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樓村

夏邑縣駱集鄉小趙樓村位於河南省夏邑縣東北部,距縣城20公里,豫皖兩省的交界處,更是蘇魯豫皖的交界處,故稱要塞,北與安徽省、碭山縣接壤,省道326(駱通路)過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趙樓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
  • 地理位置:河南省?>夏邑縣
小趙樓村,夏邑縣駱集鄉小趙樓村綜述,李氏祖先李培真簡介,明清進士,引用駱集鄉曾經的繁華之地不老的優美傳說,引用難言爾落後的小鄉村閒散的邊界優異生活,引用長壽之鄉中國夏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

小趙樓村

沿著駱集鄉---楊集鄉寬闊平整的水泥公路,大概2.5公里左右既是小趙樓村,本村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是駱集鄉至楊集鄉必經之路。小趙樓村共分六個自然村,包括1小趙樓村2. 小趙樓西村3.賈菜元村4.陳樓村5.張西樓村6.核桃園村。在趙樓國小里就讀著六個村的每一位同學。趙樓國小可謂是人才輩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研究生等;她們現在都服務於全國各行各業的每個重要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鞠躬盡瘁任勞任怨。
小趙樓村由小趙樓村和小趙樓西村組成,小趙樓村所有人員都姓李,更有著不可分開的血緣關係。(當然也有另外像張.劉.王三家外姓,但也都和李家有親戚關係。)因為小趙樓村中間有一條彎彎的母親河隔開所以形成東西兩村。小趙樓村東靠陳樓村,南邊有賈莊村和張西樓村,西面是張西樓村和楊集鄉的袁樓村,東北有香太樓和小彭樓村,北面便是安徽省碭山縣的趙樓村,雖然兩村同名單沒有任何關聯;附近都稱前趙樓村和後趙樓村。兩村只是以一條廢棄的小河來劃分界限,也是河南和安徽的分界處。
夏邑縣駱集鄉趙樓村地理位置

夏邑縣駱集鄉小趙樓村綜述

郵政編碼:476412,長途區號:+860371,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0畝,人口6000,下轄1. 小趙樓村2.趙樓西村3.賈菜元村4.陳樓村5.張西樓村6.核桃園村。6個自然村。趙樓村向南6公里有夏道口集(即現在夏道口村)有戰國楚平王所築譙陵城遺址和金大定十三年(1174)所建佛塔遺址。小趙樓村地勢平坦,有兩合土和淤土,各占50%。土地呀肥沃,雨水呀那個充足,有利於各種作物生長。氣候冬暖夏涼,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紅薯.芝麻.花生.蔬菜.蘋果.還有西瓜.還有南方的甘蔗呢等,應有盡有。小趙樓村糧食總產量830萬公斤,皮棉20萬公斤。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已形成了“南棉,中果,東瓜,西菜”四大支柱產業的局面。全村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大棚蔬菜專業村和大棚西瓜專業村,瓜菜大棚600多個。瓜菜面積5000萬畝,年產瓜菜400萬公斤。是夏邑縣最大的瓜蔬生產鄉村鎮之一。趙樓村齊心協力,不斷創新科技,開拓進取,小趙樓村農業總產值達到21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4000萬元,人均收入3035元。
小趙樓村的東邊2.5公里是駱集村,在歷史上,位於邊界的駱集鄉也曾是商賈雲集的邊界商貿重鎮,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駱集鄉因其偏僻、沒有工業及發展緩慢,逐漸成為夏邑縣的經濟弱鄉。自2003年以來,駱集鄉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的招商引資號召,決心以招商改變駱集在全縣的經濟地位。通過4年多的努力,如今的駱集鄉終於甩掉了經濟弱鄉的帽子,成為夏邑縣中等發達鄉鎮。這無疑給趙樓村帶來了很多無限商機。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位於邊界位置偏僻而落後的駱集鄉小趙樓村,其招商引資的法寶,也是依靠邊界農村里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經濟能人經濟強人。

