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選配、工資差距與失業

就業選配、工資差距與失業

《就業選配、工資差距與失業 》選錄了戴爾o莫滕森等兩位作者最為重要的研究工作,極大地豐富了作為均衡現象的失業、勞動力市場動態變化及其周期調整等領域的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就業搜尋理論和流量分析思路,這是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微觀和巨觀經濟分析的主導性工具。本書概述了均衡搜尋模型,包括對搜尋的一些早期研究, 對工作創造和工作破壞內生決定時的均衡搜尋和匹配模型做出了完整的描述。

市場大部分交易都是為貿易而進行的,當然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買者很難得到想要買的買品,而賣者很難找到消費者。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公司也發現會有許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戴爾o莫滕森等人開發的理論解釋了市場上這種衝突,他們的理論是基於個體經濟學理論的,他們的研究工作促進僱傭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員和需求工作方面提供合理的機制。

基本介紹

  • 書名就業選配、工資差距與失業
  • 作者:[美]戴爾·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 )[賽普勒斯]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 原版名稱:Job Matching, Wage Dispersion, and Unemployment
  • 譯者:羅楚亮 陳國強 劉盛宇
  • ISBN:9787111542193
  • 頁數:220頁
  • 定價:65.00元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目錄,叢書序一,叢書序二,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作者簡介,

目錄

叢書序一(厲以寧)
叢書序二(何帆)
//導論
//第1章
//11匹配技術
//12均衡
//13匹配效率
//14總結與進一步說明
//第2章
//後記
//章節附注
//參考文獻

叢書序一

從書序一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
機械工業出版社經過長期的策劃和細緻的組織工作,推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該叢書預計出版經濟學獲獎者的專著數十種,精選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計畫在三四年內面世。我以為這是國內經濟學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賀。
要知道,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學領域內名家輩出,學術方面的爭論一直不斷,許多觀點令經濟學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這既是一個懷疑和思想混亂的時期,也是一個不同的經濟學說激烈交鋒的時期,還是一個經濟學家不斷探索和在理論上尋找新的答案的時期。人們習慣了的經濟生活和政府用慣了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學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尋新路,提出新的解釋,指明新的出路。經濟學成為各種人文學科中最富有挑戰性的領域。難怪不少剛剛步入這個領域的經濟學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樣才能在經濟學這樣莫測高深的海洋中擺對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應當從何處入門,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的這套"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等於提供了一個台階,也就是說,這等於告訴初學者,20世紀70年代以來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各位經濟學家是怎樣針對經濟學中的難題提出自己的學說和政策建議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論、如何探尋新路的。這就能夠給後來學習經濟學的年輕人以啟發。路總是有人探尋的,同一時期探尋新路的人很多,為什麼他們有機會進入經濟學研究的前沿呢?經濟學重在思考、重在探索,這就是給後學者最大的鼓勵、最重要的啟示。
正如其他人文科學一樣,經濟學研究也必須深入實際,立足於實際。每一個新的經濟觀點的提出,每一門新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種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導,都與實際有關。一個經濟學家不可能脫離實際而在經濟學方面有重大進展,因為經濟學從來都是致用之學。這可能是經濟學最大的特點。就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所選擇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著作為例,有哪一本不是來自經濟的實踐,不是為了對經濟現象、經濟演變和經濟走向有進一步的說明而進行的分析、論證、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脫離了經濟的實際,這些分析、論證、推理全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即經濟學的驗證經驗是滯後的,甚至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經濟學中一些有創見的論述,既在驗證方向是滯後的,而在同時代湧現的眾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驗證的滯後性,表明一種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思路也許要經過一段或短或長的時間間隔才能被變化後的形勢和經濟的走向所證實。觀點或者論述的超前性,同樣會被經濟的實踐所認可。有些論斷雖然至今還沒有被完全證實,但只要耐心等待,經濟演變的趨勢必然遲早會證明這些經濟學中的假設一一都會被人們接受和承認。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經歷和學術界對他們著作評價的變化,難道不正如此嗎?
經濟學同其他學科(不僅是人文學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學科)一樣,實際上都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跑。後人是有幸的,為什麼?因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經在學科探索的道路上作了不少努力。後人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即使前任在前進過程中有過疏漏,有過判斷的失誤,那也不等於後人不能由此學習到有用的知識或得出有益的啟示。
我相信,機械工業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經濟學的進展,促進中國經濟學界的研究的深化,並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4年9月21日

