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張愛玲中篇小說《小艾》)

小艾(張愛玲中篇小說《小艾》)

《小艾》是1951年5月張愛玲 以梁京為筆名在上海《亦報》上連載的一部中篇小說。文中描寫女傭小艾在舊社會受盡壓迫,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後迎來了新生活的故事。

作者張愛玲本名張煐,是一位名女作家,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祖籍河北豐潤,漢語現代作家。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創作背景,點評鑑賞,小說節選,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09月30日~1995年09月08日),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等,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
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
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內,終年75歲死於動脈硬化心血管病

內容簡介

《小艾》講述的主要是小艾的故事,女傭小艾自幼被賣進上海的席家,連父母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記得,飽受老爺太太和其他僕人的欺負。後被老爺席景藩強暴並懷孕,孩子被姨太太憶妃打掉,小艾因此流產並留下病根。小艾後遇見在印刷廠工作的馮金槐,兩人情投意合併結婚。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抗戰的爆發,金槐工作的印刷廠搬到香港,金槐遂跟隨去了香港後輾轉多個地方。與此同時金槐的母親和兄弟因躲避戰亂和地主的盤剝,從鄉下逃到上海投奔小艾。小艾流產後的病根發作,但為了養活婆婆一家子,不得已又給別人當女傭。

創作背景

張愛玲的中篇散文《小艾》,最初是連載在1951年至1952年的上海《亦報》,是陳子善於1987年發現的,陳教授在《永遠的張愛玲》中《〈小艾〉的發現與創作背景》中介紹了這部小說的創作的基本情況。與《十八春》連載時邊寫邊登不同,《小艾》是張愛玲構思多時,一氣呵成後才交《亦報》付梓的,因為她覺得“《十八春》寫到後來,明明發現前面有了漏洞,而無法修補,心上老是有個疙瘩。所以再要給《亦報》寫的小說,非待全文完畢後,不拿出來了。
張愛玲報紙海報張愛玲報紙海報
這裡也要插一句,《十八春》出版單行本時,作者已作7修訂,到十年代初,作者又把《十八春》大幅度增刪,改名為《半生緣》,所以海外的“張迷”反而對《十八春》有點過於陌生。為適應連載的需要,《小艾》每天一段,情節上仍能相對完整。
張愛玲集》中《鬱金香》一卷編後記說:“本集中的小說依據張愛玲生前的改定稿編入,但中篇小說《小艾》是例外。《小艾》的版本情況較為複雜。
《小艾》最初於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四日至次年一月十四在上海《亦報》連載,一九八七年初被發掘,在香港《明報月刊》重刊時章節做了調整,台灣《聯合報》副刊重刊時又作了刪節,收入同年五月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餘韻》的《小艾》則是新的面目與讀者見面”。.

點評鑑賞

關於《小艾》這部作品長期以來占主流的觀點是認為這部作品是一部失敗之作,是迎合政治的創作。陳遼認為“張愛玲在《小艾》、《十八春眾多緊跟共產黨政治的話語”(陳遼,《淪陷區文學評價中的三大分歧——對〈關於淪陷區作家的評價問題——張愛玲個案分析〉的回應》)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於張愛玲此前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或者這也是這部作品長期被湮沒的原因之一。
小艾
《小艾》是一個很純粹的“無產階級故事”,這在張愛玲的創作中是個異數。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問張愛玲能否寫無產階級故事,她的答覆是她對此不太熟悉,“要么只有阿媽(指傭人)她們的事情,我稍微知道一點。”言下甚是不屑。
相比《傾城之戀》等前期作品中“那說不盡的蒼涼故事”(《傳奇》,經濟日報出版社張愛玲著,陳子善編,146頁),這一結尾遜色很多,有點讓人失望,尤其於前面精彩的筆墨相比更顯突兀,然而考慮到《十八春》同樣性質的結尾,與進入5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文學作品驚人相似的一致,這一情況也並非不可理解。同時,還要看到在《傾城之戀》中是戰爭成全了白流蘇范柳原的婚姻,同樣解放成全了小艾和金槐夫婦,在此張愛玲表現了普通人在時代也就是歷史和命運面前的無奈與順從,無論這種變化對於他們有利與否。
小艾(張愛玲中篇小說《小艾》)
但在這看似平庸的結尾中張愛玲仍顯示了其獨到之處。如:七十節第三段金槐給小艾蓋上舊棉被注意到上面的花紋:大紅花不被面,上面一朵朵細碎的綠心小白花,看著眼暈,看得人心裡亂亂的。“綠心小白花”不正是小艾人生的象徵。小艾來到席家是快到端午節時,因此五太太給取名字叫小艾。
小艾的一生是一個平凡女人的悲劇人生。時間和空間是被割裂的,人們生活與自己的世界中,無暇顧及他人即使對面相逢也只是自顧自的走過。斜陽里匆匆而過的人們忙碌著,沒有人關心他人在忙些什麼,小艾要死了,也只有“執子之手”金槐獨自傷心。“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潛這句詩中是有著堪稱雋言的對於生命的深切與悲涼的徹悟的。
張愛玲小說中的意象描寫是理解其作品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水晶曾在一篇文章中論及張愛玲小說中的“鏡子”意象。同樣我們在《小艾》中同樣可以發現鏡子意象的運用和發揮。

小說節選

席五太太對著一面腰圓大鏡在剪劉海。在此“剪劉海”是一種標誌——五太太已經三十了。在鏡子中的五太太發現了自己的“奇異的命運”,但她同時又被作者看著,還被讀者看著。一面鏡子使小說具有了多重視角。
小艾回家看見她的一面腰圓鏡子被金福小孩砸破了,用一根紅絨繩縛起來,勉強使用著,鏡面上橫切著一道裂痕。中國古代有著“破鏡重圓”的悲喜劇,但是小艾擔心的卻正是鏡子的破碎是否離自己遠在千里的金槐能否回到自己身邊。
金槐離去時,小艾叫他把一隻熱水瓶帶去。熱水瓶象鏡子一樣也是玻璃做成的,都是易破碎的,不堅固的這不正象徵了小艾與金槐的愛情與婚姻嗎?在大動盪的時代,男女之間、夫妻之間的感情竟是顯得如此的薄弱與易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