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義和村(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合鄉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義和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合鄉,位於六合鄉政府駐地西南1公里處, 坐落在辛河路西, 東西長600米,南北長400米,全村區域面積360畝。2007年全村總戶數130戶,總人口470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22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義和村
  • 外文名稱:xiaoyihecun
  • 所屬地區: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六合鄉
  • 地理位置:六合鄉政府駐地西南1公里處
  • 面積:360畝
  • 人口:470人
村名由來,歷史變遷,自然資源,精神文明建設,科技,文化,衛生,計畫生育,

村名由來

1890年(清朝光緒16年),鹽窩南劉家莊“今劉村”劉昆明遷此墾荒種地,後有陳家莊西“徐家莊”徐振副、徐振發兄弟二人又遷此地,形成小村。因該村建在一片樹林子裡得村名“樹林子”。清朝利津縣有一名縣官,因劃分土地至此,看到幾戶人家又好又團結和氣,便取名“義和莊”,後因村小而稱為“小義和”,原屬利津縣,1983年劃歸河口區,1991年河口區人民政府命名標準名稱“小義和村”。

歷史變遷

1948年,小義和村隸屬墾利縣羅鎮區,解放戰爭期間,全村人民積極參軍支前,有12人參軍參乾,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貢獻。1947年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廣大人民民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鬥地主,分田地,人民分到了勝利果實,家家戶戶有地種。1954年成立互助組,黨把分散的小農經濟集中起來,1955年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把土地、農具、牲畜投向集體,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經營分配,1956年轉為高級合作社,由幾個自然村組成一個合作社,當時小義和村為“義共第四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全國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同年8月劃歸羅鎮區荊家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又被劃為利津縣六合人民公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把全村土地承包到戶,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地位,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改觀,1982年通電,1990年上自來水,1991年村通公路,2003年村內路面全部硬化。

自然資源

該村以種植業為主,1975年因黃河改道淤積大片土地,形成大片的東窪地,當時全村耕種面積2500多畝,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糧、棉花為主。1977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30多萬斤,一年向國家交糧食10萬多斤。 自1995年共開挖台田18個,實行上農下漁綜合開發,各承包戶投資搞淡水養殖, 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兩個文明一起抓。1997年制定村規民約,著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從1997年開始對十星級文明戶每年進行一次評比,根據每戶的實際情況,由村兩委和村民代表進一步審查,定出星級文明戶,在評比的同時評出好婆婆、好媳婦。
2006年,村兩委堅持從該村實際出發,以“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為契機和動力,改造了村容村貌。2007年,加大了創建小康文明村的力度,使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提高改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科技

1984年7月,村兩委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挖台田, 搞水利配套工程, 種植蔬菜大棚10個,使農業生產飛速發展。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900萬元,人均收入4400元。

文化

2003年投資50萬元,硬化路面2000米,2007年投資5萬元,上了高標準的自來水,2007年投資20萬元,安裝路燈20盞,2007下半年投資30萬元,使舊村改造初見成效。

衛生

1976年實行合作醫療,建立了衛生室,備有常用藥品,於1990年建立高標準的醫療衛生室,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從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對育齡婦女嚴格管理,按期到站查體,發現計畫外懷孕的馬上採取措施,進行引、流產,獨生子女考入大學的給予適當的補帖。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獨生子女領證率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