跟隨周平王東遷的尹氏獲得了封邑,稱“尹邑”(河南宜陽縣),屬周王朝的畿內國。公元前516年,尹國兵敗滅亡,國人遂以“尹”為姓氏。
源流三:出自兮甲,以官為氏。
據《風俗通義》所載:兮甲,字伯吉甫,伯為長子,是周宣王的中興大臣,周宣王在位期間,西北少數民族獫狁入侵,兮甲受命北伐,打敗獫狁並反攻至太原,後來他又奉王命向淮夷徵收賦稅,由於兮甲的赫赫戰功,文武兼備,周宣王封他為“師尹”,故世人稱兮伯吉甫為“尹吉甫”。相傳尹吉甫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湖北房縣),死後葬於房縣青峰山,其後代以尹為氏,現今存世的文物“兮甲盤”亦描述了兮伯吉父的功績。
源流四:出自少數民族漢化。
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記載,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葉古祿特氏、音齋氏有的漢化尹姓;滿族錫伯族章佳氏有漢化為尹氏者;今白族苗族壯族朝鮮族等均有尹姓分布。

遷徙分布

尹姓發源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一帶。
秦漢時期,尹姓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東漢時有經學家尹敏,出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後人遷居河北,在隋唐時發展成宗族大戶,故有河間郡。
兩漢之際遷入江浙一帶和貴州、廣西等地,尹姓在貴州發展成大姓(龍、傅、尹、董四大姓)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天水、西州(今甘肅中部和西北部)一帶尹姓成為當地大族,前秦、後涼、後秦等國均有尹姓任職,故有天水郡。
隋唐時,尹姓已遍布全國,冀州河間郡亦成為尹姓郡望。唐朝末年,尹京受朝廷委派,駐守衡山,封衡山伯,尹姓遂分布於湖南境內。
宋朝靖康之難,尹氏因為護駕南下有功,被封為東莞縣令,促使尹氏族群移居東莞,香港尹氏多數源自這支分流。宋朝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鐵騎的烽煙,北方士族紛紛往南遷徙,尹氏族人也在此時往江西、浙江、江蘇等地遷徙。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尹氏由山東、山西遷徙到安徽、江西等地,此後又繼續遷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湖南、湖北尹氏又大批遷移四川、重慶等地。另有山東尹氏官員帶領大批同姓官兵到北京抗擊清兵,潰敗後部分保留姓氏留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尹氏族人由山西大槐樹、江西瓦窯屑等地徙於河南、河北、天津等因戰亂而人口銳減的地區。
清代,有尹姓渡海入台,進而入居海外者。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內),西晉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時相當於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為晉時尹緯之族所在。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平帝時相當於今河北獻縣、交河、武強等一部分地。其後或為國,或為郡。此支尹氏,為東漢尹敏的後裔所開基。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尹姓(尹(姓氏))
河間堂:以望立堂。
燕喜堂:取自《詩經·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
清風堂:“吉甫作詩,穆如清風”典故。
敦倫堂(燈籠堂):《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敦謂厚道,倫謂倫常,即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及各種尊卑長幼關係要親善和睦。合淮尹氏以此為堂,體現儒學傳統也!又曰燈籠,取自宅邸門前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威武的獅子兩邊開,忠厚家風之諧音也。
和靖堂:宋時尹焞是程頤的學生,終生不應科舉,賜號“和靖居士”。
一經堂: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自南昌過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彥德以酒肉迎師,彥德言家粟不乏,顏給軍餉五日,留岳飛三日,離去時,岳飛語彥德,爾財有餘而學不足,當以一經教子孫,光大其門。彥德拜而受賜,而辟堂以供子孫挾筴游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經堂,蓋取忠烈一經教子孫之義也。
文和堂:出自明尹直事典。尹直,成化年間擔任兵部尚書。卒後,諡文和,後人遂以諡號為堂號。
忠孝堂:意忠孝之名為堂號。

