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實驗

小艾伯特實驗(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個顯示人類經典條件反射經驗證據的實驗。這項研究也是一個刺激泛化的例子。它是在1920年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在野外觀察兒童後,有興趣尋求對他兒童反應觀念的支持,此外,他推斷這種恐懼是天生的,或由於非條件反應。他認為,根據經典條件反射原理,他可以制約兒童恐懼另一個通常兒童不會害怕的獨特的刺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艾伯特實驗
  • 外文名: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約翰·華生和羅莎莉·雷納從一所醫院挑選了9個月大的艾伯特進行這項研究。艾伯特的母親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殘疾兒童的奶媽。“艾伯特是華生和雷納進行實驗的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斐馬克診所一名雇員的兒子”。在實驗開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結果發現,在此起點,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後,當小艾伯特剛超過11個月大,華生和他的同事開始進行實驗。開始時,把艾伯特放在房間中間桌上的床墊上。實驗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處,允許他玩弄揮它。這時,兒童對白鼠並不恐懼。當白鼠在他周圍遊蕩,他開始伸手觸摸它。在後來的測試中,當艾伯特觸摸白鼠時,華生和雷納就在艾伯特身後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響亮的聲音。毫不奇怪,在這情況下,小艾伯特聽到巨大聲響後大哭起來,並表現出恐懼。經過幾次這樣將兩個刺激配對,白鼠再次出現在艾伯特面前。這時,他對白鼠出現在房間裡感到非常痛苦。他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顯然,這名男嬰已經將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現在的條件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建立了聯繫,並產生了恐懼或哭泣的情緒反應(原先對巨響的無條件反射,現在對白鼠的條件反射)。
這個實驗導致如下一系列的後果:
巨響(非條件刺激)出現,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與巨響(非條件刺激)同時出現,引起恐懼(無條件反射)。
白鼠(條件刺激)出現,引起恐懼(條件反射)。在這裡,學習發生了。
這個實驗讓人疑惑的是,小艾伯特似乎推廣了他的反應,在實驗的17天后,當華生將一隻(非白色的)兔子帶到房間,艾伯特也變得不安。對於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華生戴上有白色棉花鬍鬚的聖誕老人面具出現在他面前,他都顯示出相同的反應,不過艾伯特並不懼怕一切有毛髮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