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醬坊胡同

小醬坊胡同

小醬坊胡同位於西長安街地區西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西單北大街,北至大醬坊胡同。全長960米,均寬7米。明代稱醬黃胡同,當以醬菜作坊而得名。清代析為南、中、北三條胡同,南部稱南醬房胡同,中部稱中醬房胡同,後兩段合併改稱小醬坊胡同,與大醬坊胡同相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醬坊胡同
  • :960米
  • :7米
  • 管轄部門:西長安街街道
  • 地址:西城區
歷史沿革,胡同特色,胡同文化,歷史故事,相關傳說,

歷史沿革

明代稱醬黃胡同,當以醬菜作坊而得名。清代析為南、中、北三條胡同,南部稱南醬房胡同,中部稱中醬房胡同,後兩段合併改稱小醬坊胡同,與大醬坊胡同相對。

胡同特色

在老北京,過去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由於這七件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胡同名稱中自然也少不了它們的蹤跡。比如,含“柴”的胡同有位於安定門內大街西側的柴棒胡同,位於太平橋大街東側的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含“米”的有位於菜市口東南角的米市胡同,位於地安門西大街北面的白米斜街,位於美術館后街的黃米胡同,位於地安門內大街西側的米糧庫胡同,位於朝陽門南小街東側的祿米倉胡同,位於東四北大街西側的白米倉胡同,位於東打磨廠街南面的細米胡同;含“油”的有位於西絨線胡同南面的油坊胡同,位於燈市口大街北面的油房胡同(今燈市口北巷),位於太平橋大街東側的油房胡同(今北榆錢胡同);含“鹽”的有位於隆福寺街南面的鹽店大院;含“醬”的有位於德勝門外大街西面的醬坊胡同,位於西皇城根南街西面的大、小醬坊胡同,位於鼓樓西大街東北面的兩個醬房大院(一條現在叫後馬廠胡同,另一條是新開胡同);含“醋”的有位於廣安門內大街南面的醋章胡同(清代稱醋張胡同),位於舊鼓樓大街東面的酒醋局胡同(今國旺胡同);含“茶”的胡同也不少,除了今天本版刊發的東茶食胡同,還有西茶食胡同和大、小茶葉胡同,茶兒胡同等。

胡同文化

歷史故事

西單商場在北京市民的心中恐怕已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了,而對小醬坊胡同的居民來說,恐怕感情上又加深了一層,那裡是他們平日裡最常去的商業場所,胡同里的老人們可以清楚地說出西單商場各個階段的變遷。
為了寫這篇文章,特意和胡同中的老人們拉起了家常,劉大爺便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大爺已過70歲,雖然從小醬坊胡同搬進樓房已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可說起在小醬坊胡同生活的童年,還是如數家珍地給我一一講述。
說起西單商場的起家,還得說起一位鄰居———黃樹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他從加拿大回國,作為一位旅居異國的歸僑,創業與報效祖國的衝動使他迫切地想投入到商海之中。住在西單牌樓附近,自然對這地界有了感情,把錢投在家門口兒是再合適不過了。於是1930年在黃老闆的努力下,厚德商場在這塊處女地上拔地而起。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這裡成為了整個北京乃至全中國最為著名的商業區,厚德商場便是西單商場的前身。
有了梧桐樹,不怕沒鳳凰飛來。1931年,原東北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準備軍轉商,搞個第三產業,所以出巨資在厚德商場旁邊又開了個大商場,命名福壽商場,想與黃老闆分一杯羹。有時候良性的競爭會推動世態的發展,兩家商場均在這競爭中得到了益處,贏得了百姓們的良好聲譽,這樣一來西單這塊寶地開始發光了。不過很不幸,1937年的冬天,大火無情地吞噬了兩家商場。黃老闆不愧是經過風雨的人,商場雖然沒了但氣勢不能減。1941年,他和附近的商戶們重整雄風,相繼建成了福德、益德、惠德、厚德、福壽和臨時商場,後來這些商場被統一成為西單第一到第六商場。
劉大爺還跟我形容了當時西單商場的幾個片段:
西單第三商場是專門賣書的地方。那裡不單有新書,還有很多線裝的舊書古籍,有點像現如今的中國書店。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抱著家裡的存書到這兒來賣,而又會有人聚精會神地在這書海中淘著寶貝。
西單第四商場是賣鞋的地方。不過那時候對於一個男孩子,感興趣的並不是那一雙雙鞋子,而是那時候的收款方式。售貨員為顧客開完票,將錢和小票夾在頭頂上的那猶如電線的傳送帶上用力一甩,直接送到收銀台,收銀台收完錢用同樣的方法送回,這一送一回簡直就像是在演雜技,看著這樣的收款方式就是一種享受。