叢書序二

從書序二
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
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是經濟學家人才輩出的時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其成立300周年的時候設立,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這一獎項被視為經濟學的最高獎。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經濟學家獲獎。
我們當然不能僅僅以諾貝爾獎論英雄。有些經濟學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獲獎的機會。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要是授予一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領域熱門,有些領域冷門,博弈論是發展最為迅猛的一個領域,研究博弈論的經濟學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領獎台。有時候,諾貝爾獎的授獎決定會引起爭議,比如1974年同時授給左派的繆爾達爾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時授予觀點相左的法瑪和席勒。儘管同是得獎,得獎者的水平以及學術重要性仍存在較大的方差。但是,總體來看,可以說,這75位經濟學家代表了20世紀經濟學取得的重大進展。
經濟學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經濟學發展出了一套系統的分析框架,從基本的假設出發,採用嚴密的邏輯,推導出清晰的結論。受過嚴格訓練的經濟學家會發現和同行的學術交流變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夠知道觀點的分歧在哪裡,存在的問題是什麼;經濟學形成了一個分工細密、門類齊全的體系。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和經濟計量學是經濟學的旗艦,後面跟著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等主力,以及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等新興或交叉學科;經濟學提供了一套規範而標準化的訓練,不管是在波士頓還是上海,是在巴黎還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學習經濟學的學生使用的大體上是同樣的教材,做的是同樣的習題。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經濟學訓練拾級而上,由易入難,由博轉精;經濟學還值得驕傲的是,它吸收了最優秀的人才,一流大學的經濟系往往國際化程度最高,學生的素質也最高;在大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經濟學家對經濟政策有重大的影響,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里有經濟學家,大眾媒體上經常見到活躍的經濟學家,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經常會到經濟學的殿堂里接受培訓,然後回到自己的陣地傳播經濟學的火種。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經濟學發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頸",創新的動力明顯不足。經濟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整齊劃一的研究變得越來越單調乏味。有很多人指責經濟學濫用數學,這種批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沒有擊中要害。經濟學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數學,即極值方法。消費者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他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效用的最大化。企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資源的約束下尋找利潤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它們在預算的約束下尋找社會福利函式的最大化。經濟學的進步,無非是將極值方法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單個個體的最大化發展到同時考慮多個個體的最大化(博弈論),從確定條件下的極值發展到不確定下的極值,等等。其他學科,比如物理學、生物學也大量地使用數學工具,但它們所用的數學工具多種多樣,變化極快,唯獨經濟學使用的數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經濟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較為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經濟學家原本也是各執一詞,爭吵激烈,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還是要"和平共處"。20世紀70年代之後,經濟學不僅在研究方法上"統一"了,思想上也要"統一",經濟學界對異端思想表現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會被邊緣化,被發配到海角天涯,根本無法在經濟學的"部落"里生存。這種力求"統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經濟學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經濟學常常被批評為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者",這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常會滲透到其他學科,更主要的是因為經濟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流並非雙向而平等的,別的學科向經濟學學習的多,而經濟學向其他學科學習的少。經濟學變得日益封閉和自滿,討論的問題"玄學"色彩越來越濃厚,往往是其他學科,甚至經濟學的其他領域的學者都不知道討論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意思,於是,經濟學和其他學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的挑戰。20世紀中葉經濟學的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戰後重建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的回應。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引起了經濟學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們正處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新階段,經濟成長前景不明,金融風險四處蟄伏,收入分配日益惡化,這些複雜的問題給經濟學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經濟學或將進入一個反思、變革的新階段,有可能迎來一次新的"範式革命",年輕一代學者將在銳意創新的過程中脫穎而出。
創新來自繼承,也來自批判。機械工業出版社擬推出"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典文庫",出版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的各類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奧的基礎理論,又有對重大現實問題的分析,還有一些是經濟學家們對自己成長道路的回憶。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一些是過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經淡忘的。這將是國內最為齊全的一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系列叢書,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的經濟學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

