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蛆蟲找媽媽

小蛆蟲找媽媽

仿照《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經典故事由網友們(網路大家庭,實在不好說是誰原創的)創作的《小蛆蟲找媽媽》,是一篇現代的網路作品,並由此引發了教育大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蛆蟲找媽媽
  • 性質:圖書
  • 語言:簡體中文
  • 流行:網路
作品介紹,圖文版,引發的社會討論,老師猛批:這是對孩子精神的污染,培訓機構:現行教材也該改改了,網友歡迎:教育要敢於面對現實,

作品介紹

仿照《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經典故事由網友們(網路大家庭,實在不好說是誰原創的)創作的《小蛆蟲找媽媽》,這是一篇現代的網路作品。《小蝌蚪找媽媽》是傳統的國小課文,也是很多老師非常願意講的課文,內容的確高雅。這篇《小蛆蟲找媽媽》,倒是很有意味。難道一定要是好看的青蛙么?難道蒼蠅,肉蛆就是那么齷齪么?同樣是大自然的生物,可是我們卻把某些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生物列為“有害”的,這是狂妄的做法。眾生皆平等,這是佛家的觀點。莊子云:“道在便溺。”我們追求的道理,難道一定要在美麗的事物中么?生物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接受芸芸眾生,摒棄是非之心才能去除煩惱,體會天地萬物的運行,感客群生的氣息,就能感覺到無上的快樂。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蝌蚪找媽媽》,與《小蛆蟲找媽媽》,又有什麼區別呢?

圖文版

請大家以平常心去看待這個世界,放棄乾淨,污濁,大,小的概念。
暖和的春天來了,萬物都甦醒了。蒼蠅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裡爬出來,嗡嗡的飛到廁所里,在大便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小蛆蟲找媽媽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廁所里的糞水越來越暖和了。
小蛆蟲找媽媽
蒼蠅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又白又胖的蛆,它們在糞水裡游來游去,非常快樂。
小蛆蟲找媽媽
有一天,蟯蟲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化糞池中來游水。小蛆蟲們看見了小蟯蟲跟著媽媽在水裡划來划去,它們一起游到蟯蟲媽媽身邊,喊:“媽媽!媽媽!”
小蛆蟲找媽媽
蟯蟲媽媽說道:“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蟯蟲的媽媽。”小蛆蟲們問蟯蟲媽媽:“蟯蟲媽媽,蟯蟲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請您告訴我們,我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呀?”
蟯蟲媽媽回答說:“看見過。你們的媽媽和你們長得不一樣,你們自己去找吧。”說著,急急忙忙地和它的孩子遊走了。
“謝謝您,蟯蟲媽媽!”小蛆蟲們高高興興的向前游去。
這時,一條蛔蟲游過來了。小蛆蟲看見蛔蟲和他們長得不一像,它們想一定是媽媽來了,追上去喊:“媽媽!媽媽!”蛔蟲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蛔蟲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六條腿,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蛔蟲媽媽!”小蛆蟲們再向前游去。
一隻蚊子飛過來了,小蛆蟲們看見蚊子有六條腿,心裡想:這回真的是媽媽來了。就追上去喊:“媽媽!媽媽!”蚊子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蚊子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長的胖胖的,到前面去找吧。”
小蛆蟲找媽媽
“謝謝您啦!蚊子媽媽!”小蛆蟲們再向前游去。
蹲坑邊一隻屎殼郎“哼哼”地叫著,推著糞走了過來。小蛆蟲們看見了屎殼郎長的胖胖的也長著六條腿,高興地想:這回可真的找到媽媽了。追了上去,連聲大喊:“媽媽!媽媽!”
小蛆蟲找媽媽
小蛆蟲找媽媽
屎殼郎笑著說:“小朋友,你們認錯了。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屎殼郎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穿著黑衣服在空中飛,唱起歌來“嗡 嗡 嗡”的,你們到前面去找找吧!”
“謝謝您啦!屎殼郎媽媽!”小蛆蟲們再向前游去。
小蛆蟲們游呀,游呀,游到一泡稀屎邊,看見一隻蒼蠅坐在黃黃的大便上“嗡 嗡 嗡 ”的唱著歌,它們趕快游過去,小聲的問:“請問您,您看見了我們的媽媽嗎?她胖胖的,和我們長的一點也不像,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有六條腿,穿著黑衣服,唱起歌來‘嗡 嗡 嗡’的。。。。。”
小蛆蟲找媽媽
蒼蠅聽了‘嗡 嗡 嗡’的笑起來,她說:“唉 ,傻孩子,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呀!”
小蛆蟲們聽了,一齊搖搖尾巴說:“奇怪,奇怪。我們的樣子為什麼和您不一樣呢?”
蒼蠅媽媽笑著說:“你們還小呢,過幾天你們就會變成蛹;再過幾天你們又會長出六條腿,等腿長齊了,就跟媽媽一樣了,就可以飛到任何大便上細細的品嘗了。”
小蛆們聽了,高興地在水裡翻起跟頭來:“啊!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好媽媽,好媽媽,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
蒼蠅媽媽在小蛆們的旁邊飛來飛去,和她的蛆孩子們一塊兒遊玩去了。
小蛆蟲找媽媽

