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病症辨證

六經辨證之一,中醫診斷學術語。是指外感傷寒病發展到後期,呈現全身性虛憊所見證候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腎,有從陰寒化和從陽熱化兩種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陰病辨證 
  • 出處:《傷寒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少陰病從陰寒化,二、少陰病從陽熱化,

概念

外感傷寒病發展到後期,呈現全身性虛憊所見證候的概括。

解讀

六經辨證是張仲景在《內經》六經的基礎上,結合外感病傳變情況總結出來的六個辨證綱領,亦即外感病過程六個深淺階段的綜合證候,即太陽病辨證、陽明病辨證、少陽病辨證、太陰病辨證、少陰病辨證與厥陰病辨證。六經彼此間是互相聯繫的,可以合病、並病、兩感和互相傳變,不能截然分開。
少陰病的性質是全身性虛寒證。其辨證要點為“脈微細,但欲寐”。由於陽氣衰微,營血不足,所以脈細,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狀態。

中醫套用

一、少陰病從陰寒化

1.陽微厥利證
病因:寒邪直中少陰,或太陽誤汗傷陽而轉屬少陰。
主證: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腹中冷痛拘急,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臨床表現:精神萎靡,四肢不溫,下利清谷,脈微細,或沉遲無力,或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四肢厥逆——四肢末梢發冷,從手、足冷至腕、踝。蓋由陽氣衰微,不能敷布於四肢末;下利清谷——大便稀冷,完谷不化。蓋出陰寒內盛,陽微不能運化所致;腹中冷而拘急——寒為痛因,寒主收引,此皆寒邪過盛而致;口淡不渴,舌淡苔白——陽氣衰微,陰寒過盛。
2.陽虛寒凝證
病因:寒邪直中少陰,或它經誤治損傷心腎陽氣。
主證:背惡寒,手足寒;身體疼,骨節疼;口中和。
臨床表現:背惡寒,手足寒;身體疼,骨節疼;口中和。
證候分析:背惡寒,手足寒——背為陽,督脈行之,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故有此症;身體疼,骨節疼——心腎陽虛,寒濕凝滯,氣血不榮也;口中和——和,不乾,不苦,不燥,不膩之謂,說明內臟無火邪,無食積,無痰濕;脈沉——主里虛。
3.陽虛水泛證
病因:寒邪直中少陰,或它經誤治損傷心腎陽氣。
主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臨床表現: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見浮腫,或咳,或嘔。脈沉弦。
證候分析:腹痛——陰寒內盛,陽失溫煦;小便不利——陽虛氣化不行;下利——小便不利,水氣下趨;四肢沉重疼痛,或見浮腫——水氣泛於肌表;脈沉弦——脈沉主里,脈弦主飲。咳、嘔——水氣犯肺則咳,犯胃則嘔。
4.陰盛格陽證
病因:寒邪直中少陰,或它經誤治而轉屬。
主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惡寒,面赤,脈微欲絕。
臨床表現: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身反不惡寒,面色發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出脈不止。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下利清谷——陽氣大衰,陰寒內盛;里寒外熱——內有真寒,外有假熱;手足厥逆——寒盛於里,陽不外達;身反不惡寒,面色發赤——陰盛於內,陽浮於外,陰陽格拒;或腹痛——陽衰陰盛,寒凝氣滯;或乾嘔——陰寒氣逆,胃失和降;或咽痛——寒盛於里,虛陽上浮;或利出脈不止——瀉利過甚,陽氣更虛,陰液內竭而致,脈微欲絕——正氣大虛,氣血運行將絕。

二、少陰病從陽熱化

陰虛化熱證
病因:腎陰不足,邪從陽化熱。
主症:心煩不寐,口燥咽痛,舌紅,脈細數。
臨床表現:心中煩,不得眠,舌質紅絳,苔少色黃。
證候分析:心中煩,不得眠——腎陰不足,心火亢盛,擾及神明;舌質紅絳,苔少色黃——陰虛火旺之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