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和靖處士,南陽郎中。
尹姓(尹(姓氏))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哲學家尹焞,少師事程頤,精通理學。靖康間賜號和靖處士。
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諫議大夫尹敏,字初季,南陽人。曾為長沙令,後拜郎中,仕終諫議大夫。
中興良輔,東海名臣。
上聯典指周宣王時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佐助宣王中興,成就文武大業。
下聯典指漢代平陽人尹翁歸,字子況,宣帝時官東海太守,執法嚴謹,使東海大治。為人清白廉潔,死後家無餘財。
和靖成集,關令受經。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洛陽人尹焞,欽宗賜號“和靖處士”,著有《和靖集》。
下聯典指周王朝時期的函谷關令尹喜。
天水世澤,函谷家聲。
上聯典指尹氏出自天水、河間。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秦國的尹喜,為函谷關尹。老子授《道德經》五千言。
麟經繼述,伊洛淵源。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尹起莘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尹焞事典。
  • 五言通用聯
江山與勢遠,泉石自幽深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尹柔《秋夜陪張丞相趙侍御游邑湖》詩句聯。尹柔,河間人,為張說岳州從事官補闕。
北學游中國,南天破大荒。
此聯為漢朝時期的尹珍祠聯。
  • 七言通用聯
南域知學自珍始,北面抗敵怯倫威。
尹姓(尹(姓氏))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荊州刺史尹珍。自以生於荒裔,不知禮義,乃從許慎,應奉受經書圖緯,學成,還鄉里教授。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將尹繼倫,浚儀人。宋太宗時充北面緣邊都巡檢使。端拱中遼兵入寇,繼倫奮擊,在敗之。遼兵相戒曰:“當避黑面大王。”以維倫面黑故也。
五代春秋師魯撰,十篇唐說子漸彈。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尹洙,字師魯,河南人。有《五代春秋》等傳世,世稱河南先生。
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學者尹源,作《唐說》及《敘兵》十篇。
龍圖閣士春秋賦,河內先生唐說篇。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尹洙。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學者尹源,字子漸,河南人,世稱河內先生。
  • 八言及以上
文武兼優,萬邦為憲;恩威並濟,六師總權。
上聯典指周宣王時期的賢臣尹吉甫,周宣王中興,修文武大業。
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兵部尚書尹直,明景泰年間進士,明毅博學。
晉陽家臣,鄙繭絲以從政;函谷關吏,識紫氣而呈祥。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名宦尹鐸的事典。
下聯典指戰國時期的秦國諫議大夫尹喜。相傳老子西遊,尹喜見有紫氣東來,知道有真人要過關。老子來到函谷關,被尹喜留下,著《道德經》五千言。尹喜自己著有《關尹子》。
宗祠楹聯參考資料來源:

家譜文獻

譜名年代及編纂方式藏地留存卷數
湖南瀏西尹氏族譜
始修於宋朝嘉定年間,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七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八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存卷一
湖南尹氏九修通譜不分卷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殘本十四冊
浙江省收藏愛好者勵雙傑處
存“武岡州醪田派鼎初公支”世系一冊
湖南新化尹氏續修族譜不分卷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收藏愛好者勵雙傑處
存世系四冊
湖南益陽諶氏族譜不分卷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收藏愛好者勵雙傑處
存“九甲長房”世系一冊
湖南益陽諶氏族譜不分卷
墨印
浙江省收藏愛好者勵雙傑處
清道光二十一年四甲支、清光緒三十二年九甲支兩部
湖南沅陵塘沖周氏譜
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收藏愛好者勵雙傑處
存卷首一冊
山東禹城尹莊尹氏族譜
康熙 四十七年手書線裝
由尹希劍(祚泉)收藏
湖南茶陵南關尹氏六修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尹竹軒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明經堂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大學
存十八冊
雲南羅平他谷尹氏族譜九十五篇
清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平陸張店尹氏族譜
(現代)尹振保續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常寧尹氏家譜
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衡山尹氏六修族譜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尹氏家乘十二卷
(民國)尹允鰲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肆好堂木刻活字印本
存十二冊
山東日照尹氏族譜
(民國)尹錫崧、尹日桂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鉛印本
存十冊
湖南中湘竹埠尹氏三修族譜十二卷
(民國)尹德芹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明經堂木刻活字印本
存十二冊
廣東江門第發里尹氏族譜
(民國)尹啟熾編撰,民國末期手寫本
廣東省江門圖書館、江門蓬江區白沙第發里尹氏宗祠
山東新泰新邑尹氏族譜
(民國)尹序倫編撰,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手寫本
山東省尹承貴處
湖南尹氏族譜十八卷,首三卷
(民國)尹樹翰、尹濟青等纂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萃堂木刻活字印本
存八十二冊
湖南新化尹氏族譜
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
山東東營尹氏族譜
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西范鄉西范村
山東曲阜尹氏族譜
公元2014年編著
家譜文獻參考資料來源:

