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鴉鵑

小鴉鵑

小鴉鵑(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是杜鵑科鴉鵑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0-40cm,外形似褐翅鴉鵑,通體黑色,肩和翅栗色,但體型較褐翅鴉鵑小,且翼下覆羽為紅褐色或栗色。

小鴉鵑為留鳥,通常棲息於草地、灌木叢和矮樹叢地帶,喜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和小型動物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小鴉鵑廣泛分布於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小鴉鵑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鴉鵑
  • 拉丁學名:Centropus bengalensis
  • 別稱:小毛雞、小烏鴉雉、小雉喀咕、小黃蜂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鵑形目
  • 杜鵑科
  • 鴉鵑屬 
  • :小鴉鵑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 英文名:Lesser Coucal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鴉鵑頭、頸、上背及下體黑色,具深藍色光澤和亮黑色羽乾紋。下背和尾上覆羽淡黑色,具藍色光澤;尾黑色,具綠色金屬光澤和窄的白色尖端;肩、肩內側和兩翅栗色,翅端和內側次級飛羽較暗褐,顯露出淡栗色羽乾。
小鴉鵑幼鳥頭、頸和上背暗褐色,具白色羽乾和棕色羽緣;腰至尾上覆羽為棕色和黑色橫斑相間狀,尾淡黑色,具棕色端斑。中央尾羽具棕白色橫斑和棕色端斑。下體淡棕白色,羽乾白色,胸和兩脅暗色,兩脅具暗褐色橫斑。兩翅栗色,翼下覆羽淡栗色,且雜有暗色細紋。
小鴉鵑的虹膜深紅色,幼鳥黃褐色;嘴黑色,幼鳥角黃色,僅嘴基和尖端較黑;腳鉛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5-140g,♀105-167g;體長♂301-380mm,♀332-398mm;嘴峰♂22-27mm,♀24。30mm;翅♂132-174mm,♀142-181mm;尾♂160-196mm,早162-225mm;跗蹠♂37-44mm,♀40-47mm。

棲息環境

小鴉鵑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鮑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草叢、果園和次生林中。

生活習性

小鴉鵑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機智而隱蔽,稍有驚動,立即奔入稠茂的灌木叢或草叢中。主要以蝗蟲、螻蛄金龜甲椿象白蟻螳螂、蠡斯等昆蟲和其它小型動物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鳴叫聲為幾聲深沉空洞的“hoop”聲,速度上升,音高下降,第二種叫聲為一連串的“kroop-kroop-kroop”聲。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孟加拉、不丹、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旅鳥:斯里蘭卡。
中國分布: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安徽、河南、福建及台灣等省。
分布分布

繁殖方式

小鴉鵑的繁殖期為3-8月。營巢於茂密的灌木叢、矮竹叢和其他植物叢中。巢主要以菖蒲芒草和其他乾草構成,形狀為球形或橢圓形。通常置巢於灌木或小樹枝杈上,距離地面的高度大約為1m左右。每窩產卵3-5枚,卵為卵圓形,白色無斑,大小為25-34mm×21-25mm。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Centrop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
小鴉鵑指名亞種
Gmelin, 1788
Centropus bengalensis javanensis
小鴉鵑東南亞亞種
Dumont, 1818
Centropus bengalensis lignator
小鴉鵑台灣亞種
Swinhoe, 1861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小鴉鵑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2,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上升,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小鴉鵑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