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頭擬鮋

尖頭擬鮋

尖頭擬鮋,學名:Scorpaenopsis oxycephala (Bleeker, 1849) ,為鮋科擬鮋屬下的一個種。棲息深度為1至250公尺。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有毒魚種,屬於海中危險生物。不在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名單中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頭擬鮋
  • 拉丁學名:Scorpaenopsis oxycephala (Bleeker, 1849)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擬鮋屬
  • :尖頭擬鮋
  • 英文名:Tassled scorpionfish
概況,分布,形態特徵,生態習性,

概況

命名者:(Bleeker, 1849)
尖頭擬鮋
俗名:尖頭石狗公、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姜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
英文俗名:Smallscale scorpionfish;Tassled scorpionfish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Scorpaena neglecta,
Scorpaena oxycephalus,
Scorpaenopsis cirrhosa,
Scorpaenopsis oxycephalus,
Scorpaeopsis oxycephalus

分布

世界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紅海南非的索德瓦納灣到馬里亞納群島,北至台灣;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與關島;可能更廣泛分布。
其他分部:日本沖繩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5-3.2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35-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小,頭長為眼徑之5.65-6.8倍 (體形較大標本:4.95-5.4倍),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
頭長為眼間距之5.7-6.95倍。口中大,端位,斜裂。吻部延長,頭長為口長之2.7-3.05倍。眶下嵴具4棘,第一棘位於淚骨上,其角度較其他棘還直立。
眼上嵴向側面延伸超過眼睛後緣,此特徵於成魚明顯。兩眼後棘尖端之間寬度為眼徑之1.2-1.3倍。鼓棘與眼後棘長度相同,與其餘棘明顯分開。眼間嵴不發達,始於鼻孔中央或後緣至眼間距後側,無向側面分開並與鼓棘連線。中間眼間嵴發達 (middle interorbital ridge) 發達,起始於鼻孔後緣延伸到達或接近眼間距中央。頂骨間無縱向隆起的嵴。
上鰓蓋棘不分岔。枕骨凹陷淺或不凹陷,無嵴將其與眼間距分開。鱗片小,櫛鱗;鰓蓋棘之間無鱗。成魚眼上無觸角,但部分幼魚眼上具觸角。頦部具指狀皮瓣。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59-67。
背鰭低矮,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8-20;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體色褐色或褐紅色且帶斑駁雜斑,眼眶下緣至頰部具1黑褐色或褐紅色三角形斑帶,吻部尖端至上唇具1狹長黑斑。

生態習性

本種主要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環境,水深1-250m。
尖頭擬鮋尖頭擬鮋
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類動物為食。
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