字輩排序

地域字輩
安徽渦陽縣
學乃月新,顯良為純,建立文本,萬世國仁
安徽合肥淮南
金、玉、水(感)、華(化)、草(成)、絲(加)、火(忠)、世(三)、如(鳳、其)、士【應(開)】、居(仲、心、守)、【文(同、卓)】【玉(有)】、傳(茲)、家(福)、之、學、良(多)、若(華)(鑾公18世)、可(國)、為(文)、以(章)、振(永)、其(齊)、(承)、德(詩)、汝(首)、長、繼(樂)、斯(齊)、瑞(祥)、方(新)、肅(元)、穆(繼)、光(宗)、遠(志)、克(通)、紹(恆)、純(昌)、真(修)、烈(德)、彥(惠)、世(才)、澤、恆(宇)、昭(維)、揚
安徽合肥淮南蔡田鋪
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大顯華邦業,宏開振恢先,端厚培吉慶,兆隆世德延
安徽巢湖
思曾本遠和,同修成大倫,兆先開祥瑞,義重自正名
安徽阜陽渦陽
坤斌月薪,良友結純,建立文本,萬事同仁
 安徽太和大尹寨
正大光明從德修,仁義禮智震中州,文官俊秀恩惠廣,洪宗萬代朝幸福
江蘇豐縣東華山
克建洪吉,修明守敬,以正培家,世延永慶
湖南瀏陽、湘潭、衡山
家之秀髮,自周建勛,洛傳理學,楚萃人文,名賢永吉,盛代宣勤
湖南益陽
文元用思水,聲名應時榮,朝廷輪襲選,忠孝最超英,繼緒承先志,敦倫起後昆,詩書揚彩煥,世澤自興隆,三支成鼎象,觀上本同宗,復見傳家寶,宜知大有容
湖南新化
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大顯華邦業,宏開正徽先,端厚培吉慶,兆隆世德延,雍睦敦倫紀,貽謀媲美前,純良國本固,孝友家基堅,功續述來哲,詩書啟後賢,寰環竟發達,祖澤定長綿
湖南常寧
才為邦憲大,學紹洛宗長,立爾希賢志,常成道德光
湖南湘鄉
天單百萬興, 嘉世代乾坤 ,士樂敦本財 ,源裕循良明 ,功業恢先緒, 文德毓群英 ,學優成大器, 保定慶昇平
湖南攸縣
時思繼祖,崇本立常,篤志昌泰,傳世有光,衣冠濟美,雍穆一堂,家傳詩禮,國煥文章
湖南桃江
伯志仕思大,萬福興調文,開宗功德盛,佑啟嗣昌榮,祖澤源長遠,光前裕後昆,聯科登甲第,顯耀振芳聲
湖南嶽陽
志萬宗大,祖有興隆,應登文仲,世啟邦家,開遠發達,克兆其昌,希榮正道,安國建祥,貴德保善,丕振增光,垂裕後代,福祿爾康,尊重知識,造就賢良
湖南永州
一士惟之,祖先功業

