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為世界性害蟲,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美洲主要小麥栽培國家。國內的小麥吸漿蟲 亦廣泛分布於全國主要產麥區,我國的小麥吸漿蟲主要有兩種,即紅吸漿蟲黃吸漿蟲。小麥紅吸漿蟲主要發生於平原地區的渡河兩岸,而小麥黃吸漿蟲主要發生在高原地區和高山地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為害症狀,生活習性,如何識別,危害特點,影響因素,防治經驗,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麥紅吸漿蟲雌成蟲體長2~2.5mm,翅展5mm左右,體桔紅色。前翅透明,有4條發達翅脈,後翅退化為平衡棍。觸角細長,14節,雄蟲每節中部收縮使各節呈葫蘆結狀,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長環狀毛。雌蟲觸角呈念珠狀,上生一圈短環狀毛。雄蟲體長2mm左右。卵長0.09mm,長圓形,淺紅色。幼蟲體長約體長3~3.5毫米,橢圓形,橙黃色,頭小,無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個“Y形”劍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蛹長2mm,裸蛹,橙褐色,頭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長呼吸管1對。
黃吸漿蟲,雌體長2mm左右,體鮮黃色。卵長0.29mm,香蕉形。幼蟲體長2~2.5mm,黃綠色或薑黃色,體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劍骨片,劍骨片前端呈弧形淺裂,腹末端生突起2個。蛹鮮黃色,頭端有1對較長毛。

為害症狀

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小麥吸漿蟲以幼蟲為害花器、籽實和或麥粒,是一種毀滅性害蟲。
小麥吸漿蟲成蟲小麥吸漿蟲成蟲

生活習性

麥紅吸漿蟲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齡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或越冬。翌年當地下10cm處地溫高於10℃時,小麥進入拔節階段,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層,10cm地溫達到15℃左右,小麥孕穗時,再結繭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溫20℃上下,小麥開始抽穗,麥紅吸漿蟲開始羽化出土,當天交配後把卵產在未揚花的麥穗上,各地成蟲羽化期與小麥進入抽穗期一致。該蟲畏光,中午多潛伏在麥株下部叢間,多在早、晚活動,卵多聚產在護穎與外穎、穗軸與小穗柄等處,每雌產卵60~70粒,成蟲壽命約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蟲從內外穎縫隙處鑽入麥殼中,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為害15~20天,經2次蛻皮,幼蟲短縮變硬,開始在麥殼裡蟄伏,抵禦乾熱天氣,這時小麥已進入蠟熟期。遇有濕度大或雨露時,甦醒後再蛻一層皮爬出穎外,彈落在地上,從土縫中鑽入1ocm處結繭越夏或越冬。該蟲有多年休眠習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繭化蛹,有的已破繭,又能重新結繭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長達12年。 兩種吸漿蟲基本上都是一年發生一代,以成長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麥拔節前後,有足夠的雨水時越冬幼蟲開始移向土表,小麥孕穗期,幼蟲逐漸化蛹,小麥抽穗期成蟲盛發,並產卵於麥穗上。
吸漿蟲危害的麥穗吸漿蟲危害的麥穗
黃吸漿蟲年生1代,成蟲發生較麥紅吸漿蟲稍早,雌蟲把卵產在初抽出的麥穗上內、外穎之間,幼蟲孵化後為害花器,以後吸食灌漿的麥粒,老熟幼蟲離開麥穗時間早,在土壤中耐濕、耐旱能力低於麥紅吸漿蟲。其他習性與麥紅吸漿蟲近似。吸漿蟲發生與雨水、濕度關係密切,春季3~4月間雨水充足,利於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土表、化蛹、羽化、產卵及孵化。此外麥穗穎殼堅硬、扣和緊、種皮厚、籽粒灌漿迅速的品種受害輕。抽穗整齊,抽穗期與吸漿蟲成蟲發生盛期錯開的品種,成蟲產卵少或不產卵,可逃避其為害。主要天敵有寬腹姬小蜂、光腹黑蜂、螞蟻、蜘蛛等。
在走訪調查中,筆者最大的感觸是大部分村民對吸漿蟲的“麻痹大意”:有的說“俺村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吸漿蟲,俺也從來沒有見過那東西,大家都不防治,俺也沒花那冤枉錢”;更有一部分村民說是品種原因,說“換一換品種就沒事啦!”不重視、不防治甚至不知道的現象較為普遍(註:小穗緊密、穎殼厚而堅硬又合得緊或抽穗整齊迅速的品種雖然相對受害較輕,但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地過分依賴於品種的抗性)。對此,筆者特將小麥吸漿蟲的識別、發生特點、防治方法簡介於後,建議廣大農民朋友嚴防2006年的吸漿蟲發生危害。