相關傳說

小醬坊胡同邊上還有一位鄰居,是原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大樓。母親八幾年來到組織部,我便成為了這裡的常客。
在一個孩子的眼中,那座青磚灰樓是格外地高,當時因為附近沒有什麼較高的建築,所以站在樓頂向西望去,整個天安門廣場和故宮都能盡收眼底。記憶中的組織部,擁有著高大的圍牆,灰色的大磚上,有的還能看到制磚者在上面蓋的印章。
聽母親說,組織部大樓是1952年開始施工的,僅用了兩年的時間,整個大樓便落成,最早的組織部大樓呈“丁”字形,八十年代又增蓋了北配樓。那時候北配樓四層是部長辦公室,滿樓道瘋跑的我就曾和宋平爺爺撞了個滿懷,後來他一見到我便會叫我:“小鬼,不要亂跑!”
說起大樓的前身,還要從中組部最南面的部分說起。中組部最南面擁有著一整片古建築群,後來有一部分被改造成黨建雜誌的印刷廠,和中組部圖書館,還有一部分留給部長們作辦公用地。我有兩年的時光是在那裡度過的。那時候母親是一位部長的生活公務員,所以我便有了特殊的待遇,可以在領導不在時進入辦公室,每天中午還可以在那軟軟的大長沙發上睡個午覺,如果當時沒有這段經歷,或許那時候我連沙發為何物都不清楚吶。
印象中的辦公室中完全都是木隔斷,美麗的窗花讓整間屋子都變得漂亮起來。最討厭的是那裡的木地板,部長爺爺辦公的時候,母親總是讓我走路一定不要出聲。
古建築的院子裡有很多花草,天好的時候我會一個人跑到院子裡去玩,那裡有高高的石榴樹,有遍地的叫不上名字的小草,還有好吃的無花果。
直到後來才知道,這裡的宅子原來是個貝勒府,主人叫載洵,是醇親王奕澴的第六個兒子。您想呀,道光皇帝的親爹就是奕澴,那載洵就和皇上是哥兒倆呀,來頭還真不小。再後來隨著清王室的覆滅,上面提到的那位軍人加商人的萬福麟買下這所宅子,再往後又歸了咱老百姓。
宅子的西北方向,便是中組部大樓的後身,原來這裡有一座小樓,傳說是修頤和園和萬壽山時,一位德國哥們兒為了拍貝勒爺的馬屁,而給貝勒爺修的。中組部接管後,這座小樓便成了醫務室。
聽這裡的老人講,中組部的大樓這塊,原來是兩所學校和一座教堂。教堂的名字叫作救世軍教堂,是萬家出資從東槐里胡同搬到靈境胡同南口那個位置的,新名詞叫移建。教堂的南面分別是潔民國小與孔德國小。潔民國小是1934年建的,後來在1953年由教育局接管,就是現在的西單國小。
進小醬坊胡同往西走的拐彎處,有一個神秘的大院子,曾住著一位名人———傅作義將軍。
“日寇西侵,國難日亟”之際,統率部隊“捍衛邊疆……躍然民族英雄之抱負,四萬萬人聞之,神為之王,氣為之壯”。毛澤東給傅作義將軍親筆信中這樣稱讚道。
傅作義將軍是一位抗日名將,他領導的部隊不但在抗日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9年1月他還徹底回響“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宣布和平起義,這一義舉不但使200萬百姓免遭戰火,還大大保護了北京的歷史文物,真是功不可沒,利在千秋呀!
小醬坊胡同中有兩家比較大的商家,但由於所經營的事務不同,卻有了不同的命運。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胡同中有個大大的四合院,這裡便是專門為王公大臣們繁殖飼養鳴蟲及花卉的地方,人稱“分房”,即繁殖生物的專門地點。每天這裡人來人往,為了宮廷中的娛樂而忙活著。
後來養鳴蟲的雅好傳出了宮外,隨著時代的變遷,“分房”也不知了去向,而這裡的花把式、蟲把式們,也紛紛出外經營著各自的職業,成為了社會中的好把式,為傳揚北京的民俗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進入小醬坊胡同,再往北走的岔道兒上有條“死胡同”,或許就因為這胡同死,所以原來有個韓國人在這裡開了個“大煙館”。
開大煙館的韓國人,買下了胡同盡頭的兩三間屋子,前來吸菸的大多是社會上的小混混之類。那些吸食大煙的人們,經常會橫躺豎臥在大煙館的門口,有錢了,進去吸上兩口,沒錢了只能倚在大煙館門口,以便能夠聞聞煙館裡面的氣息。吸菸之人,個個面黃肌瘦瘦骨嶙峋,難怪他們有“白面鬼”之稱。
不利於社會發展,對百姓有害的東西必然是要剷除的,大煙館只能作為歷史的一個見證,所以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就被取締了。
經過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西單商業街,往北走再往右一拐,你便感覺到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這裡是幽靜的,因為我們擁有了承載厚重歷史的古街小巷;這裡是清新的,因為胡同給我們的印象不比桃花源差;這裡是歡樂的,因為我們擁有了最可愛的鄰居們。置身其中的人們,絕不會想到,在不遠的地方就是嘈雜的商業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