IZA2005年將勞動經濟學獎授予戴爾·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因為他們在含有搜尋和匹配摩擦的市場分析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IZA年度獎通常授予那些在勞動經濟學領域中取得傑出學術成就的人。在勞動力市場動態均衡模型中,無論是這兩位經濟學家個人的貢獻還是他們的共同研究,都成功地解釋了就業搜尋理論和流量分析思路,這些理論和思路已經成為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微觀經濟分析和巨觀經濟分析的主導性工具。2005年IZA年度獎的這兩位獲得者,與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一道,共同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模型現已經被廣泛地套用於勞動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極大地豐富了作為一種均衡現象的失業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動態變化與周期性調整。他們對勞動力市場搜尋和就業匹配的研究也明顯地在引領、塑造勞動經濟學的經驗研究文獻。
在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教授的IZA頒獎典禮之前,已有大量的傑出學者獲此殊榮。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他就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對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工會的趨勢、勞動力市場制度設計中公民態度的作用等主題發表了大量的文章。此前的IZA勞動經濟學獎獲得者包括雅各布·明瑟爾、奧利·阿什菲爾特和愛德華·拉齊爾。已有獲獎者在勞動經濟學領域的貢獻包括在人力資本投資、在職學習、女性勞動供給決策、工會會員身份、項目評估方法、薪酬方案和工人生產率、人事經濟學等主題上的開創性研究。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兩位教授因為他們在勞動經濟學的傑出貢獻加入了這一令人尊敬的經濟學家群體。
本書包括五篇文章,有助於形成均衡搜尋模型的基本框架。源自莫滕森(1982)的第1章和皮薩里德斯(1985)的第2章,對今天所說的勞動力市場搜尋和匹配模型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源自皮薩里德斯(1986)的第3章提供了勞動力市場分析流量思路的經驗基礎。第4章源自他們的合作論文,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1994),完整論述了存在內生的工作創造和工作破壞情形下的均衡搜尋和匹配模型。第5章源自莫滕森(1990),研究了各種工資不平等模型。
兩位作者所寫的導論討論了勞動力市場的流量視角,取代了非均衡理論,成為發展工人和僱主行為分析的統一理論的基礎。兩位作者在每一章章末還給出了總結,討論它們的重要貢獻以及與現存文獻的關係。最後,在兩位作者所完成的總結性章節中,對莫滕森皮薩里德斯模型提出以來的文獻進行了全面總結。
戴爾·莫滕森在單個工人的就業搜尋決策研究中做出了先驅性貢獻。搜尋摩擦可以被模型化為交易雙方隨機出現或隨機達成匹配機會。當工人和企業對勞動力市場的價格缺乏充分信息而存在搜尋成本時,搜尋摩擦對於理解搜尋招聘工資和工作機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類似的摩擦也對勞動力的就業轉換、人際關係等研究產生了革命性影響。戴爾·莫滕森與肯尼思·博蒂特(Kenneth Burdett)的合作研究(莫滕森和博蒂特,1980)也推進了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們解釋了作為均衡現象的搜尋和解僱失業,並證明了基於僱主招聘工資下的搜尋是如何產生工資差異的(博蒂特與莫滕森,1998)。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以匹配函式作為研究均衡失業的工具,在勞動力市場分析流量方法的巨觀經濟含義方面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匹配函式將工作創造與失業人數、工作崗位空缺數量、工人搜尋與廠商招聘強度聯繫起來。它成功地刻畫了市場摩擦的關鍵含義,即阻礙交易雙方迅速碰面,而且也為分析由於潛在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完備而產生的搜尋摩擦提供了特別有力的分析工具,並沒有在模型中引入過多的複雜性因素。皮薩里德斯(1979,1985,1994)在隨後的均衡失業動態變化研究中,進一步推進了匹配模型,目前已經成為總量經濟學中研究不完善勞動力市場的主導框架。
搜尋與匹配分析框架的主要思想精髓,以及由兩位作者的基礎性工作所激發的大量研究文獻的主要觀點,也體現在本領域的兩篇高水平文章中,它們都已經成為本領域研究者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業再配置、失業波動和失業差異》(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1999a)集中討論了流量分析的巨觀經濟含義,而《勞動力市場搜尋模型的新發展》(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1999b)則在單個工人層面上討論了搜尋決策的含義。皮薩里德斯在《均衡失業理論》(1990,2000)中詳細說明了匹配分析思路,該書也成為這一領域的主流讀物。
戴爾·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所發展的搜尋與匹配分析框架,也是勞動力市場相關政策分析的理論工具。在他們的一篇合作論文中,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2003)比較了歐盟和美國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影響,表明政策影響對不同的技能水平存在數量上的差異,因為匹配所創造的盈餘越小,給定政策對工資和就業創造的影響就越大。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還對1994年歐盟委員會白皮書中的稅收建議進行了數量評估。
匹配模型已被套用於勞動力市場的政策研究,尤其是對歐洲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失業激增。歐盟委員會通過的《德洛爾報告》(Delors Report,歐盟委員會,1994)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的《就業研究》(Job Study,OECD 1994),都建議對勞動力市場進行相關政策改革,以增加就業創造。來自IZA的一些核心研究者對匹配模型的套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參見Sunde(2003)。
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的研究發現也成為德國政府哈茨改革的核心,這一改革也得到了IZA一系列研究的強烈支持,包括Zimmermann(2003)的論文內容。這一改革建議通過更為有效的就業安置過程,縮短失業持續時間,強化就業激勵,努力降低搜尋成本。他們的工作與勞動研究所(IZA)的使命與精神極為吻合。IZA成立十多年以來,它一直努力將自己定位於勞動經濟學的學術影響和政策制定的結合。
通過"勞動力市場與制度"這一項目,IZA積極參與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所開創的這一領域的研究。"勞動力市場與制度"分析相關制度對勞動力市場結果的影響。特彆強調相關制度對經濟績效的微觀表現和巨觀結果的影響分析。過去的一些活動包括一系列的研討會,內容涉及工資不平等、勞動力市場制度、結構改革、就業保護、市場摩擦、企業的動態變化、增長等。戴爾·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都積極參與了一系列活動,在IZA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自2001年起,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也都是IZA的研究員。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於微觀數據的增加和數量分析方法的發展,促進了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創新性成果。莫滕森和皮薩里德斯一直屹立於這個領域,為巨觀經濟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思維,為研究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具有操作性的數量分析工具。2005年IZA勞動經濟學獎和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都認可了他們的貢獻,解釋了有摩擦的勞動力市場,並將他們的理論套用於勞動力以外的其他市場分析。

