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漢語漢字)

尤(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信息

部首:尢,部外筆畫:1,,

五筆輸入法:DNV

五筆98:DNY

倉頡:IKU

鄭碼:GR

四角號碼:430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C24

筆順編號:1354

尤:中華姓氏,百家姓排列第十九位。朱秦“尤”許。

尤姓在北方有分布,黑龍江省附近。

也有部分尤姓人生活於福建省,在泉州市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
  • 外文名:you
  • 拼音:yóu
  • 注音:ㄧㄡˊ
  • 筆畫數:4
基本解釋,尤姓始祖,尤姓姓氏源流,尤姓郡望#堂號,詳細解釋,常用詞語,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1、特異的,突出的:尤為。尤異。無恥之尤
尤
2、更加,格外:尤其。(古義)
3、過失:效尤(學著別人做壞事)。
4、怨恨,歸咎:怨天尤人。
5、姓。尤姓。
尤姓來源
沈葉尤三氏均為季載後裔,葉氏尤氏均為沈氏分支。季載(文王第10子)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尤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尋根溯源 :尤姓來源有三:
1、沈姓改姓而來。據《梁溪漫錄》所載,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姓者為避諱,去水為尤姓。
2、尤姓出自仇姓,尤、仇古音同,且皆為怨義。
3、出自他族改姓而來。清滿洲人姓,世居沽河、遼陽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漢姓為尤;今滿、台灣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始祖

沈思禮,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其女婿沈思禮避他的名諱,便把沈字三點水去掉,改為尤姓。福建省南安市南廳有尤(沈)思禮與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稱“駙馬墓”。
尤
繁衍播遷:
九〇七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尤姓始盛於世,閩立國近四十年,九四五年被後唐所滅。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後,尤姓始光芒四射,卻是不爭史實。據《常州府志》所載,宋真宗天禧年間,泉州晉江人尤叔保舉家遷往常州府無錫,子大公,孫尤輝,曾孫尤著,玄孫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孫尤火育、尤耀,曾孫尤冰寮、尤帶等均名載史冊。南宋時都城為臨安(今浙江杭州),由於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為尤姓大批湧入之地。五代至兩宋,尤姓除繼續繁衍於福建外,已開始播遷於福建周邊省份。宋末,元兵大舉南侵,宋趙王朝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難,於是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膽的尤姓人則舉家北上,因為當時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不會發生你來我往的拉鋸戰,相對穩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興旺。明初,山西尤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北京、江蘇、安徽、湖南等地。鄭和下西洋,表明中國造船水平的提高,時福建等沿海地區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揚帆東南亞者。另外,尤安禮隨父由江蘇長洲(今蘇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長洲移居太倉。清代尤萃由浙江嘉興徙居平湖。如今,尤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福建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約占全國漢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二。源於羋姓(mǐ),出自五代時期閩越國沈氏族人,屬於因謚改姓為氏。
該支尤氏的主要來源,為沈氏族人避五代時期閩越王王審知的名諱而改為尤氏。
王審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詳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分水亭鄉王堂村)。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隨民變領袖王緒渡江南下,進入福建地區。“竹林兵變”後,奉長兄王潮為帥。
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陳岩上表其為泉州刺史。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潮派王審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當時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觀察使。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王潮病勢,次兄王審邽辭位,由王審知繼任,後加平章事,封為琅琊郡王。
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後梁太祖朱溫(朱全忠)加授王審知為中書令、福州大都督府長史,又封為閩王。
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實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溫稱臣納貢,並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勢力締姻結好,由此穩定了閩越地區局勢,自成一方割據勢力。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審知逝世,謚“忠懿”,葬於福州北郊,後移蓮花山麓。
王審知在成為閩越王之後,當地一支沈氏族人為了避他名字中“審”字的音諱,便把“沈”字的“氵”和“宀”偏旁去掉,改為“尤”氏。另外,王審知的女婿沈思禮的後人也改姓為尤氏,原因相同。
這兩支尤氏屬同一淵源,讀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姓氏源流

尤姓出自沈姓,為五代時沈氏為避諱而改。據《梁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沈”與“審”同音,屬諱字,沈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沈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占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沈的人們都因避“審”音,故而改沈氏為尤氏。
尤(漢語漢字)
得姓始祖:晡季。據《梁溪漫錄》記載,尤姓是從沈姓分出來的,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潛稱閩王,閩人避諱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為尤姓。這么說來,尤姓自然源出沈姓,其來源當然也跟沈姓一樣,是黃帝的後裔。另據《元和姓纂》指出,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所以尤姓的最早發源地應是2000多年前的沈國(河南省汝南縣東,以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尤姓的始祖也當然是沈姓始祖晡季了。