雲南羅平
國崇文士,家兆鳳祥,懋培大德,錫慶自長,懷宗啟瑞,載福毓汝,維學尚世,如沛之溥
山東魯西
文鴻肇式序,祚承燕遜貽,懋履源宸拱,嘉孚迪景祺,毓興法紹光,志學基恆昌,道明聲丕振,嗣令慶增祥
普蘭店大尹村
正德立業振(瑞、玉、傳、庭)希賢晉士忠,錫恩采繼久,孝敬自畏豐,丕聚開春藹,文韶萃秀從,廣華秉國肇,萬樹在天清
四川南充嘉陵華興鄉
子定義昌全,仁思顯廷朝, 宗祖正興元,禎祥應世賢,懷才存忠信,守德積良能,國治文明盛,時和化春宣,以成悠遠記,常遇堯舜天
湖北麻城
思為國本,立學成家,其名克振,永紹光華
江西九江
功基業昌,裕後之章,光遠祖澤,世宏道德,家邦榮慶,興廷朝綱,宗傳士首,克敦孝友,永復賢才
承德地區、北京密雲、天津薊縣
正尹大汝湯,君龍德朝作,廣國傳永繼兆希,英瑞慶恩崇,富貴顯榮華,金梁玉柱秀明星,長江青海建魁忠
尹氏一支字輩
楚尚廷振學,國傳承祖德,萬代啟輝煌,慶譽章文彩,茂林兆桂芳
萬聖堂支派
仕知湯銘新,一仁光世運,炳蔚啟宏規,繼嗣文華盛,周監佐中興,生甫延餘慶,繁昌應治隆,孝友為家政
字輩排序參考資料來源:

歷史遺存

尹吉甫墓
位於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城西北5公里黃家窪村西南處,俗稱將軍墳。封土高1.9米,東西長5米,南北寬2.5米。曾有西周晚期青銅器“兮伯吉父”盤出土,盤上有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征北嚴猶和徵收南淮夷貢賦情況。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員到墳前祭奠,並刻石立碑。
尹吉甫宗廟
湖北房縣榔口鄉萬峰山有一古代雕琢的“日月品字形”石窟,被稱為尹吉甫宗廟。在魏晉南北朝時,儒釋道三教合流,加放有觀音、三官神像、三教神像、十八羅漢等神像,又稱寶堂寺、石佛寺。1987年,寶堂寺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尹吉甫點將台
平遙城內由太和門上古城牆,北行至距下東門新翰門約二百米處時,城牆擴張為四四方方的平台,這裡被稱為尹吉甫點將台。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於淮南市田家庵區史院鄉尹祠村尹祠國小東側。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尹氏宗族集資興建,磚木結構,徽派古建築。祠堂內另外儲存道光三年(1823年)碑記三通,是淮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2004年10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尹氏宗祠尹氏宗祠