李氏祖先李培真簡介

李培真:河南省夏邑縣駱集鄉小趙樓村人士,現今本村李氏祠堂保存有本人真絲畫像.和河南巡撫賈漢復題詞的《澤冠兩河》的牌匾及簡介。現在李培真的子子孫孫分別分布在:夏邑縣駱集鄉小趙樓村,夏邑縣何營鄉五里橋村,夏邑縣桑固鄉李口村,夏邑縣車站鎮李合樓村,更有大部分分別服務於全國各地的各行各業,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每逢大年初一和喜事他的子子孫孫都來拜祭他。畫像題有簡介:事實十七歲庚申入府庠,三十三歲丙子食餼,四十二歲乙酉選明經旋登鄉薦,四十三歲丙戊聫捷進士,選內翰林國史院麻吉士,四十五歲戊子升補內翰林秘書院檢討,四十六歲乙丑入會繕分試詩三房,四十七歲庚寅 請假旋里謁修父叔兩塋,四十九歲壬辰復命還都,升右春坊右贊善,五十歲癸已升揚州海防兵備道副使。賜進士第中憲大夫,揚州海防兵備道廉管河道糧餉監法驛侍江南等,後提刑按察司副使前右春坊.右善房與內翰林秘書院檢討李培真----五十三歲喜像----歲在----順治十三年四月之。由於年代久遠和戰亂所有資料殘缺不全,無法復原,只保存其一。
李氏祖先像於1987年修復題字:祖先之像迄今已數百年,也漫漫長夜幾經滄桑輾轉轉流傳,致使畫幅破損無法張掛,而今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吾族子孫更念先人之德,不惜重金復修先人之像綾絹生輝.重展風采.千古流芳。一千九百八十七年古歷十一月二十九日畫訖並記。

明清進士

明清進士
姓 名年 代名 次備 注王廖惠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第3甲59名 彭應會清乾隆六十年(1795)第3甲14名 汪汝弼清嘉慶十年(1805)第2甲48名 李道融清道光十五年(1835)第3甲137名 李銘霍清同治二年(1863)第3甲61名 楊 德明天順四年(1460)第3甲70名 金 山明弘治三年(1490)第3甲15名 王雲鷺明隆慶五年(1571)第3甲168名 陳世恩明萬曆十七年(1589)第3甲32名 關守箴明萬曆二十九年(1598)第3甲176名 賈遜志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第3甲9名 陳 升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第2甲24名 李培真清順治二年(1646)第3甲28名 郭 熙清順治九年(1852)第2甲7名 牛克長清康熙十五年(1676)第3甲103名 彭家屏清康熙六年(1721)第3甲47名 張孚至清雍正二年(1724)第3甲197名 曹裕嗣清雍正八年(1730)第3甲279名 彭樹葵清乾隆一年(1736)第2甲82名 李愨存清乾隆一年(1736)第3甲198名

引用駱集鄉曾經的繁華之地不老的優美傳說

駱集古稱樵城,在漢代是碭山與夏邑之間最繁華的商貿重鎮。據說,當時緊靠樵城有一個高台子李樓村,站在高台子李樓村的高台子上,能北望碭山,南瞰夏邑,中間一片蕭條,唯樵城能以與碭山、夏邑相稱的繁華而立於兩城鎮之間。至今,在駱集鄉,還流傳著一些優美的傳說。在傳說中,駱集鄉既有鎮鄉之塔,亦有讓碭山梨黯然失色的大梨樹。在這些傳說中,駱集鄉人依稀還能找到歷史上曾經的驕傲與興盛。
在駱集鄉東部與安徽接壤的大梨樹村,有一個關於梨樹之王的傳說。據村民介紹,大梨樹村原名火神廟村,是因為村中有一個火神廟而得名。但後來,地脈奇異的火神廟村里長了一棵大梨樹,據今年67歲的村民李應泉講,他小時候,聽他100多歲的爺爺講,那棵大梨樹的樹身五六個成年人也合抱不過來,伸展的樹枝蓋住了1畝地。
在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家住開封府的一個員外早上做飯到水缸里舀水,看見水缸里浮著幾個梨花瓣。員外好奇,就順著梨花飄來的方向一路向東尋找梨樹,最後竟然找到了駱集鄉的大梨樹。大梨樹花開,香飄幾百里。正是因為那棵大梨樹的神奇,附近村民提起火神廟村就習慣性地喊大梨樹村,久而久之,大梨樹村就取代火神廟村而成了村名。當時,碭山人正是從大梨樹村學到了栽梨技術,才有了今日的碭山梨。那棵大梨樹據村民說被伐於清朝末年,當時是村里李姓人伐的。伐樹人因伐倒了大梨樹,此後就開始家境破敗。現在,在大梨樹村,大梨樹雄跡難覓,但火神廟仍然香火旺盛。
駱集鄉南邊,有一個塔坡王莊。那兒曾經有一個高三四十米的古塔,印證著駱集曾經的繁華與顯貴地位。塔坡王莊的古塔據考證建於漢代。1976年,當時的村支書李化民帶頭將古塔拆除,古塔的地基就有二三十米深。在古塔被拆除的第二天,上級有關不允許破壞文物的檔案就下到了駱集鄉。但面對一片廢墟,全鄉人也只能發出聲聲嘆息。 駱集鄉人在講述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優美傳說與發展歷史時,眼中就燃燒出那種重找輝煌的渴望。