尤姓郡望#堂號

1、郡望
吳興郡:三國吳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南)。轄境相當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等地。唐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按照南宋成書的《百家姓》記載,沈姓郡望有二:吳興汝南,而吳興地處閩地,沈改尤後,吳興郡順理成章成為尤姓郡望。此說有嚴重錯誤:第一,吳興在五代十國時期始終歸屬於錢氏之吳越國,從未歸屬閩國,不存在有沈姓人為避王審知音諱去水改尤的可能。第二,思禮公及其沈姓親族源自近地汝南的光州固始,追隨王氏民變軍隊南下入閩,並不由浙江吳興遷徙而來,吳興沒有關於尤氏源流的歷史遺蹟,亦無尤氏大宗祠,吳興堂僅是沈氏宗祠,不能代做尤氏宗祠。自南宋版《百家姓》問世以來,訛傳尤氏郡望吳興郡進入各個姓氏源流專著誤導世人,以致一些尤氏宗親信以為真,甚至有人自稱吳興堂文簡公尤袤的後裔,卻不知曉尤袤之五世祖尤叔保本籍泉州晉江,宋真宗舉家北遷常州無錫,該支尤氏屬於常州無錫雲松堂。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1年)置汝南郡。治上蔡(相當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今河南省平輿)。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河南省汝南縣。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號
尤姓堂號有:“樹德堂”、“志清堂”、“吳興堂”、“歸閒堂”、“鶴棲堂”、“遂初堂”等。
氏源沈姓;
望出吳興。
——佚名撰尤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系承晡季;
源起汝南。
——佚名撰尤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詳細解釋

1、形聲,小篆字形,從乙,又聲。乙象植物屈曲生長的樣子,受到阻礙,則顯示出它的優異。
2、最優異。
尤,異也。——《說文》。朱駿聲曰:此字當之猶之古文,犬子也。
尤,怪也。——《小爾雅》
尤,異也。——《廣雅》
夫有尤物。——《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註:“異也。”
而視之尤。——《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服註:“甚也。”
然有知強弱之所尤。——《管子·侈靡》。註:“殊絕也。”
夫子,物之尤也。——《莊子》
又如:尤功(功績最卓著。亦指功績最卓著的人)。
3、驚異。
公飲之酒,厚酬之,賜及從者。司馬亦如之。張丐尤之。——《左傳》
1、過失,罪過。
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詩·小雅·四月》
又如:尤詬(過失和羞辱);尤違(過失;過錯);尤累(過失)。
2、姓。尤姓。
尤其,更加。
義興人謂三橫,而處尤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宋·蘇軾《石鐘山記》
而人心驚擾之後,尤宜坐鎮倉皇。―― 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尤甚;尤妙。

常用詞語

尤其、怨天尤人、尤而效之、以儆效尤等。
尤(漢語漢字)
尤(漢語漢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尢字部】尤 ·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1
〔古文〕怣《唐韻》《集韻》羽求切《韻會》疑求切《正韻》於求切,𠀤音郵。《說文》尤,異也。從乙又聲。《徐曰》乙欲出而見閡,則顯其尤異者也。《司馬相如·封禪文》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注》尤,異也。一曰甚也,過也。
又《廣韻》怨也。《詩·鄘風》許人尤之,眾稚且狂。《左傳·僖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又最也。《莊子·徐無鬼》夫子物之尤也。《注》言於人物之中稱之為最。
又蚩尤,黃帝臣。帝與戰於涿鹿,殺之。今畫其形於旗上,名蚩尤旗。
又彗星亦名蚩尤旗。
又姑尤,齊東界二水名。《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姑尤以西。
又姓。見《姓苑》。
又《集韻》通作郵。《詩·小雅》不知其郵。《前漢·成帝詔》以顯其郵。
又葉戸恢切,音回。《詩·小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葉上梅。
又葉與之切,音怡。《詩·鄘風》大夫君子,無我有尤。葉下之。
又葉以諸切,音余。《道藏歌》日月粲華暉,如光照眞符。億兆不同劫,千載莫之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