作者簡介

戴爾o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1939-2014)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講授,國民經濟研究局研究員、IZA研究員。他於從威拉米特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從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從1965年開始,莫滕森一直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他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勞動經濟學。除勞動經濟學外,他還研究總量經濟學和經濟學理論。莫滕森最知名之處是他在摩擦性失業理論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從這一成果出發,他進一步研究了勞工移動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問題。
莫藤森還是計量經濟協會、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勞動經濟學協會、歐洲經濟協會等的會員。他於2007年獲得勞動經濟學協會的明瑟獎(Mincer Prize),並於2008年當選為美國經濟協會傑出會員。
克里斯托弗o皮薩瑞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1948-)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並擔任諾曼o索思諾經濟學講席教授。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失業經濟學、勞動力市場理論與政策以及經濟成長與結構變遷。從1976年開始,於倫敦經濟學院任教,皮薩里德斯最知名的學術成就是針對勞動力市場和巨觀經濟間互動作用的搜尋和匹配理論。他還推動了匹配函式概念的確立,該函式用於解釋某個特定時間段內失業至就業的流動狀況,他還是利用這一函式進行經驗估算方面的先驅之一。近來皮薩里德斯主要從事經濟結構性調整和增長的研究。他是歐洲經濟協會2011年的主席,英國科學院、計量經濟協會、歐洲經濟協會以及勞動經濟學家協會會員。他還是IZA、LSE經濟績效中心(巨觀經濟研究項目前負責人)以及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倫敦)的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