引用難言爾落後的小鄉村閒散的邊界優異生活

改革開放後,小趙樓村沒有抓住好歷史發展的好機遇,經濟發展的速度一直處於夏邑縣的末位。曾經自稱是碭山梨的起源地,與碭山毗鄰的幾個村莊也曾嘗試種植碭山梨。儘管土地接壤,但碭山是黃河故道黃沙土,而駱集鄉小趙樓村乃是耕地卻大多數是淤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嗎。碭山沙土產的梨脆且無渣,而駱集鄉小趙樓村淤土產的梨有渣,發展梨樹種植這條路很難行的通。 曾經有過的商貿興盛場面讓駱集鄉小趙樓村人也一直想以商貿重振雄風。因為歷史習慣的原因,至今,駱集鄉小趙樓村附近的楊集鎮、王莊鄉等地村民置辦紅白事時還是到駱集購買物品。駱集鄉每逢集會,總是人山人海,非常繁華。但是,鄉里集貿市場的總營業額有限,那成千上萬農民一天的集市交易,可能還比不上城市裡一條步行街一個晚上的營業額。依靠閒散的集市貿易,根本不可能帶動一個鄉經濟的發展。 相對於東邊毗鄰的安徽省關帝廟鎮,駱集鄉種不成碭山梨;相對於西邊毗鄰的楊集鎮,駱集鄉基本沒有在城市裡開辦名煙名酒商店的“老闆”。駱集鄉在落寞中忍受著夏邑縣經濟弱鄉的地位,暗中尋求著發展之路。 直到2003年,駱集鄉終於找到了一條利用邊界農村經濟能人招商引資的發展新路。經過幾年的發展,今年,駱集鄉已經成為了夏邑縣的招商引資先進鄉鎮。在駱集鄉的帶領下小趙樓村,那是一路狂奔走在了夏邑縣的中上游。有小趙樓村的蔬菜大棚帶頭,蔬菜的銷量日益大増,走北城闖南城。學習王集鄉跟著楊集鄉,不怕各種艱難到全國各地大城市做生意,開菸酒店個個都是財源滾滾。最終實現了小康水平,看小趙樓村天天蓋新樓大廈,從土坯房到紅磚紅瓦房再看現在都是小洋樓了,真是一片新嶄嶄的新農村新氣象。

引用長壽之鄉中國夏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

河南省夏邑縣夏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沱河上游,豫、魯、蘇、皖四省交界,以農業為主,是彭雪楓將軍的殉難地,屬商丘市。響河從虞城流入由西北往東南,穿過全境,流入永城,虬龍溝從虞城由北向南橫貫全境,流入永城,王引河位於縣東成為與永城市的自然分界線。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水量762毫米,無霜期217天。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是黃河文化最早發源地。孔子祖籍,寬仁厚德之風:據史料記載,夏邑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內至今尚存有孔子還鄉祠等人文景觀10多處,有著深厚的孔祖儒學文化積澱。孔子提倡“仁者不憂”、“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仁者,不為私慾所動,不為誘惑所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憂無慮,其樂陶陶。有了這平和的心態,就可淡泊名利,寵辱不驚,寢能安席,食能甘味。孔祖儒學文化的這種仁德思想在夏邑影響深遠,世代傳承,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克勤克儉,自然的生活方式:夏邑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冷暖適中。虬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河流橫穿全境,水質優良,生活飲用水達到GB/T5750-2006標準;空氣清新,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26.9%。當地物產豐盛,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蘋果、食用菌、各類時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
飲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特點突出:一是順其自然。種啥吃啥,四季常新的農作物和蔬菜,調劑製作一日三餐,少葷多素,保證了老人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顯現出良好的養生效果。二是勤勞刻苦。動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歲老人操勞一生,克勤克儉,鍛鍊出了過硬的身板,並養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勞作等生活習慣,有效增強了身體的抵抗力。三是性格爽直,開朗豁達,勞動積極,樂於奉獻,一生樂觀、不生氣,常走動,主張靠勞動鍛鍊身體,深信“常坐身不健,常睡體自癱”。
具有長壽遺傳基因:據鹿邑司姓祖譜記載,司姓1—11世先祖(始於南宋)平均年齡達86歲,其中90歲以上3人,百歲以上2人。今年已經100歲的曹集鄉農民郭允千,其家族親屬均長壽,年齡大都在90多歲。
老有所樂,愛老敬老事業興旺:縱觀夏邑的百歲老人,前半生生活在舊社會,多數人都有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逃荒要飯的貧困經歷,生活質量更是無從談起。目前這些百歲老人之所以能夠延年益壽,也和趕上了好日子有關。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中文百科駱集鄉.中文百科長壽之鄉中國夏邑。望所有鄉親都來編輯修改,讓我們的家鄉更美更完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