如何識別

小麥吸漿蟲是小麥產區一種毀滅性害蟲,有紅吸漿蟲黃吸漿蟲兩種,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一般受害麥田減產10%~30%,重者減產50%~70%,甚至造成絕收。該蟲個體小,成蟲體形像蚊子(體長2~2.5毫米,體呈桔紅色或鮮黃色),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不易被發現。紅吸漿蟲幼蟲橙黃色,體長3~3.5毫米;黃吸漿蟲幼蟲黃綠色,體長2~2.5毫米。蛹的體色呈桔紅色或黃綠、鮮黃色。
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

危害特點

兩種吸漿蟲均一年發生一代,遇不良環境幼蟲有多年休眠習性,所以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圓繭越冬、越夏。黃淮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土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蟲出現後,正值小麥抽穗揚花期,隨之大量產卵(黃吸漿蟲略早於麥紅吸漿蟲)。黃吸漿蟲多產卵於在初抽穗麥株的內外穎裡面及其側片上,一處產5~6粒,卵期7~9天。紅吸漿蟲多產卵於在已抽穗尚未揚花的麥穗穎間和小穗間,一處3~5粒,卵期3~5天。幼蟲孵化後,隨即轉入穎殼,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吸取汁液為害。老熟幼蟲為害後,爬至穎殼及麥芒上,隨雨珠、露水或自動彈落在土表,鑽入土中10~20厘米處作圓繭越夏、越冬。

影響因素

①溫度。幼蟲耐低溫不耐高溫,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蟲在10厘米土溫7℃時破繭活動,12℃~15℃化蛹,20℃~23℃羽化成蟲,溫度上升30℃以上時,幼蟲即恢復休眠。②濕度。在越冬幼蟲破繭活動與上升化蛹期間,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濕度高時,不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蟲活動力強,容易侵入咬害。小麥揚花前後雨水多、濕度大、氣溫適宜常會引起吸漿蟲的大發生。天氣乾旱、土壤濕度小則對其發生不利。③土壤。壤土的土質疏鬆、保水力強利於發生。粘土對其生活不利,砂土更不適宜其生活。紅吸漿蟲幼蟲喜鹼性土壤,黃吸漿吸蟲喜較酸性的土壤。④成蟲盛發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發生重,兩期錯位則發生輕。

防治經驗

對於吸漿蟲發生嚴重的麥田,最好與棉花、油菜等其它作物進行輪作,以避開蟲源。藥劑防治可採取“一撒加一噴”的方法:在小麥拔節到孕穗前,畝用50%辛硫磷0.5~1公斤拌細沙15~20公斤均勻撒施(撒藥後澆水),以殺死剛羽化成蟲、幼蟲和蛹;在小麥抽穗後到揚花前的期間,再用4.5%氯氰菊脂等菊脂農藥加40.7%樂斯本800倍混合液(每噴霧器各20毫升)、或“邯科140”1500倍液(每噴霧器10毫升“單打一”),可有效殺滅吸漿蟲的成蟲和卵,而且可同時兼治麥蚜紅蜘蛛,一噴多治,防治效果顯著。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⑴選用抗蟲品種
吸漿蟲耐低溫而不耐高溫,因此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土壤濕度條件是越冬幼蟲開始活動的重要因素,是吸漿蟲化蛹和羽化的必要條件。不同小麥品種,小麥吸漿蟲的為害程度不同,一般芒長多刺,口緊小穗密集,揚花期短而整齊,果皮厚的品種,對吸漿蟲成蟲的產卵、幼蟲入侵和為害均不利。
因此要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
輪作倒茬
麥田連年深翻,小麥與油菜、豆類、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輪作,對壓低蟲口數量有明顯的作用。在小麥吸漿蟲嚴重田及其周圍,可實行棉麥間作或改種油菜、大蒜等作物,待翌年後再種小麥,就會減輕為害。

化學防治

⑴土壤處理
時間:①小麥播種前,最後一次淺耕時;②小麥拔節期;③小麥孕穗期。
藥劑:2%甲基異柳磷粉劑,4.5%甲敵粉,4%敵馬粉,1.5%甲基1605粉(該藥是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畝用2~3千克,或80%敵敵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噴在20~25千克的細土上,拌勻製成毒土施用,邊撒邊耕,翻入土中。
⑿成蟲期藥劑防治
在小麥抽穗至開花前,每畝用80%敵敵畏150毫升,加水4千克稀釋,噴灑在25千克麥糠上拌勻,隔行每畝撒一堆,此法殘效期長,防治效果好。或用40%樂果(該藥是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乳劑1000倍;2.5%溴氰菊酯3000倍;40%殺螟松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