引發的社會討論

老師猛批:這是對孩子精神的污染

自《小蛆蟲找媽媽》的圖文在“土根”個人部落格上發布,這份“傑作”就開始被網友們瘋狂轉載,而社會各界的“鮮花”與“雞蛋”也隨之而來。
據騰訊大秦網的統計,在該網站瀏覽過《小蛆蟲找媽媽》圖文的網友中,有740位填寫過個人讀後感,其中有42%感到“憤怒”,33%感到“無聊”,17%覺得“搞笑”,剩餘的情緒有“高興”、“感動”、“同情”、“難過”、“新奇”等。此外,有41%的網友認為《小蛆蟲找媽媽》是“無聊網民的發泄而已”,有34%的網友建議他人“吃飯時別看”。
不少學齡兒童通過網路也能看到《小蛆蟲找媽媽》的圖文。“有看過,很搞笑,”國小六年級學生小齊想想又補充道,“但看多了會犯噁心,現在的課文大多要背誦,要是讓我也來背這樣的文章,我寧可多背幾首唐宋古詩詞好了……”作為一名6歲孩童的家長,鄧女士認為,雖然自己長期接觸網路語言,對於《小蛆蟲找媽媽》這樣的文字也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母親,建議必須將這樣的讀物從孩子可接觸的事物中過濾掉。
羊城晚報記者還採訪了多位國小語文教師,他們普遍認為,《小蝌蚪找媽媽》內容健康,既有童話性質,又能普及科學知識,符合兒童的口味:小朋友讀起來,有趣味性、能長知識,還有美的享受。但《小蛆蟲找媽媽》純粹是惡搞,從對孩子精神污染的角度來說,它與限制級的日系漫畫並沒太大區別。
一位曾參與全國人教版教材改革討論會議的資深語文老師則明確反對對經典讀物的“篡改”:兒童讀物應該是也必須是文質兼美的優秀文學作品,兒童讀物及教材教參必須拒絕另類。該位語文老師分析指出,文學作品可以深層次薰陶人、感染人,直接作用於人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正所謂,讀什麼書做什麼人。文學作品對孩子精神世界成長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教育工作者必須用健康的情感去薰陶孩子,用彩色的畫筆在孩子純淨、稚嫩的白紙樣心靈上增添色彩與陽光,儘可能避免用低級、粗俗、灰暗的色調去塗抹。“經典課文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具備了可讀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識性以及不可或缺的育人教化作用,無論時代怎么變、教改如何改,經典課文都不應該改變。”

