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河

少陵河

少陵河 松花江幹流北岸支流。位於黑龍江省中部。金稱“率水”(又作“帥水”),清稱“碩羅河”或“綽勒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陵河
  • 外文名:Shausling River
  • 位置:黑龍江省中部
  • 古稱:金稱“率水”
  • 流域總面積:2468平方公里
少陵河,《金史》作帥水,《滿洲源流考》作刷水,亦作綽勒河,又作綽羅河.《黑龍江外記》作碩羅河。。原上流稱少陵河,下游稱碩羅河,今通稱少陵河。
豬蹄河,《金史》作直屋鎧水,《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作珠克特奇河,《呼蘭府志》作哲克特依河,民國6年《巴彥縣誌》作朱克特河,今訛作豬蹄河。
泉眼河,原稱布爾嘎里河,滿語謂泉水涌匯成的河為布爾嗄里,故又稱泉眼河。
龍泉河,即東布爾嗄里河(《黑龍江輿圖說》)。
漂河,《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作鄂勒歡綽羅河。
泥河,原名濠河,又名納泥河。
大荒溝,《大清會典輿圖》作涉搜溝。
五嶽河,《金史》作隈雅河,《屠寄地理教科書》作烏裊河,又作烏要,烏腰、無葉、梧葉,無沿諸名,今稱五嶽河。
黃泥河,《黑龍江輿圖說》稱佛特庫河;《水道提綱》稱佛忒庫河(佛忒庫,滿語謂耳挖子,系婦女佩帶的一種飾物);《金史》作拔盧古河,又作乎琶里郭水,亦作獨拔古水。今為巴彥、木蘭兩縣界河。
少陵河《金史》作帥水,又作率水。《滿洲源流考》作刷水,亦作綽勒河,又作綽羅河。《水道提綱》作碩羅河。《黑龍江外記》作碩羅河。原上游稱為少陵河,下游稱為碩羅河,今通稱少陵河。發源於青峰嶺,屬松花江水系。上游自北向西南方向貫穿滿天鄉,經新勝鄉入巴彥縣東勝鄉菅草溝屯東南流去。在縣內流長45公里,流域面積379平方公里。
少陵河,為本縣最大河流。發源於木蘭縣大青頂子山南麓,經東勝鄉菅草溝屯進入縣境,折向西南,流經東勝、鎮東、窪興、龍泉、華山、永發、西集、松花江8個鄉(鎮),在松花江鄉喬家崴子屯附近注入松花江。在本縣河道流程173.5公里,占河道總長82%。上遊河床寬2-5米,中下游寬10-30米。主要支流有小柳河、泉眼河、豬蹄河、漂河等。據史料記載和考古證明,原來水量很大,可以行船,自民國以來,水量漸少,船隻難以通行。又據《呼蘭府志》記載,中游原產東珠(珍珠),為貢品。
豬蹄河,流有二,一為大豬蹄河,源出雙鴨山北麓之袁家屯附近;一為小豬蹄河,源出尖山西南的泉子劉屯西南溝。兩條水系行至安寧鄉張家店屯南O.8公里處匯合後注入少陵河。流經雙山、長春、為民、安寧、華山、西集6個鄉鎮,全長49.3公里,河床寬3-1O米。豬蹄河多在丘谷間穿行,地勢起伏,河谷陡峭,水流湍急,切刈猛烈,水土流失嚴重,易發生洪澇災害。
泉眼河,發源於黑山西麓的鎮山堡,西行15公里轉向東南,行8公里匯金、銀河,流至窪興鎮南注入少陵河。流經復興、雙山、窪興等鄉(鎮),全長25公里,河床寬3-6米。
龍泉,上源葫蘆頭溝,西行20餘里注入少陵河,河床清淺,下多碎石,激流有聲。寬2米許,深1米餘,近年日漸乾涸。
小柳河,少陵河支流,發源於東勝鄉大頂山西麓新勝村,流經東勝、復興、窪興3個鄉(鎮),流長18公里。泉眼較多,水量充沛。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在小柳河下游修建江灣中型水庫,灌溉窪興、鎮東等鄉(鎮)的1.45萬商農田。
五一水庫。位於少陵河上游,滿天鄉五一村東側,建庫時間較短,1982年開工修築,1985年竣工。設計總庫容量940萬立方米,實有庫容僅618萬立方米,壩長550米,最大溢洪量222立方米/秒,實灌面積85萬畝。