人口分布

宋、元、明期間,尹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遷移。全國形成了贛、湘、浙、蘇、魯一片尹姓聚集地,尹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東南移動。
尹姓(尹(姓氏))
時,尹姓大約有2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27%,姓氏排位第七十二位。當時尹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占全國尹姓總人口的22.8%。尹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南、甘肅,這三省尹姓大約占全國尹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布於四川、山東、河北、江西,這四省的尹姓占尹姓總人口的31%。全國尹姓形成以河南為中心向四方散播的分布的局面。
明朝時期,尹姓有2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七位。當時尹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南,這五省尹姓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甘肅、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省,這五省的尹姓又集中了32%。江西為尹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16%。
2013年尹姓的人口22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五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湖南、遼寧四省,大約占尹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河北、湖北、河南、江蘇、雲南,這五省大約又占28%。山東為當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總人口的1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川鄂湘兩大尹姓聚集區。
尹姓在魯冀、京津、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山西北部、甘肅西端、雲南、川黔大部、重慶東南、湖北南部、湖南、江西大部、粵桂北部,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7%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34%,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尹姓人群。在山西南部、陝西北部和南部、內蒙古中部、豫鄂皖大部、江蘇中部、四川北部和東南、重慶大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部、粵桂中部、貴州西北部、新疆西北,尹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8%一0.27%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7%的尹姓人群。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尹姓歷代名人107名,占總名人數的0.24%,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八位;尹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6%,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九位;尹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4%,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七位;尹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7%,排在並列第九十九位。
著名人物
姓名年代籍貫備註
西周
不詳
西周冊尹、史官
西周
周宣王中興大臣,曾作《詩經·大雅·崧高》、《詩經·大雅·江漢》等。
東漢
牂牁郡毋斂(今貴州省正安縣)
荊州刺史,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
東漢
河南鞏縣
官至尚書令,曾上書為黨錮解禁。
後秦
隴右天水
尚書僕射、長安令,謚曰忠成侯
西涼
天水冀縣
西涼國武昭王后,傑出的女政治家
唐代
長安
官至工部尚書,以執法公正、清廉而著稱
北宋
河北大名
後周將領,參與了北宋平定荊湘、南漢的統一戰爭,終保信軍節度使
北宋
開封浚儀
抗遼將領
北宋
洛陽
散文家,有《河南先生集》傳世
南宋
河南洛陽
著有《論語解》、《和靖集》
南宋
江西寧都
隨文天祥勤王赴援常州,戰死於五牧。
明朝
江蘇南京
嘉靖年間武舉鄉試第一、會試第一,連中三元
明朝
山東齊河
明朝武將
清代
滿洲鑲黃旗
雍正、乾隆兩朝名臣,謚“文端”
1884—1953
四川彭縣
1912年擔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平定西藏叛亂
1903—1963
湖南邵陽
曾任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長、台灣銀行董事長,是50年代穩定台灣經濟的關鍵人物,被譽為“台灣經濟之父”。
1908—1984
江西興國
曾任中共廣東東江縱隊政委,廣東人民抗日鬥爭領導人之一
1919—2000
浙江新昌
越劇表演藝術家
1945生
江西泰和
海軍少將,央視特約軍事評論員
1950生
山東日照
潤泰集團總裁,“光華教育基金會”創始人
1953生
河北靈壽
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1954生
湖北鄂州
原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著名人物參考資料來源:

研究考證

尹姓(尹(姓氏))
元和姓纂》尹氏輯錄:“少昊之子,封於尹城,因氏焉;《風俗通》雲師尹,三公官也,以官為姓。”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今甘肅省東南部),自以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祠白帝。”
《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漢代豫州(今河南)從事尹宙載其先輩:“出自有殷,乃迄於周,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師尹”一詞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關於師尹的解釋,自毛傳以來皆解作“大師尹氏”或“尹姓太師”,至王國維始辨析其為二人,即首掌軍職的大師和首掌文職的尹氏,《大雅·常武》原文有過這一段描述:在征討徐國之前,周宣王親自冊封卿士南仲為大師,整頓全軍,又口詔尹氏冊命程伯休父為行軍司馬,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程伯休父也被司馬遷尊為得姓始祖。
小雅·節南山之什》的創作背景約於周幽王在位,直至宗周覆滅之際,它揭示了西周晚期的政治黑暗,伴隨著周王朝國運衰退,災禍叢生導致天怒人怨,《史記·周本紀》也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時任太史伯陽父甚至作出“周朝將亡”的預言。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是希望上天懲罰秉政不公的大師、監察失職的尹氏,故《節南山》所指的尹氏並不是兮伯吉甫。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鄭人囚諸尹氏,賂尹氏而禱於其主鐘巫,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春秋左傳補疏》:“蓋巫能降神,神物憑之,即巫以為神,故即名其神鐘巫。尹氏主之者,所謂家為巫史也”,周初有尹佚,助周武王克殷。
《史記·周本紀》記載:“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文中的畢公是成康兩朝的輔政大臣,史稱“畢公高”,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作策畢公即“作冊畢公”,在尹佚之後,畢公曾在周康王時期擔任作冊之職。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根據周朝官僚職責,祭祀活動主要是以尹氏(一說為太史)為首領的太史寮負責,對外戰爭主要是以太師、太保為首領的卿事寮負責。
《尹氏源流考節錄》載:“周衰,散居仕列國。”
路史·後紀七·小昊》:“小昊……次妃生般,為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於尹城,世掌其職”,“尹,般之封,今汾州。鄭樵說故尹地,及周為尹氏采,王符雲慶姓蓋亦作允(允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