培訓機構:現行教材也該改改了

有看過《小蛆蟲找媽媽》文圖的網友大呼過癮,覺得這大可寫進當代國小教材中,讓其成為一種新時代的教學內容。對此,羊城晚報記者聯繫了培訓機構的相關負責人,了解校外教育工作者對《小蛆蟲找媽媽》的看法。
學大教育廣州分公司東風東校區總監趙治學認為,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小蝌蚪和小蛆蟲都是自然界生物鏈中固有的組成部分,但有所區別的是,前者是益蟲,後者是四害之一;從改編的取材方向看來,讀者雖然能了解到蛆蟲的繁衍環境和生產過程,而無法體會語文學科本有的美化心靈的作用。這樣的文章,打破傳統的審美標準,卻與道德育人取向格格不入,不具備值得宣揚的教化功能。
廣州新東方學校泡泡少兒教育作文組主任魯瑛則認為,時代在進步,《小蛆蟲找媽媽》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但這篇仿寫文章並不能代表一種教學方法。“我們提倡用現代元素作為載體,不拘形式地給學生體驗創新式的學習過程。如國學詩文改編成流行歌曲,化學老師把化學式寫進歌謠……這樣的目的,為的就是改變枯燥僵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現代元素的運用,歸根到底還得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為目標。而《小蛆蟲找媽媽》的教育目的正缺失在此。”
當代小學生語文學習,一邊是沿用十年乃至數十年不變的經典教材,一邊是隨時代變化而思維方式日新月異的“新新學子”。在魯瑛看來,這並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語文教材這些年來經過多次的修改,教材內容和思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升華,課文也開始出現大量人文和科普內容,內容五花八門,趣味性增加不少。但由於學校普遍為大班教學,班上學生人數眾多,而課程時間又是固定不變,在固有的學習壓力之下通常無法將課本的優勢凸現出來。但教師只要善於運用情景教學,多運用多媒體教學並配套使用音視頻的互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的現代教學方式大多能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在談到傳統教材改革時,趙治學提出:“教材的改革,不僅僅是把內容改得有趣就能成功,也並非多增添幾個不同版本的教材就能完事。”“為倡議新時代下的教育意義,我國早已摒棄‘十數億人同讀一本書’的舊觀念,從早些年開始,國內就逐漸出現了人教版、沿海版等多種區域版式的教材版本,我國教材改革進入起步階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教材版本,其內容編排還欠缺合理性,而地方特色也不顯著。”趙治學認為,我國的教材改革還有待完善。

網友歡迎:教育要敢於面對現實

《小蛆蟲找媽媽》的廣泛傳播,除了引發對教材改革的爭辯,還讓很多網友發出“人生的感嘆”。網友“大雄”認為:“《小蛆蟲找媽媽》不無深度———好人要活,壞人也要活;富人要活,窮人也要活;努力工作的人要生活,好吃懶做的人也要生活。這好比我們喜歡的可愛蝌蚪要生活,而讓人一聽就吃不下飯的蒼蠅也得生活。人們看問題往往帶上感情色彩,以情感判斷和價值取向來判斷事物。但我們有必要讓孩子知道,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從多角度對孩子進行教化,才讓他們更接近於現實。”
有文學、文藝理論學歷背景的碩士研究生成英則給《小蛆蟲找媽媽》做了這樣一個定性:解構。成英表示,《小蝌蚪找媽媽》中的青蛙、蝌蚪、荷塘小景改編成了蒼蠅、廁所、糞水、蛔蟲,原著中那優美抒情的基調完全被置換掉。雖然改編後的故事情節和結構都照搬原作,但蒼蠅、蛆蟲的形象直接挑戰人們的接受忍耐度。當讀者閱讀故事後的反應是反感、噁心,則對文章可接受的障礙就自然形成,讀者不會繼續深入去感悟故事背後的韻味和哲思。於是,無厘頭惡搞的解構效果就達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