江灣中型水庫 位於少陵河支系小柳河,窪興鎮增收村的山頭屯。1958年動工,歷經22年時間,時斷時續地建成水庫樞紐工程。控制面積,12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2 760萬立米。粘土均質壩長1 640米,最高壩高12.5米,迎水坡塊石護面,背水坡砌成10米見方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八個潔白大字,壩頂寬5米,砂石鋪路,每隔80米設路燈一組。輸水洞在大壩左端,長40米,高、寬均1.8米的單孔方洞,安裝兩扇鋼閘門,上有木結構雙層大屋頂涼亭式的啟閉室,最大流量20立米/秒,出水口有一個泄洪閘和兩個分水閘。連線兩條用水乾渠,通向灌區。溢洪道,在大壩右端,全長120米,總寬29米,四扇電動弧形鋼閘門,上有交通橋、檢修橋和啟閉室,最大溢洪量420立米/秒。還在大壩右端設警衛樓,大壩左側建水庫管理站。該站設有二樓辦公室、倉庫、車庫和8棟家屬房。該水庫共完成工程量96.69萬立米,其中:石方8.76萬立米,混凝土1.14萬立米。用3189.35萬個,機、馬車132 424台(班),國家先後投資618萬元。該水庫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校核。以防洪、灌溉、養魚為主,其效益是:控制老黑山大部分山洪,調節少陵河流量;保護窪興、鎮東兩個鄉鎮東部5個自然屯和2萬畝農田;保護森林鐵路和公路3 000米;直接灌溉農田3萬畝,其中水田1萬畝;庫區水面6 000畝、平均水深6米,水質清澈,適於人工養殖的發展,先後投放魚苗80萬尾,壩下修有魚苗繁殖池40個,80畝,其中越冬池10畝。該水庫破土動工時,土方築壩4米高,1 200米長和修一座涵管輸水洞。1963年扒口放水,確保水庫安全。1968年修簡易溢洪道,土壩合龍後,蓄水不多,未受益。1974年水庫主體工程列入省基本建設項目,翌年四月成立水庫建設指揮部,按民兵建制,動員26個公社的民工6 400名,機動車,馬車5 221台(推土機6台),於1980年按設計完成。1982年以後的三年時間,完成灌區配套工程,主要是新建泄洪閘、排(進)水閘和渡槽等構造物3座及打補水井4眼。1985年灌溉水田1.3萬畝,年產成魚2 000斤。該水庫開始修建時,庫區上游有個江灣屯,故名江灣水庫。“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文勝水庫",1980年恢復原名。
1951年建成少陵河下游、陸大橋以南的朝陽灌區。1965年改建原柳條壩為堆石溢洪壩和改建木造閘門為永久性閘門工程,有效灌溉松花江公社水田4 500畝;1964年擴建曹里屯(今窪興鄉新發村)的老灌區。改建原柳條壩為堆石溢洪壩和改木閘門為石拱閘門工程。1976年改建車家圍子老灌區(今西集鎮新發村),改原柳條壩為混凝土溢洪壩和兩岸各建永久性閘門一座。自流引水分別供給西岸的西集鎮、東岸的永發鄉,總計有效灌溉面積4 500畝。1980年全縣共有1O個公社,修建大、小自流灌區31處,有效灌溉面積1.4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8 000畝,其中水田2 500畝。1985年各地小型自流灌區,大部分改建為塘壩或提水站。較大的雙陽灌區,於1985年又修復了朝陽溢洪壩和增修提水站的機房工程,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1.33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