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十三棍僧

少林十三棍僧

在少林的歷史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將以其顯赫的武功,為民族,為正義而戰,因屢建奇功而名彪青史。十三棍僧助唐王頗富傳奇色彩,邊澄,月空等高僧戌邊抗倭可謂英勇悲壯。以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傑,代代嚮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少林十三棍僧
  • 類型:概念
  • 類別:人物
  • 派別:少林
歷史記載,唐武德年間,隋末唐初,明正德年間,明嘉靖年間,歷史考證,人物衍生,

歷史記載

唐武德年間

武德年間秦王李世民遭遇統一戰爭中最難征服的兩大強手——鄭帝王世充與夏王竇建德。三方在東都洛陽爆發了爭霸大戰,歷時近十個月。前九個月,戰爭慘烈異常,唐軍強攻鄭都洛陽,然而,城堅敵頑,久攻難克,陷入對峙。是時,雄霸河北的竇建德又率十萬大軍增援王世充,唐軍局勢驟然兇險。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飛傳捷報——少林寺棍僧助唐拿下了久攻不克的轘州州,戰局由此發生根本轉機。拿下轘州僅12天,唐軍生俘竇建德、迫降王世充,擒獲兩國國主,唐朝統一大業由此奠定。一座千年豐碑,碑上,十三位立功僧人個個有名。十三個僧人的立功武器就是一根木棍。少林棍——含著佛祖的慈悲與法力,堪稱世界上最質樸的的兵器!完成了世界上最經典的斬首行動。
少林棍僧少林棍僧

隋末唐初

至隋末唐初,隋將王世充擁兵東都稱帝,國號為鄭,並命其侄王仁則為大將軍,在柏谷莊設重兵建城池,以阻擋秦王李世民東進。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淵命其子李世民統領諸路軍馬前往征討王世充,李初戰失利,此時,駐守柏谷莊的少林武僧志操、惠錫、曇宗等十三名武僧因不滿王仁則侵占少林寺封地,便“率眾以拒偽師”。曇宗等十三武僧夜間攻入鄭兵大營,生擒王仁則,獻於李世民,為秦王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世民登基後對少林武僧大加對賞,賜少林寺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俱受封賞,對曇宗為大將軍。
此後歷經戰爭洗禮,少林武功日趨成熟。至明代中期,外寇不斷在我國沿海一帶侵擾,明王朝為此調大軍抗敵,少林僧兵也應募參戰,並大顯身手。

明正德年間

明正德年間,武僧邊澄出征抗敵以其英勇善戰,威名遠揚。在一次與外寇比武中以少林絕技一下打落敵人十多支刀槍,並用輕功跳出敵人包圍,且擒拿了兩名對手,直令外寇驚魂四散,從此不敢輕易出戰。

明嘉靖年間

明嘉靖時,少林武僧月空接到都督萬表檄文,即率三十餘名少林僧兵赴松江一帶禦寇。沙場之上,月空及所率僧兵以高超的武功獲勝,使敵人聞風喪膽。後月空等人為救民眾率三十餘名武僧闖入敵寇設下埋伏,一場血戰之後,月空等三十餘名武僧因寡不敵眾,全部戰死疆場。明代萬曆時的小山,相傳也曾三次掛帥禦寇。少林的三奇和參公世也多次赴邊關鎮守。
在少林的歷史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將以其顯赫的武功,為民族,為正義而戰,因屢建奇功而名彪青史。十三棍僧助唐王頗富傳奇色彩,邊澄,月空等高僧戌邊抗倭可謂英勇悲壯。以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傑,代代嚮往。

歷史考證

如電影《少林寺》所拍的那樣,王仁則必須是一個武林高手,而且擒獲過程中受到了他頑強的抵抗。但是,這樣的假設未必有多少可能性,擒拿王仁則可以智取,未必一定得力為,也不一定要少林寺僧人動手,王仁則手下的兵將也能做到。這樣,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話便告破產。到底當時有多少少林僧人參與了行動,他們的武功如何,都沒有任何資料可為憑據,我們所知道的神話都是後人的想像。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時少林僧人為什麼要幫助唐軍,即少林僧人的行為動機問題。決定歷史行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這一點,原始文獻倒是講得很清楚,並沒有多少想像的空間。這個答案就在《鹿鼎記》所引的李世民《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的那幾句原話上,即“深悟機變,早識妙因”這八個字上,但這八個字說得比較婉轉含蓄。
唐開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所立的裴漼所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則說得較為直接明白,是因為王世充“窺覦法境”、“將圖梵宮”,少林寺的廟產柏谷塢已被王世充據為“轘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馬亂,施捨較少,廟產既失,齋糧都成問題,更何況王世充虎視眈眈,大有吞併少林的企圖,當此之際,除了幫助唐軍打敗王世充以求自保之外,實已別無他途。
但是誰能想到,這一次歷史的機緣和恩賜,竟使得少林擁有千古的榮光?
至於“救唐王”,那是根本沒有的事。李世民作為唐軍主帥,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自己深入敵後,所以少林僧人確因助唐有功而受賞,但並非是“救唐王”,而是“助唐軍”,是“助”而不是“救”。再者,當時李世民還沒有登基,身份是秦王,“唐王”之說既顯得含糊,也與歷史常識不符。

人物衍生

詳見右圖冊《少林十三棍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