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鏡術

小腸鏡術是經口、經肛或經口和經肛對接的方式進鏡,完成全小腸無盲區式檢查以診治小腸疾病的方法。目前雙氣囊電子小腸鏡(DBE)和單氣囊電子小腸鏡(SBE)套用於臨床,二者統稱為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E),此外還有螺旋管小腸鏡。通過小腸鏡可觀察腸道情況、進行組織活檢、治療,對黏膜及部分黏膜下病變有良好的診斷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腸鏡術
  • 適應症: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者
  • 禁忌症: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
適應證,禁忌證,檢查前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併發症,臨床意義,

適應證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
2.疑診小腸病變者。
3.不明原因腹痛者。
4.胃腸道改道手術後出血、梗阻等併發症者。
5.普通全結腸鏡無法完成的全結腸檢查。
6.已確診小腸疾病的隨訪。
7.既往有小腸惡性腫瘤病史患者的復發情況篩查。
8.頑固性乳糜瀉患者評估。
9.息肉綜合徵患者的監測及息肉切除。
10.小腸狹窄段擴張。

禁忌證

1.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如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2.有高度麻醉風險者。
3.無法耐受內鏡操作或無法配合者。
4.相關實驗室檢查提示有明顯異常者,如中度以上貧血、出血和凝血功能異常、嚴重低蛋白血症、重度電解質紊亂等。
5.完全或不完全性小腸梗阻不能完成腸道準備者。
6.多次腹部手術合併嚴重腸粘連者。
7.中度以上食管靜脈曲張者。
8.大量腹水者。
9.妊娠者。

檢查前準備

1.經口檢查者術前可適度清腸並禁食6~12小時。
2.經肛檢查者術前1~2天改流質飲食,檢查前12小時用至少3L水沖服清腸藥物清潔腸道。

操作步驟

以DBE為例。
1.將外套管安裝於內鏡鏡身,檢查各氣囊膨脹和導管連線情況。
2.內鏡插入體內,將外套管沿內鏡滑入體內並固定。
3.將內鏡儘量前插,重複此動作,直至內鏡前端進入十二指腸。
4.外管套前端的氣囊充氣膨脹,撐開小腸壁,隨後內鏡繼續前進。
5.將內鏡前端氣囊充分充氣,使其與小腸壁相對固定,並將外套管沿內鏡前滑至相應刻度。
6.緩慢後撤,直到遇到阻力為止,此過程可在X線下完成。
7.將內鏡氣囊放氣,逐漸插入內鏡,直至鏡身全部進入套管。
重複4~7的步驟,使內鏡和外套管逐步進入深部小腸。在檢查同時記錄進鏡深度、黏膜表現、皺襞、絨毛形態、腸腔特徵、腸道血管分布和特點、檢出病變特徵、是否行黏膜標記及標記物和數量等。
SBE與DBE檢查相似,其內鏡前無氣囊,但內鏡尖端可製作成較為彎曲的角度以撐開小腸壁。
螺旋管小腸鏡是在單氣囊或雙氣囊的基礎上,採取一種柔軟、高度螺旋上升的外管套結構,內鏡依靠螺旋式外管套在小腸內不斷前進,隨著外管套在小腸內不斷旋轉,小腸不斷被拉向外套管側。

注意事項

1.小腸鏡進鏡方式以旋轉進鏡為主,沿腸腔進鏡,應熟練運用滑鏡技術。
2.利用鉤拉技巧將內鏡構建成同心圓結構,以方便內鏡進入深部小腸。
3.內鏡進入深部小腸出現進鏡效率降低時,應反覆多次鉤拉,改變腸管排列方式。
4.操作時避免過度注氣。
5.退鏡過程中同樣採用氣囊輪流放氣、充氣方式,避免內鏡過快大段滑脫,減少疾病漏診。
6.小腸鏡前應對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進行篩選性檢查,作為進鏡方式的參考,提高病變檢出率。
7.有腹部手術史者應了解手術方式,通過合理的腹部按壓、改變體位可提高進鏡效率。
8.小腸鏡檢查時間較長且操作可能引起患者不適,故檢查可在全麻下進行。

併發症

1.診斷性操作的併發症發生率為1%~3%。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腹痛,常見於檢查當天或次日,其他併發症主要為腹痛、咽喉腫痛、黏膜損傷、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腸系膜根部組織撕裂等。
2.治療性操作的併發症發生率為6%~8%。主要為消化道穿孔、出血、病灶處理不徹底。

臨床意義

1.診斷小腸疾病
(1)腫瘤:包括上皮性腫瘤、黏膜下腫瘤、血管或淋巴管腫瘤。
(2)炎症性病變,包括各種潰瘍、糜爛和非特異性炎症改變。
(3)黏膜瀰漫性病變。
(4)先天結構異常。
(5)非腫瘤性血管病變。
(6)腸道感染性病變。
(7)腸壁或腔外壓性疾病導致的狹窄、梗阻和扭曲。
(8)囊腫性病變。
(9)腔內異物。
(10)各種小腸套疊。
(11)瘺管。
2.部分小腸疾病的治療性操作
(1)息肉切除術。
(2)各種消化道出血的止血術,包括高頻電凝術、氬離子束凝固術。
(3)氣囊擴張術。
(4)金屬支架放置術。
(5)黏膜下注射術。
(6)取異物術。
(7)BAE-ERCP(氣囊輔助式腸鏡-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